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師傅」織出洗染名牌帶出千名老闆

今年45歲的南通人許惠東,從在揚州給人織補衣裳幹起,目前已在全省擁有4家連鎖店。去年,他註冊成立了揚州市許師傅服裝織補有限公司,“許師傅”成為中國洗染行業知名品牌;今年,他的公司成為中國商業聯合會常務理事單位。19日,揚子晚報記者採訪了許惠東。老許說,自己做出成績、“織”出名堂,離不開揚子晚報的幫助,從2005年起,揚子晚報先後6次報道過他。

揚子晚報記者 陳詠

到揚子晚報讀者節現場幫人織補

許惠東是南通人,當地做床上用品生意的人很多,他早年也做過床上用品生意,但沒有成功。退出這個行業後,一個小事情使他涉足了織補這個行當。一次,自己表哥的一位客戶,名牌西服被菸頭燙了個洞,6000多元的西服扔了實在可惜,可有了洞還怎麼穿著?他就花了60元去一家洗染店織補,結果補得幾乎看不出痕跡。事後,做紡織用品生意的表哥很感慨:“我們從南通拿貨到北京,風裡來雨裡去,一套500多元錢的床罩才賺了10元錢,人家補個洞就掙60元,這生意不錯。”表哥的話讓許惠東發現了新的商機,他開始耐心地學起服裝織補這一“冷門”技術來。

憑藉著毅力、耐心和對這一行的熱愛,許惠東的織補技藝越來越高。2005年,許惠東懷揣著創業夢,從南通來到揚州,在繁華的時代廣場開了爿織補店。平時喜歡看揚子晚報的老許注意到,11月8日,揚子晚報在山西路廣場舉辦讀者節,活動很多,其中有政府部門和愛心企業為下崗困難職工捐款捐物這個環節。老許想,為困難人群出錢出力,理所應當。自己有服務織補的手藝,不如到現場教他們技術,讓他們能夠順利就業。而且,自己也能推廣職業技能,擴大這一“冷門”行當的影響。就這樣,當日,老許來到讀者節現場,結果,“許師傅”的想法得到了報社的肯定和贊同。

11月12日,揚子晚報報道了許惠東的故事後,全國各地數百人給他打來電話,表現出對服務織補這一行當的興趣。很快,許惠東在揚州舉辦了免費織補培訓班,共有79人參加,除了本省的,還有上海、山東、浙江等周邊地區的,最遠的來自黑龍江哈爾濱。

熱心“傳幫帶”,本報曾多次報道

自己成功了,富裕了,為什麼不帶動、引領更多經濟困難又有創業夢想的人掌握技能、發家致富呢?從此,許惠東開始了自己的“傳幫帶”之路。從福建趕到揚州學習織補的貧困女子王彩金,是位高位截癱的特別學員。王彩金在揚州進行50天左右的織補技術培訓,許惠東不僅免掉了她6000多元的學費,還補助她一定的生活費用。學成回家後,許惠東還特地從揚州乘飛機趕至廈門,看望王彩金,教她創業本領,給她鼓勁打氣。

2008年11月8日,揚子晚報又一個記者節。許惠東帶著徒弟,來到記者節現場,推廣自己的技藝,幫助想早日擁有一技之長的“草根創業者”。

隨著事業的發展,許師傅的“生意”甚至做到了國外。他註冊了商標,開辦了公司,還拓展了技藝,從單純的服務織補,到服裝翻新改色、服裝修改。此後,揚子晚報多次報道過他。

“揚子晚報改變了我,讓我的事業越做越好;在揚子晚報的宣傳幫助下,我改變了來自全國各地至少上千名草根創業者,讓他們有了一技之長,實現了創業夢,擺脫了貧困。”許惠東誠懇地說,自己的成功,和揚子晚報分不開。自己現在擁有4家門店,每年利潤可觀。而通過參加自己舉辦的免費培訓班,上千名草根創業者當上了老闆,自己今後也會一直朝公益培訓這條路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