隴南:一心為民謀脫貧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記者 趙梅 通訊員 蘭平

“過去,我們這裡是泥巴路,每到下雨天村民們就特別頭疼。現在好了,水泥路修到了家門口,下雨天出門,鞋子都是乾乾淨淨的……”舟曲縣曲告納鎮岔吾古村村民安玉明說,這一切變化都離不開村裡的“第一書記”——李旦巴。

2017年8月底,在甘南州政府辦工作的李旦巴同志受州委組織部選派,到舟曲縣曲告納鎮岔吾古村擔任駐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

駐村以來,李旦巴圍繞精準扶貧中心工作,牢記第一書記“抓黨建、促脫貧”的責任和使命,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指導全村產業發展,幫助貧困戶脫貧致富,贏得了岔吾古村群眾的一致好評。

岔吾古村是一個純藏族的小山村,全村135戶694人,貧困戶43戶235人,是集“高、邊、遠、窮”為一體的貧困村。

一直以來,岔吾古村群眾受教育程度底,觀念較為落後,市場意識淡薄,安於現狀,“等、靠、要”思想嚴重。

陇南:一心为民谋脱贫

李旦巴入戶瞭解情況

李旦巴到村裡後,並沒有著急“跟風”盲目上項目,而是把“家”搬到了岔吾古村。他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真情溝通,瞭解和掌握群眾脫貧致富的真實想法。為掌握全村情況,他深入走訪調研,徵求群眾意見和建議。在他的帶動下,岔吾古村兩委班子成員轉變作風,團結一致,積極帶領全村群眾脫貧致富,現在村“兩委”成員在黨員、群眾中威信有了很大的提高。

“要致富,先修路”,大部分貧困村的貧困根源正是信息閉塞、交通不便造成的,岔吾古村也不例外。

為解決群眾“出行難”的問題,李旦巴積極向州政府辦彙報,協調爭取項目資金588萬元,修建碾子壩至岔吾古村通村公路8.4公里。這條通村公路的建成,徹底解決了岔吾古、岔吾果、下猴子三個村村民“出行難”的問題。

陇南:一心为民谋脱贫

架起“連心橋”

岔吾古河壩村是由兩個村民小組組成的自然村。2017年7月,泥石流災害致使當地引水管網全部毀損,55戶群眾和村中心小學400餘名師生及大年衛生院面臨“吃水難”問題。李旦巴會同村幹部、村民代表多次現場勘查飲水工程損毀情況,提出飲水工程維修計劃和投資預算,並積極籌措扶貧資金15萬元進行恢復重建,確保在入冬前讓群眾重新用上自來水。

岔吾古河壩吊橋橫跨於兩個村民小組之間的拱壩河上,長30米,寬3米,是兩個村民小組50餘戶村民進行生產生活唯一的過往通道。近年來,由於吊橋年久失修,橋樑嚴重變形,嚴重影響村民的生產生活。為了方便兩岸群眾過往安全,李旦巴協調爭取維修加固資金20萬元,解決了兩岸群眾“出行難”的現狀。

岔吾古村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種植花椒。但由於該村村民栽種花椒投入不足,加之缺乏科學指導,未形成規模種植。

陇南:一心为民谋脱贫

村民在種植的花椒地裡鋤草

李旦巴多方打聽,瞭解到隴南市兩水鎮椒農培育的“嫁接”花椒,具有生長快、結果豐、收益大、適應性強、根系發達、耐瘠薄、耐乾旱等優點,非常適合在貧困山區種植。

隨後,他多次與曲告納鎮政府對接,會同村“兩委”認真研究實施花椒種植產業項目。結合“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農村“三變”改革試點工作,利用走訪入戶耐心宣傳引導,多次召開黨員會議和群眾大會,成立了合作社,動員群眾自發將耕地流轉到專業合作社。並與包括32戶貧困戶在內的84戶村民簽訂了土地流轉協議,採取“黨支部+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四方要素股份合作模式,連片種植無刺花椒280餘畝,併為順利實施該項目積極爭取到幫扶資金150餘萬元。今年1月中旬和9月底,合作社已為村集體入股資金、農戶流轉土地、勞務和貧困戶資金入股進行了分紅。

“以前一畝地收入400元,現在土地流轉後,我不但能到地裡勞動掙錢,還能到周邊去打工。”岔吾古村村民蘆浪西是貧困戶,他自己的6畝土地流轉到了合作社,9月底他拿到了5305元的分紅。

岔吾古村“三變”改革試點花椒基地的建成,培育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促進了廣大群眾特別是貧困戶持續增收和穩定脫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