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校园贷新套路,斩断校园金融“黑手”

警惕校园贷新套路,斩断校园金融“黑手”

近几年,校园贷款以一种新的借贷方式进入大学校园,随之而来的是它所带来的新风险。经过有关部门的高压严打,校园贷款被有效遏制。又是一年开学季,跟学生一起重返校园的,还有变装后的“校园贷”,继续面向在校学生开展贷款业务。大学生为何会选用校园贷?消费支出去哪了?记者走访了部分驻济高校……

校园“花呗式青年”增多

学生追求先潇洒后紧巴

警惕校园贷新套路,斩断校园金融“黑手”

来自山西的杨殿(化名)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起初,父母每月给他1500元生活费根本花不完。但大学第二年开始,攀比心作祟,他总感觉自己不穿名牌衣服就“掉价”。在舍友的介绍下,他通过天猫国际选中了一款T恤,商家提示“开通支付宝花呗可分期免息”,这让杨殿欣喜不已。就这样,杨殿开启了借贷人生。

“买了心仪的物品,还有宽裕的流动资金。”通过尝试这样的消费方式后,杨殿买高价品越来越多,“刚开始只能接受分期免息,后来分期有手续费也会买。”

好景不长。潇洒的消费让杨殿次月还款遇到压力,接踵而至的还款提醒让他优越的生活打回原形,“生活过得越来越紧巴,背着债务的压力,学习积极性持续低迷。”为了还款,他不得不开通支付宝借呗,借钱用来还花呗欠款,然后用生活费还借呗分期,周而复始。

杨殿的“透支消费”在他所在的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还有很多同学利用“借呗”等网贷平台贷款用于投资、创业,旅游、休闲,交培训费,购买奢侈品、高档化妆品、衣服鞋帽,购买高档数码电子产品等,因不合理消费导致自己寅吃卯粮。还款压力下,很多学生开始接触不良校园网贷,从而“拆东墙补西墙”,欠债的“雪球”越滚越大。

有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均消费1212元,三成以上学生曾出现生活费不够花的情况,为了满足陡增的日常开销,一些学生选择“透支”信用卡,也有的把眼光转移到了借贷平台之上,39%的学生表示身边有人使用校园贷。

“校园贷”成“校园害”

小心学生中介“杀熟”

警惕校园贷新套路,斩断校园金融“黑手”

记者走访高校发现,往年风靡校园的校园贷宣传页不见了,但在学生宿舍楼、活动中心等地依然可见“10分钟轻松贷款”的小广告,在学生QQ群、微信群里更是被各类网贷宣传信息所刷屏。

“贷款过程超简单,但千万别上当。”济南某高职院校学生赵磊(化名)谈起校园贷,往往先会提醒同学不要贷款。大一时,他因应邀参加过几次同学的生日宴,虚荣心下,他向学长借钱办生日宴时被推荐使用贷款平台APP借了3000元钱,生日宴办得很风光,但现如今却一筹莫展。

“登记身份证、填写个人及亲属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信息后,3000元钱很快就到银行卡了。”赵磊回忆,在选择还款期限时,他选择了6个月,平台显示到期利息共203元。

可事实并非如此。3000元的借贷资金给他带来的却是1.85万元的还款,若逾期不还,欠款还将呈“滚雪球”式的增长,重压之下他向父母说出实情,才将贷款还清。

赵磊的舍友林某生,轻信了微信群主招兼职,用其学生身份信息贷款,然而平台套取贷款后消失,他和群里其他成员选择了报警,“很多校园贷会在学生中发展代理,‘抽成’相当丰厚,每成功介绍一名客户便能得到500至1000元不等。”

公安部调查显示,通过校园、朋友推荐了解校园贷的占72%。虽然并非所有熟人都有意害人,但熟人传播已经成为主要传播渠道。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大学校园里像赵磊这样刚刚踏入校园、既没有借贷风险意识也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大学生盲目从网络平台上借钱超前消费现象不是个例。

提防不良校园贷“变脸”

大学生根本还不起

警惕校园贷新套路,斩断校园金融“黑手”

校园贷在各大高校层出不穷,严重扰乱校园环境和市场环境,严重危害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经过有关部门的整治得到遏制。近期,有老师发现,不法分子将小额现金贷款业务伪装成“回租贷”,名为租赁,实为借贷,通过读取通讯录等方式控制借款人。

“‘回租贷’就是变脸后的‘校园贷’,不法分子通过评估学生手机后,给出可以贷款的额度和服务费,申请人还可以正常使用手机。”山东警察学院杨海松教授介绍,不法分子用此噱头吸引学生贷款,学生以为“天上掉馅饼”,但后来才发现,必须更换手机ID账号和密码,不法分子以读取通讯录等手段,掌控申请人的隐私信息。申请人最终陷入“套路贷”“高利贷”的陷阱,“目前,已有不少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

济南文化东路某高校学生萱萱上学期按耐不住买手机的欲望,向舍友和好友借钱买了部高端手机,为尽快偿还欠款,她在微信好友的推荐下,安装了一款“名校生梦想基金”APP,“抵押”手机借到3000元后,便陷入了不断续期、从其他平台借款填“窟窿”、再花钱续期的恶性循环中,短短几个月,当初的3000元借款已经“滚”到了1万元。

“校园贷以短期、小额贷款分期还为噱头,以利息平摊下来每天只有几毛钱为诱惑,刺激大学生消费,实际上不法分子所得的利率是银行利率的20多倍。”建设银行济南某支行大堂经理徐珍表示,目前大量网络贷款平台在客户准入审查上流于形式,像校园贷只需学生提供身份证、学生证、填表格,无需资质、担保或抵押就能拿到贷款,“规范的贷款最起码应该对申请贷款大学生的还款能力、还款来源进行审查,以保证贷款安全。”

徐经理表示,大学生热衷的“分期付款”其实是一个伪概念,即便是低利率或者免息的分期付款,在产品实际价格中,已经包含了这部分定价。

无一例因学费、生活费而贷款

高校集中开展警示教育

警惕校园贷新套路,斩断校园金融“黑手”

记者采访中,很多大学生表示,网络贷款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提现迅捷是他们青睐的原因,导致有些大学生过于热衷消费,追求奢侈品味,给校园贷可乘之机,诱使许多缺乏鉴别能力的学生深陷网贷泥潭。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表示,近两年由于“校园贷”引发的恶性事件,没有一例是因为在校交不起学费、没有生活费去贷款的,更多是超前消费和其他个人因素导致。

据了解,截至8月31日,已经有384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了助学贷款,合同总金额275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贷款发放金额;截至9月4日,高校已报到新生中有13.6%的学生通过“绿色通道”顺利入学。

针对近期部分网络借贷平台为逃避监管,改头换面通过“回租贷”等形式,继续面向在校学生开展贷款业务等严重威胁学生权益、危害校园安全情况的出现,教育部办公厅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利用秋季开学前后一段时间,集中开展校园不良网贷风险警示教育工作,开设金融安全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观念;要求各地各高校及时纠正学生超前消费、过度消费和从众消费等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培养勤俭节约意识。

记者发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齐鲁师范学院等高校利用海报、微信群等方式提醒学生警惕各种“校园贷”“套路贷”和“回租贷”等,倡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念,不盲目攀比,不贪图享乐,不追求奢侈消费,“量入为出”地安排好自己的生活支出,做到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科学消费。

山东大学在新生报道现场,安排工作人员详细为新生介绍学校助学贷款渠道,重点提示学生警惕各种打着奖助学金旗号的诈骗行为,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甄别能力。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醒,对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变相校园贷,广大学生要高度警惕,提高自己对不良“校园贷”业务及其变种形式的甄别和抵制能力;理性消费,知法用法,保护好个人信息和隐私,注意留存相关凭据。当合法权益遭受损害时,第一时间与同学、老师和家长商量,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