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浅刻艺术(扬州江都)

在明清至民国年间,江都浅刻艺术名家辈出,逐渐形成自己的流派。江都雕刻艺人以浅刻技法见长,材质主要为竹、象牙。竹刻与牙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艺人先学刻竹后学刻牙,故江都浅刻艺人中,竹刻、牙刻艺术兼长者颇多。嘉庆年后,从著名书画篆刻家吴熙载(让之)“以刀代笔”参与竹刻开始,产生了与“嘉定派”、“金陵派”的深刻和圆雕技法具有不同特色的“江东派”。江都派艺人于啸轩、吴南愚、吴南敏、郑小西等,沿着这条道路,有所继承、发展和提高,将在竹制品上的浅刻艺术拓展到象牙制品上,并创新出在象牙牌上微刻、缩临名人书画的艺术。他们传承了前人的浅刻之法,善浅刻牙,亦善浅刻竹,并且还在前辈艺术基础上变“浅”为“微”,在“微”字上更有所成。他们的作品现在扬州市博物馆均有收藏。民间工艺美术家张子麟,幼承家学,善书法、金石,师承郑小西、吴南愚艺术风格,其竹牙作品善用真、草、隶、篆,多体多姿,多采多韵。所作《二十四桥诗意》,笔画遒劲,法度严谨,书画俱佳,相得益彰。

象牙,即象上颌的门齿,其主要成分为一种似骨的质料,称为象牙质。象牙的牙尖是质量最好的部分,也是牙刻的用材。

江都浅刻艺术(扬州江都)

吴让之作品

竹刻用材严格考究,需选向阳山坡陈年老竹,隆冬时节砍伐。

浅刻最关键的工具是刻刀,一件浅刻作品往往需要多种形状的刻刀才能完成,江都浅刻名家几乎都用三棱或四棱刀。

江都浅刻艺术(扬州江都)

吴南愚作品

牙刻需将象牙放在醋酸中浸泡,使之变软后进行雕琢。竹刻选用陈年老竹,需经防蛀防裂、整形阴干、打磨抛光、上稿雕刻、浸漆上蜡等数十道工序。艺人用三棱或四棱刀单刀直入,以腕和指的轻重缓急体现笔画的粗细,他们刻字刻画至精至微却都不用放大镜,全凭意念和手指感觉。刻好后放在放大镜下看,只见锋颖波桀,故有使刀如笔之说。

江都浅刻艺术(扬州江都)

于硕作品

江都浅刻名家多取材于古代诗文辞赋名篇,图文并茂,如苏东坡的《赤壁赋》、王勃的《滕王阁序》。书法效“二王”,有的虽微小若芥子数行千字,但用放大镜观之,“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的笔势跃然而出;绘画则山水宗“四王”,淡达雅静,仕女人物事吴门唐寅,清丽简洁。江都派浅刻名家艺术风格极其相近,源出于此,吴南愚的象牙插屏《春夜宴桃李园图》、郑振声的象牙印章《书画边跋》、张子麟的竹刻扇骨《二十四桥诗意》均为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江都浅刻艺术(扬州江都)

郑小西作品

江都历史上曾有过很多浅刻大师,其影响波及全国,乃至海外。目前,江都一方年轻艺人秉承传统,雕刻技艺相继成风,陶晓峰、江成彬等为其代表。(郑 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