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的学霸牲口,为什么那么突出!

牲口这个词,基本是国内外艺术设计学生对自己的统一认可,累死累活不知昼夜的日子就是日常,

但是这样兢兢业业的学习却还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国外的人成事儿的就是特别多,国内的工作之后不过是更进一步的苦命生涯,很多同学和我说过这个情况后,最后都会悲痛欲绝的吼一嗓子:简直没天理!!

我的本科研究生都在国外读成,回国之后对于这个结果其实有一些的发现:国内的同学擅长学习,但不太擅长创造。这也是我到汉艺的原因——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改造这个现状,填补国内外教育之间的差异。

“差异”这两个字,还是太形而上,今天的文章我采访了多位情况不同的学生和朋友,然后与自己国外多年的学习生活做对比,将不同点集中在三个方向上:理论、灵感、社交,每一个方向下都是鲜活的例子,大家看到或许会因心理落差略到不适,但看完之后的你可以做到知己知彼,这是制定申请策略的第一步,我来帮你一起走。

01 理论牲口

“装逼不是目的!!”

多数同学在经历完初高中历史后,听到各种史册人物很容易脑仁疼,这个病症在我刚接触摄影时也一样存在——有些同学张口苏珊桑塔格闭口罗兰巴特尔,一上点评课就会跟你聊表达形式,最后再给你说十几个压根没听说过的艺术家的名字......而我真的只想聊对艺术的感觉。

可到研究生时,我竟也成了这样的人:从大一开始,我们必修的文化课程便从艺术史到心理学全方位涉及,各种远古时代相关资料教授都能给你找到,还有老师心血来潮就让我们两周读完一本社会学概论。

国外的学霸牲口,为什么那么突出!

所以一个标准的国外本科摄影学生,虽做不到博古通今,但专业理论的深度到业余知识的广度上都比国内的同学高出许多。因此SVA读研时我发现一个蛮大的差异:整个班接受美国本科教育的同学都是这种”理论牲口”,而几个刚从国内过来的同学在面对话题时会有些不知所措。

临近毕业时,我曾与系主任就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进行过一次畅谈,老师站在学校角度给我的解释是:艺术形式其实早被各大艺术家开采发掘出很多,蹩脚的模仿和抄袭都很常见,只有深度的思考配上合适的表现形式才能让你的作品独树一帜。艺术史类课程的安排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宽度,只是真的贯彻到教学中则是看老师自身的知识积累量和对教育的态度。

我在研究生阶段的作品▽

国外的学霸牲口,为什么那么突出!

所以,想要学好艺术,首先要找到一个够格称为“理论牲口”的老师,才能带你更好的将“拓宽思想”这个虚渺的词汇落地,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而评判标准没有上限,我在本科是达到了这样的阅读水平,以数量级区分:

5本:当代艺术批评

4本:艺术史、心理学专著

3本:影像史、哲学理论专著

2本:摄影史、政治学研究、现象学专著

1本:语言学研究、建筑史

27本处于同班同学的上等,加上研究生至今的阅读,我基本算作一个摄影专业中高级“理论牲口”圈层成员。

02 灵感牲口

“日常生活都能“被艺术”

第二个牲口种类,与国内外教育差异有一定关系,但更多在个人,也是大家提高自己的一个好入口。

先说基础教育,国外的情况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开放式教学,注重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国内教育大家身处其中更是清晰——填鸭式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堆积和成绩。这样两种方式各有好处,国内的同学基本功比国外要扎实,国外同学创造力更强。

但就我在国外的学习体验及国内教学接触学生对比来说,国内外同学中都有被称为“灵感牲口”的人,但这些做的好的同学特点也很清楚——对生活敏感,时刻处于“思考训练”当中。他们往往会看到那些平时生活中有趣的细节,将他们作为灵感迸发的导火索。

国外的学霸牲口,为什么那么突出!

以我一位同学(暂称为John)举例,先说一声这个例子有点儿极端,请大家跟着我说的去想,不要走偏:

大二时John在家里举办轰趴,几杯151下肚之后已经神志不清,他突然拿起家里的灭火器大喷起来,致使一位女生不幸当场昏倒(已道歉),John被警察以故意伤害罪拘留。

接受过教育他并没有意志消沉,甚至那学期各科期末作业,手板课John画的是他被抓捕手上戴着手铐的时刻,铜板课画的是他在监狱中每天的生活,石板课画的是他出狱后跟那个被他喷晕的女孩的幸福生活,最可笑的是他平面设计课做的是下次轰趴的邀请函,上面有个灭火器。

我在前面做出诸多解释的原因是,大家看到这个例子可能想到的是“荒诞和愚蠢”,但我更希望大家能够看到这个案例背后,这位同学在一个自己经历上的创造力。当然这样的经历不是人人都有,但你有的经历也是别人体验不到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带给你的感受和你的思考都有发展成一个项目的可能。而成为一个“灵感牲口”的标准,我给大家一个:

我的本科四年创作了30+项目,最终完成11个项目。

研究生二年创作了12个项目,最终完成了6个项目。

这个水准,大概算是中级“灵感牲口”。

研究生毕设作品▽

国外的学霸牲口,为什么那么突出!

国外的学霸牲口,为什么那么突出!

03“社交牲口”

“人是万物之本”

国内人对欧美学生生活的幻想,多是美剧中歌舞升平夜夜笙歌的模样,在这里我要郑重的告诉大家,艺术留学生的生活就是这样子的!并且我们为此自豪!

在欧美的大学里,多数同学都秉持着一个观念:work hard,play hard。 翻译成中文就是:鞠躬尽瘁,娱乐至死。国外娱乐方式基本上分为三大类:轰趴,社团,校外酒吧。而这三种方式在国外院校都有较为清晰的社交目的:

  • 轰趴——认识学校内不同专业的学生,并且迅速提升你们的友情的最好的方式
  • 社团——是在特定领域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 校外酒吧——接触社会,认识很多专业人士
国外的学霸牲口,为什么那么突出!

再和大家分享个有意思的同学故事,这位同学我暂称为Mark,Mark是个典型富二代wasp,起初天天在50平米的宿舍开爬梯,成为风云人物。后来被家里断了经济来源为赚生活费,Mark申请学校吉祥物扮演者(学校支付所有学杂费,并且每月有生活费补贴),Mark的人缘让他与第二名之间的票数堪称“断崖式”差距。

大三他在校外酒吧喝酒,认识了一个华尔街投资人,大四创业干起了对华贸易,走上了自己的人生新道路。这个例子我经常拿来和学生说道,闲谈之余也是想告诉大家一味埋头创作会让你成功,但是也会造成你“难以融入周围”的危险,伯乐或是好运气不是从天而降都是要自己去争取。作为一个社交牲口菜鸟入门级,我与大家分享下我在国外的社交履历:

参加了两个社团

轰趴无数次

酒吧认识的艺术领域人士共30+

大学重要展览及工作社交圈▽

国外的学霸牲口,为什么那么突出!

以上内容,不过是我国外多年学习生活的一个总结,想和大家说明的一点其实也很清楚:努力这件事情,用到正处才算做有意义。国内教育都没能为大家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而更多的认知差异也横在你和名校之间,不跨过这些坎,即使侥幸入学国外顶级名校,也很难顺畅的进行学习上无缝连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