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闆獨臂,做的餅卻排隊才能買到,只有老金華才懂……

那時金師附小的對面有一條小巷,名叫高井巷。僻靜的小巷裡有一家名為長樂的戲院,經常日夜鳴鑼演戲,還有吊住你胃口的,便是巷裡的小吃夜攤。這夜攤依靠戲院應運而生,集聚在巷裡,敲鑼賣糖,各守一行。

老闆獨臂,做的餅卻排隊才能買到,只有老金華才懂……

記憶最深刻的是,設在巷口的餅攤。掌爐的是一位獨隻手的中年男子。至今尚不知,獨手攤主殘疾的原因,然而,他那獨手做餅的身影,如今在人們的記憶中,依然那樣清晰,特別是他用油炸的豆黃餅,依然使人回味。

夜間,戲院裡傳出“滴滴、篤篤”,很有節奏的鼓板聲。巷口獨手攤主的夜攤在家人的幫助下,已撐起了一片天。一頂白帆布製成的蓬傘向四周撐開,蓬底下也是用柏油桶改的爐,上面擱著大鐵鍋。一塊麵板由兩條長條凳擱起,上面放著白天已經揉好的麵糰,用塊白紗布蓋著。

此時,他忙碌開了。儘管是一隻手,同樣手腳十分利索,用磨好的黃豆粉與紅糖拌勻,裡面加熬好的豬油攪拌後成餅餡。隨後便是壓皮、包餡、做餅,一切顯得十分嫻熟。據說他準備的餡料都是上等品,麵粉是精製的麵粉,雖然賺你蠅頭小利,做起來卻一點也不馬虎。

餅下鍋了,開始在油鍋裡躺著,隨著油溫的升高,攤主用長竹筷拔動著餅,在喧騰的油花中,餅的顏色漸漸轉黃,同時餅的兩面微微鼓起,一股溫熱的油脂豆黃餅香噴湧而出。

豆黃餅起鍋時兩面焦黃,剛炸好的餅熱烘烘很香,吃口餅香甜鬆脆,內餡酥軟,回味有點酸甜,那是餅面發酵的緣故,這街巷美食的特點也在這裡。

老闆獨臂,做的餅卻排隊才能買到,只有老金華才懂……

戲院散場了,來吃餅的人多時,只得排起了隊,幸好攤主已有準備,趁散場前已經炸好了一些餅,吃熱的等一等,吃冷的,拿在手裡咬一口,甜津津,還咯嘣脆。

看戲客已紛紛離去,巷裡其它的夜攤也收攤打烊,唯獨豆黃餅攤的燈還亮著,在昏黃的燈光下,攤主正用松菜肉餡做餅,他是專門為要吃肉餡鹹的豆黃餅吃客準備的,絲毫也不會怠慢。

原來吃客正是戲中演和尚的名角,戲說不食人間煙火,然而,怎擋得住夜攤的誘惑呢!

來源|《老金華的記憶·老味道》 謝志清 編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