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4点,让你的作品集不输在“起跑线”上

今天要说的是作品集准备的初期,经常被同学们忽略的问题,根据汉艺以往的经验发现,

其实只要摆正4个方面的心态,不仅能解决一直以来困扰同学们的问题,而且真的会让同学们的作品集准备起来更加高效!

01

别人怎么准备

“只借鉴、不照搬”


国内学生普遍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特别有自己想法,知道什么适合自己,也很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的,但这是少数,大概占20%不到;

80%的人属于另一种,就是瞄着别人看,大部分人什么时间开始准备,我就什么时间开始准备。这种人特别“乖”也相当“懒”,他们会听从“安排”,跟随大流,但就是懒得思考。

国内某高校同学的园林专业设计作业ppt节选

这4点,让你的作品集不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人和人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来自方方面面,有的是天赋方面的差异;有的是勤奋上的差异;有些是动手实践上的差异;有些是功底上的差异等等。

举个例子,汉艺曾有两个同学同期一起学建筑,但是因为A同学的爸妈都是工程师,自小耳濡目染,所以对老师讲授的东西,哪怕是新的知识也接受的很快;但另一个同学B,没有这样的背景加持,明显接受的速度慢,这很正常,无非需要更多时间和导师的耐心讲解。

最后,A花了大概4个半月的时间,去了英国的AA;B花了将近1年去了澳洲新南威尔士,结果都不错。但时间成本不一样,B同学花同样的时间,绝不可能达到A同学的成就。

A同学,成功申请英国AA建筑联盟学院

这4点,让你的作品集不输在“起跑线”上


这4点,让你的作品集不输在“起跑线”上

这4点,让你的作品集不输在“起跑线”上


当然导致差异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最直接的导向是每个人在作品集准备上的规划是不同的,因为各自适合的设计方向不同,运用的手法不同,接受新奇事物的程度也不同,自然花费的时间也不同。

所以,凭感觉就将别人的套路安在自己的身上,恐怕是对自己最大的不了解与不负责。

02

Tutorial不是越长越好

“要先准备再讨论”


和老师讨论的时间是越长越好吗?答案是:不一定。

很多人都误以为好像和老师讨论的时间越长,似乎就越能证明自己是用心的、刻苦的、努力且专心的,你看我和老师讨论了那么长时间,我肯定下了很大功夫,对吗?

但是,通常这很可能是一种错误的心理定位。

和老师讨论的目的在于:解决你在作品集创作时存在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帮助自己判断项目可行性、深度以及接下来的走向。而不是单纯地通过讨论时间的长短来定义自己的努力程度。

学生在presentation前准备中

这4点,让你的作品集不输在“起跑线”上


没有提前准备的讨论味同嚼蜡。因为这样的状态下你是没有point的,老师也很难在讨论的开始get到你的问题,彼此都将时间花费在本来应该你自己完成的事情上。不是我说,这样的状态一旦到国外是绝对吃亏甚至导致fail的。

老师在开课做的教学大纲和课前准备

这4点,让你的作品集不输在“起跑线”上


老师在开课做的教学大纲和课前准备

国外叙事空间课程原版大纲手稿

这4点,让你的作品集不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除非你是在“心流”的状态下,非常积极地沟通和思考,否则,时间越长,不仅会使效率大幅度下降,还会造成沮丧。

03

处理Research到的信息

“再分类、筛选、整理”


在进行research之前,首先你可能会做brainstorm,它是一个帮助我们在短期内收获大量联想的好方法,而mind-map可以说就是将一系列idea记录并呈现的形式。

然后你可能会根据mind-map里面的线索去进行research,得到更多更加大量的、碎片化的信息。那么问题来了:这些信息是不是都需要保留?

这4点,让你的作品集不输在“起跑线”上


这里面显然被漏掉了一个很关键的步骤,research的数量有了,但你缺少将它进一步归纳、整理和简化。

打个比喻,它们就像花艺,碎片化的信息就像是原生态的花材,你需要去掉多余的叶子(重复的信息),挖掘到它们原本的样子(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再彼此组合。

这4点,让你的作品集不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大家还只是将调研停留在我查到了一堆信息的话,那它们也就只能是一堆零散的信息,你的面前是一团没拨开的迷雾,营养和价值就隐藏在这些迷雾下面。

通过归纳、联系、总结之后被你洞察到的问题,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04

不把时间都堆在最后

“现在就行动”


我们的一位非常会“自我安慰”的同学曾脱口而出一句话:第一个project耗时最长,后面肯定会快。不巧被经过的我听到,我当时在心里想,这是谁给的“迷之自信”?

可能按照她的理解,第一个项目是整个portfolio里面最早开始的,学生对整个设计的流程尚且捋不顺,对目标专业的概念尚不清晰,对带自己的导师还存有磨合期,自然时间进度上就会落下速度,这是一个适应期问题。

这么想,似乎很有道理。But,你有没有想过另外一个问题?目标明确的大帅美们已经开始折腾起来了。

作品集的项目难度一般是呈梯度递增的,这可能反映在项目深度加大或思考的广度变宽上。很多时候专业导师就是考虑转专业或者零基础的同学一上来对专业设计的陌生状态,所以the first pro.难度相对是低的。

你该思考一下,如果自己觉得现在的项目上手就有难度,却没有下到应有的功夫,反而乐观地期待着未来做的项目会“自然而然”更容易,会收获什么结果呢?

最终是发现时间来不及,要么自降水准,要么满心焦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