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灣|沙基、冼基……嶺南街爲什麼那麼多「基」?

​荔灣區的路名街名中,常出現有“基”之稱的地方,如黎家基、曹基、洗基、陳基、沙基。那麼,為何會出現帶“基”字的路名呢?

荔灣|沙基、冼基……嶺南街為什麼那麼多“基”?

原來這與荔灣土地的形成有關 —— 荔灣土地原屬於淺海區,闢為耕作用地後,當地居民築起了堤圍,用以防洪排澇。而在這些堤圍上建起的街巷大多帶有“基”、“圍”等字眼,也就形成了西關獨特的地名。

西關曾是

河灘地區

小e翻查歷史,發現廣州地處溺谷灣,歷史上曾長期為海水所侵。不過近千年來,隨著珠江的淤積程度加重,海水緩慢退出,越來越多的沼澤地、沙地出露,成為潛在的耕地。《廣州歷史地理》中有這樣一段記述:“西關區除若干臺地和臺地殘留的小丘外,大部分為淺海區。唐代以後,才漸成為水陸交錯的河湖區,泮塘和蘭湖為代表。唐末荔枝灣是煙水之地。直到今天泮塘(一半是塘之意)、廣雅中學、龍津、下西關一帶,唐以前是個河灘地區。”

荔灣|沙基、冼基……嶺南街為什麼那麼多“基”?

西關河涌縱橫,橋樑眾多(網絡圖)

據記載,整個西關區域至明代時還是廣州城郊的一大片荒野之地,隨著城區發展,這些土地不斷被開發,才有了連片的住宅群以及街巷。水退人進,人們沿著珠江岸,對水退後的沼澤地進行東西向的基圍圍墾。“基”、“圍”等地名,便是源自耕地圍墾。據《羊城地》記載,圍墾的方式有兩種,採用先墾後圍(先在已浮露的灘塗上種植水草或耐鹹高稈水稻,待灘塗淤積至可耕高程後,再進行築圍);或採用先圍後墾的方式,開墾成大片耕地。

清嘉慶以後,廣州圍墾進入快速發展期,當時西關湧以南,修築起黎家基、曹基、洗基、陳基等小圍,村落和農田逐漸在圍內“生長”。

荔灣|沙基、冼基……嶺南街為什麼那麼多“基”?

老西關(網絡圖)

老西關

四條堤壩

西關這些“基”、“圍”有以功能和願望留名的,如築高為防洪的叫做高基,把河圍成帶狀的成了帶河基,祈願所住地方成為仙島的就是蓬萊基。自明清以來,西關曾修築過四條堤壩,用來阻擋珠江大潮,分別是高基、西樂圍、永安圍、帶河基。

荔灣|沙基、冼基……嶺南街為什麼那麼多“基”?

荔灣|沙基、冼基……嶺南街為什麼那麼多“基”?

孫中山曾在冼基開設醫館

由於河灘開發者、擁有者、聚居與從事生產人員來源於不同地區,“基”的命名也常以姓氏打頭,如位於嶺南街的冼基。

冼基,是嶺南冼氏在廣州聚居繁衍生息的地方之一。因當時堤圍附近有冼姓聚居的村落,內有參政懋章公故居,故得名“冼基”。冼基由於鄰近清代的外貿特許區域十三行,以及民國時期西堤和上下九商業旺地,在清代和民國期間成為了中醫聚集的“中醫街”。根據1932年出版的《廣州指南》記載,在當時冼基開設醫館的有謝培初、劉赤選、羅子怡、劉則周、佘藻芬等二十多家。

荔灣|沙基、冼基……嶺南街為什麼那麼多“基”?

冼基社區

如今走在這些“基”“圍”之間,還可以看到充滿歷史感的西關大屋、小洋樓,還有上世紀的單位樓。城市化的今天,帶有“基”字的路名,就這樣記載著整個荔灣的昨天。

【記者 郭展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