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南遷廣東的時候都帶什麼?

廣東官場多客家人一點也不奇怪,廣東有種說法:廣東人從中原下來的時候,客家人帶了本書,來到廣東就認真讀書,謀取功名;廣府(粵語系)人帶了一雙筷子,來到廣東就吃吃喝喝;潮汕人帶了套茶具,每天就聚在一起喝茶溝通信息,談論哪裡有生意可做。

如果對廣東民風有所瞭解的人都知道,客家人住在山裡,地理環境最差,人均耕地很少,所以客家人特別勤奮,讀書特別用功,外出謀取職位的也就特別多。

廣府人(粵語系)人佔據最優越的地理環境,在珠山角平原地帶,土地肥沃,人均土地很多,不用那麼勤勞也就能滿足溫飽,所以粵語系人也就特別喜歡吃,他們不用外出那麼辛勞,生活也就過得比較優越。

潮汕的地理位置介於兩者之間,最有特色的就是功夫茶,沿海地區,水上交通很方便,從前的交通主要也就是水上交通,所以潮汕外出做生意的人也就比較多。

從上面的情況可以看出:客家人官場上比較多是正常現象,全國客家人在各行各業都有出色人才,這並不奇怪。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南遷廣東的時候都帶什麼?


1953年葉劍英簽發廣東省人民政府任命通知書


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

1.廣府民系

廣義的廣府民系又稱為粵海民系,為廣東本地三大民系之一;

狹義的廣府民系則來自廣州府的歷代地名,即廣州一帶的人群,古稱番禺舊裔),即為廣府人,是以南越族原住民為主體,經過漢文化兩千多年不斷同化而成的一個民系。狹義的廣府民系只包括以廣州文化為核心和以廣州話為母語的人,主要分佈於今天的廣州、佛山一帶;

廣義的廣府人則包括九大分支,包括大量語言、風俗相距較遠,不少甚至很難溝通的人群,這些民系包括粵海民系、莞寶民系、羅廣民系、四邑民系、高涼民系、邕潯民系、勾漏民系、欽廉民系以及吳化民系。在明朝海禁後,大量進入珠三角的人群以及後來的香港人都被粵語同化。

根據譜牒記載,現在分佈在於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大多數廣府人都是原珠璣巷居民的後裔。因此,珠璣巷成為了廣府民系的民系認同物。

2.潮汕民系

即潮汕人,即傳統上的潮州人,隋宋兩次南遷最終定居潮州府形成潮汕文化。他們起源於中原、繁衍於潮汕、成名於海外。當代多數潮汕人以潮州話(也稱“潮汕話”,簡稱潮語,近似秦漢魏晉時期的古漢語)為母語,現集聚於海內外近60個國家和地區。

潮汕人敢於闖蕩、善於經商,以“愛拼才會贏”為座右銘,他們在各大領域尤其是商界成就顯著。故早在上世紀初便被譽為“東方猶太人”。

潮汕人所在的潮汕地區在古時稱為潮州府,如今潮汕地區則主要指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以及原潮州府豐順縣。廣義上加上了汕尾和海陸豐地區,但是和粵東三市人合不來。他們更傾向於把自己划向珠三角。

3.客家民系

即客家人,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現在在廣東主要分佈於梅州和惠州一帶,客家語是當地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客家人是秦朝末至宋朝初,黃河流域漢族居民數次從中原南遷,抵達粵、閩、贛三地交界處,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經過千年演化最終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民系。

此後,客家人從廣東的梅州、惠州、河源、福建和江西南部大量外遷到華南各省乃至世界各地。客家四州為梅州、惠州、汀州、贛州。而福建甯化石壁是客家傳說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石壁”被成稱為“客家祖地”。

廣東的梅州市則因其是客家人最主要聚居區之一而被宣傳為“世界客都”, 廣東的河源則被稱為千年“客家古邑”。由於海外客家華僑祖籍地最多的是原惠州府,所以惠州又被成為“客家僑都”。贛州是客家人南遷最早的集中地,因而被稱 為“客家搖籃”。

福建省長汀縣在漫長的客家人遷徙的歷史上汀州作為第一個府治行政機關而存在,所以被海內外六千五百萬客家人稱為“客家首府”。


客家人與潮汕人文化差異

1.淵源——中原南遷

客家人源遠流長,也稱為平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古時候在中原和江東江南地區,居無定所,四處遷徙,最終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和文化。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時就開始南遷來。中國史學界歷來認為“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稱客家”。

秦始皇征服嶺南百越各族後,“謫徙民五十萬戍之”,這五十萬中原人大概就是最早的嶺南客家人了。秦後還有三次大規模的中原人南遷:第一次是西晉末東晉初的“八王之亂”因避亂而南遷;第二次是因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失敗而南逃;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因元兵進逼中原而避難。

潮汕人祖先也是秦始皇時候中原漢族遷來的,不過他們先是遷到了福建,後來就有一些遷到了潮汕。因此潮汕人跟閩南人是有著血緣關係的。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南遷廣東的時候都帶什麼?


2.敢闖與不爭

雖然同是來源於中原地區,由於生活環境和生存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潮汕人和客家人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習俗。潮汕人來源於閩南那些已學會以捕魚為生的中原人後裔。來到廣東後,他們繼續以打魚為業。在茫茫的大海上,漁民必須以生命為代價與大自然的驚濤駭浪抗爭才能有所收穫,這也鍛造出潮汕人敢闖敢於鬥狠的性格;

而客家人在戰亂中逃生到廣東後,仍以農耕為生,當時較平坦地帶的土地早就被當地族人開墾,為了生存只能蝸居較為偏遠的山林。作為“少數民族”的客家人,為了避免和本地族人發生衝突,他們不得不選擇忍讓和順從,從而形成了逆來順受、隨遇而安、不與人爭強的族群性格。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南遷廣東的時候都帶什麼?

3.“迷信與開明”

對於潮汕人來說,出海捕魚是件風險很大的事情。出於對大海的敬畏,同時也是為了更多的收穫和平安而歸,他們每次出海前要敬天地拜海神,並形成了很多的禁忌——這種敬畏天地的習俗仍被現在很多潮汕人保留著,讓外人覺得他們非常迷信;

而客家人在山嶺裡過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心情鬱悶和開朗時都可以在深山裡吼幾嗓子練練山歌(現在研究客家文化的是不能不去聽聽客家山歌的),自然就“開明”了許多。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南遷廣東的時候都帶什麼?

4.重男輕女的思想

古人認為女人的經血是不吉利之物,所以長期出海的捕魚活動便是“純爺們”的事兒。那時漁船遇風浪沉沒的事件絕不在少數,因而潮汕人必須生育足夠多的男丁以保證捕魚生計的延續。客家人與潮汕人一樣,也傳承了中原人那種重男輕女的思想,男尊而女卑。

但是對於潮汕人開說,如果一個家庭沒有了男丁,那就意味著未來他們將失去漁業的主要經濟來源,只能依靠耕田和做些小生意維生了,因而他們大有不生出男孩決不罷休之勢。直到如今,在潮汕人眼裡女兒仍不被稱作“孩子”的。而在女人也算作重要勞動力的那個年代,客家人似乎不會象潮汕人那麼的執著。

5.商場與官場

那時候的船工,船主是不發工資的,而是按個各人崗位貢獻大小以所捕的海魚來分配酬勞。這樣一來,漁民們上岸後還須把自己份額的魚到集市上賣,才能換取貨幣購買生活必需品。因此,那些不能下海的老人、女人和兒童便擔當起販魚的職責,而且逐步地,他們不僅販賣自家收穫的份魚,還收購那些家裡人手不足人家的份魚,做起了“二道販子”,這樣自己也從中可以賺點小利。

於是,潮汕人的生意經從孩童時代就開始身教了。而在山林裡耕種幾分薄地的客家人,餘糧本來就不多,在大山裡種些果蔬、養些家禽、捕些野味、河魚、砍些柴草、釀些米酒等也就能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了。對於油鹽醬醋布料等必需的東西用一些農副產品去集市上交換即可,不需要也沒有那麼多貨物拿去大張旗鼓地做生意,所以自古以來客家人從商的能力自然就不如潮汕人。

大海是潮汕人的生活出路。在他們眼裡,生活技能比虛無的文化更重要。在船上,所有的人同舟共濟,心要齊是必然的。即使是賭博,輸的人必須要認賬的,等上岸分魚時一併結算。萬一哪位運氣不好把自己的分成全輸光了,贏者也不能讓人家全家沒飯吃,可以讓你賒著等下季漁期的收穫再還,但要記利息。

這樣長期以來,形成了潮汕人之間的對外心齊、對內講信譽、錢財處理分明的族群特點。這個特點也給現今潮汕人事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潮汕人做生意缺錢時,可以僅憑著自己是潮汕人的身份向同宗人免抵押借貸,雖然是高息的也是必然要還的。

相比那些有能力、有好的項目卻苦於找不到資金的外省人,潮汕人憑著從小懂得經商的天賦和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的秉性,再借助於比較容易的內部融資渠道,因而成功的

機率就非常大了。所以潮汕人從商的多,華人首富李嘉誠是他們典型的代表人物。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南遷廣東的時候都帶什麼?

而對於客家人,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科舉作官。所以,客家人重視文化、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希望男孩子能學以至仕,那樣不僅把自己家族帶出山林,也會相互提攜,幫助族群裡更多人的發展。因而就有了“天下客家一家人,見面就有三分親”的說法,在官場上,客家人很講究這種同宗關係,而客家人忍讓和順從的性格也非常適合官場文化。新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則是客家人當代典型的代表人物。


客家人、潮汕人、廣府人南遷廣東的時候都帶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