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科普:脐带血存储不靠谱?跟“脐带血无用论者”讲讲理!

媒体对于脐带血储存问题的关注和报道,本应是一次让公众了解脐带血价值的机会,但该文章内容却偏听某“专家”一家之言,且缺乏对脐带血干细胞移植相关科学常识的考据,导致文章多处充斥不实论断,不仅为社会公众带来了极大的误导,更对从事和研究该领域的医学工作者带来极大的伤害。

1、白血病是单基因病?没有这种“科学认知”

脐带血自救白血病的成功案例,且待下文“实锤”反驳,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王德明主任认为“保存脐带血能自救白血病的理论不成立”的依据竟然是:“根据目前的科学认知,白血病是单基因的基因病,没有先天性基因缺陷一般是不会得白血病的。”随后,他心安理得地“放弃了储存脐带血”。

《南方日报》健康周刊2016年8月9日一篇题为《花大钱存脐带血,有没有必要?》的文章里,就此引用了曾有过3例自体脐带血移植成功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即“再障性贫血”)、1例自体脐带血移植治疗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经验的北京京都儿童医院血液中心主任孙媛教授的观点。

另据《齐鲁晚报》报道,原华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免疫学教授、血液学博士汪成孝也曾说:先天性占比例很小,如果儿童在半岁至1岁期间发病,有可能是先天遗传因素导致的,而后天有很多因素可能导致白血病发生,如环境污染、房屋装修、食品农药残留、滥用药品、病毒感染、放射线辐射等。

至于《忽悠》一文采信王德明“没有查到用脐带血自救白血病的成功案例”,并引用“2013年东方卫视报道的上海市民李先生的宝宝康康患了白血病,却没能用上此前保存的脐带血”的案例,直指“脐带血存储无用”。此举,要么是选择性忽略干细胞领域医学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众多成果,要么就是严重地偏听偏信,有失媒体人起码的职业操守。

稍微了解一点白血病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人都应知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直都是有效治疗白血病的重要手段,更有白血病患者从脐血干细胞自体移植中受益。

在国内,《齐鲁晚报》也曾于2016年报道过一例在2013年通过接受“自体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和父亲单倍体造血干细胞进行联合移植”的白血病病例,病例中的患者是仅仅3个月婴儿,但排除先天性白血病之后,医生结合家长意见为小患者制定了脐血移植治疗的方案。2013年10月,使用自存脐带血救治后的小患者“血象恢复,其他指标平稳,顺利出院”。

30年来,脐带血的用武之地越来越广。据医疗APP“丁香园”报道,美国纽约血液中心(NYBC)2015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脐带血已用于 80 多种疾病的治疗:血液疾病,如再 生障碍性贫血(重型)、β-地中海贫血、癌症,如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系统疾病:慢性肉芽肿病、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骨髓粒细胞缺乏症、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胸腺发育不良等。

201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监管的再生医学临床研究中,脐带血被用于治疗以下疾病:自闭症、脑性瘫痪、小儿中风、创伤性脑损伤、后天性耳聋。

上述相关统计和文件,更间接地证明了脐带血移植目前可临床应用的领域正在国内外越来越广。

4. “鸡肋”?“谬论”或斩断造血干细胞重要来源

这里应该清楚的是,目前脐带血来源早造血干细胞已经与骨髓、外周血来源的造血干细胞一样,成为临床移植的重要来源。并且在长期保存后,仍具临床移植活性。已有报道指出广东脐血库曾用一份冻存长达15年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成功救治一名 11 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女孩,成为国内临床应用脐带血冻存年限之最(移植前复苏活性检测高达 94.2%)。

5. 多采了本属于婴儿的血液?“晚断脐”尚有一桩公案

以一个新生儿平均体重3.2kg、新生儿血液占体重比为10%计,新生儿血量大约为320毫升,如果采血机构采集的脐带血超过100毫升的话,的确占新生儿血量的近1/3。这是一道简单的数学题,该文作者显然卖弄了一下语文水平,占比1/3并不是抽取了新生儿体内血液的1/3。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脐带血干细胞的存储,并不是完全按照脐血量的多少定义的,而是按照脐带血中单个核细胞数或CD34+细胞数来取舍的。一般而言,当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数多于1x108个(约需65毫升)就算脐血采集合格。脐血采集量与分娩方式、婴儿体重、胎盘娩出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孤立地定论“为增大采血量而不顾伦理道德”是不负责任的,因为脐带血的采集者都是为产妇服务的医生,难道他们都是没有原则的吗?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面对网络上的众说纷纭,我们应该本着科学、公正、客观的态度去面对和解读,科学看待脐带血储存的价值。不能用无知和片面,诋毁一项发展了30年的“救命术”。 相信随着脐带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将在更多疾病治疗领域得到应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