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是錯的

01


最近在關注三個“越來越”。

第一個“越來越”——母乳餵養率越來越低。

“我拒絕母乳餵養孩子。

我們單位有很多新媽媽,

因為產後母乳餵養孩子,

最後弄得胸部下垂了,

腰上也長出一個游泳圈,

太醜了,我可接受不了。”

第二個“越來越”——產後立即上班的母親越來越多。

“孩子這麼小,什麼都不懂,

吃好睡好就行了,

等孩子上了小學,

需要教育的時候,我再回去,

現在趁這幾年,多賺些錢。”

第三個“越來越”——“嬰童獨立教育”越來越流行。

最典型的就是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

“不要跟孩子太過親密,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得到太多安慰的嬰兒會依賴大人,

長大後會變得太黏人而無法獨立。”

02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是錯的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美國心理學家、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人華生,

提出了一個非常著名的理論:

“孩子對愛的需求,

源自於他對食物的需求,

滿足了他對食物的需求,

就滿足了他對愛的需求,

所以母親只需要給寶寶提供足夠食物就可以了。

母親不能和孩子過度親密,

過度親密會阻礙孩子的成長,

使孩子在成人後非常依賴母親,

從而難以獨立難以成才。”

華生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書——

《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是錯的


他在書裡倡導行為矯正式兒童養育體系:

“要把孩子當作機器一樣訓練和塑造:

得像對待成人那樣對待孩子,

儘量不要親吻和擁抱孩子,

不要讓孩子坐在母親大腿上,

不要輕易地滿足孩子,

就算孩子哭泣,也決不能心軟,

以免他們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

這套理論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

風靡了整個美國,

接著又影響了西方多個國家。

後來流行的哭聲免疫法、延遲滿足法、嬰兒獨立睡眠法等,其核心思想皆源於此。

這套理論真的那麼有效嗎?

另一個心理學家提出了質疑。

這個人就是——哈洛。

03


哈洛提出了一個著名論斷——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

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

是母愛最重要的元素。

“母愛的本質,

絕對不是簡單地滿足孩子的飢餓和乾渴的需求,

它的核心是接觸性關懷:

擁抱、撫摸、親暱。”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是錯的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養育,

不能僅僅停留在餵飽的層次上,

要想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就一定要為他提供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種接觸性關懷,

讓他能夠感到父母的存在,

他的心智才會健康發展。

哈洛寫道:“只有奶水,人類絕對活不久。”

04


1958年,美國心理學會年會上,

哈洛做了一個著名的演講,

演講的題目叫——《母愛的本質》。

“愛存在三個變量:

觸摸、運動、玩耍。

如果你能提供這三個變量,

那就能滿足一個靈長類動物的全部需要。”

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觸摸,運動,玩耍。

這個演講,不僅震動了整個美國,

也顛覆了美國社會一直倡導的哺嬰方式。

關於母愛,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是錯的


05


哈洛由此得出了兩個結論:

1.

獨立並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訓出來的。

恰恰相反,

得到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的孩子,

反而更容易離開媽媽懷抱去獨立探索,

成為更加獨立、更能適應社會的大人。

2.

越是得到愛撫和疼愛的孩子,

就越會敞開內心,變得開朗。

而越是得到關注少的孩子,

就越是會封閉自己的內心,

漠視周圍環境,孤僻不合群。

08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我看到了人類最慘重的精神疾病是怎麼來的。

“對靈長類動物來說,

早期嚴重而持久的孤立,

會導致孩子心理殘傷和死亡,

這種影響直至終生。”

嚴重缺乏回應的嬰兒,

內心會產生兩個激烈情緒:

第一,絕望——認為愛不存在。

第二,仇恨——想毀了整個世界。

哈洛的恆河猴代母實驗,

後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實驗”。

母愛的本質是什麼?

觸摸——細心呵護、溫柔擁抱、及時回應。

運動——輕微的晃動,多與孩子互動。

玩耍——經常跟孩子一起遊戲玩耍。

很多父母總認為,

孩子年紀還小,不懂事,沒記憶。

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時期,

如果沒有得到足夠的觸摸、運動和玩耍,

長大後往往性格內向,

不合群、抗壓能力差,

自我價值認定低,社交能力比較弱,

甚至會抑鬱、自閉、自殘和充滿攻擊性。

現在的父母都喜歡說一句話——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但大部分父母並不知道,

真正的起跑線其實在嬰兒時期。

對孩子真正的富養,不是給最多的錢,

不是給最好的食物,而是給有質量的陪伴。

愛有回應,就是光。

沒有回應,家也是絕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