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有一條「神村」:出土春秋青銅編鐘 乾隆御賜下馬石

文/圖/視頻 羊城派記者 陳驍鵬 李海嬋 通訊員李鬱英 陳建端

惠州有一條“神村”:出土春秋青銅編鐘 乾隆御賜下馬石

惠州有一條“神村”:出土春秋青銅編鐘 乾隆御賜下馬石

這裡出土惠州唯一發現的春秋時期的青銅編鐘,力證了神秘縛婁古國的存在;這裡人才輩出,清朝忠臣黃大銘成紀曉嵐親家;這裡存留著罕見的清代乾隆御賜神道碑“下馬石”,據傳經由此地,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令人驚訝的是,如此傳奇的歷史故事均發生於博羅縣公莊鎮陂頭神村,在這片4.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代代人口口相傳。

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成為當地對外旅遊的“名片”。近年來,博羅陂頭神村將歷史古蹟與鄉村風情結合,全力打造成一個集“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名村,推動鄉村振興駛入快車道。

此前,惠州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李貽偉曾提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把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努力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陂頭神村就是推動“三農”全面發展的一個典型。近日,記者走進陂頭神村,發現該村因地制宜,通過探索村企共建模式,盤活農村資源要素,依法推進土地流轉,發揮土地最大的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這一實踐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該村村集體年收入由2008年的3萬餘元,至2018年約50萬元,實現跨越式增長。陂頭神村正在逐步實現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美麗鄉村新願景。

文化內涵:

惠州唯一發現的青銅編鐘出土於此

系神秘縛婁古國存在的力證

走進博羅公莊鎮陂頭神村的大瀝村小組,一座雄偉的明清時代客家圍屋映入眼前,該圍屋坐東朝西,四周圍牆用石灰、河砂、卵石混合夯實而成。據村民介紹,該圍屋佔地約7畝,高有一丈,寬約一尺半。整個圍屋只在祠堂右前側的圍牆開設一個大門,大門朝北偏西。在大門口的右側,有一隻黑石狗,上刻“泰山石敢當”,朝西擺放,面向河對岸。這石狗一直都是單隻,據介紹,這是古人擋煞用的擺設。大門左上角的圍牆上有一小石獅,與石狗同一方向擺放。

因自古以來,黃氏家族宅第多冠於“江夏第”,且圍屋大門曾經是一條河,流入公莊河,故村子稱“大瀝”(當地話“大瀝”意為深河溝)。所以,該圍屋被當地村民稱為“大瀝江夏第”。

數百年來,從大瀝江夏第裡走出的人才眾多,最為知名的當數黃大銘。這位出生在博羅公莊大瀝村的黃家子弟,從羅浮山下走進繁華京城,官至江南道監御史,成為紀曉嵐親家。

黃大銘小時候便被稱為神童,能言善辯,記憶力強,由於家道貧寒,9歲才入讀私塾。乾隆乙酉年(1765年),黃大銘考取拔貢,入朝任七品小官。他為官廉潔自律,對於請託一律拒絕,所以沒有人敢找他“走後門”。黃大銘這一為官品性,備受當時乾隆身邊名儒紀曉嵐賞識。黃大銘連年加官封爵,從七品小官升至從五品的江南道監察御史。紀曉嵐不僅僅在皇帝面前推薦黃大銘,更將自己的孫女嫁給了黃大銘的兒子。

從七品小京官升至江南道監御史,黃大銘卻惹來奸臣陷害,含淚亡於獄中,享年57歲。後乾隆獲悉事實,下旨為大銘平反,命將其遺體運回家鄉厚葬,並御賜匾牌一塊、特許黃大銘與其父黃淡川神道碑各一座。據傳立此神道碑時,乾隆曾下了道聖旨:凡經由大瀝之士,無論官階大小,一律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為此,當地人稱兩座神道碑為“下馬石”。在公莊,這兩座神道碑名聲極大,備受尊崇。如今,兩座神道碑已成為惠州市不可移動文物,方圓幾十平方米都圍了起來。

歷史的巨輪滾滾不斷前進,一切彈指一揮間,大瀝江夏這片土地歸於平靜。直至33年前,村民黃來苟在江夏第不遠一處竹林取土建房時,無意間挖到一個硬物,隨後一套(七件)完整的春秋戰國青銅編鐘重現在世人眼中。

後來,經過考古人員的現場挖掘,七件完好的春秋戰國時期一套青銅編鐘出土。這套編鐘表面有精美花紋,編鐘兩面聲音不同。國家文化部音樂研究所的專家認為,編鐘音質清脆,音階準確,屬於春秋時期的產物。他們還認為,這七件編鐘不是中原的產品,乃廣東本土鑄造,是“土特產”,極有可能是縛婁古國帝王宮廷用品,這也是《呂氏春秋》記載的先秦時代神秘縛婁古國存在的又一證據。

出土了惠州惟一發現的春秋戰國青銅編鐘,陂頭神村大瀝村與黃氏家族,重新獲得外界關注。“江夏第”、“黃大銘”、“下馬石”也成為陂頭神村打造公莊古村的重要載體。2014年起,陂頭神村先後投入約165萬元修繕了該村歷史和紅色文化舊址,包括八甲神紀念廣場、博東縣政府舊址、黃大銘下馬石紀念碑、大瀝小組編鐘公園及黃大銘廉政廣場。還結合自身優勢,利用編鐘出土之地等優勢打造鄉村旅遊品牌,加強鄉村文化內涵建設。

實力振興:

村企共建新模式 撬動鄉村振興新支點

村民不種地領“三薪” 租金工資分紅一樣不少

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按照縣委、縣政府發展鄉村旅遊“三變”工程的思路,近年來,陂頭神村全力打造成一個集“旅遊、休閒、娛樂”於一體的文化旅遊名村,將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相結合。

據陂頭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子廷介紹,結合村情實際,陂頭神村找準村莊發展的切入點,以土地經營權、鄉村公共設施、鄉村田園風光等資源入股,企業提供資金、技術、平臺等,實施村企共建,協同推進鄉村振興。

於是,在2015年,陂頭神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以村企共建形式,活化農村資源要素,放活土地經營權,依法合理流轉土地,解決土地棄耕撂荒,促進農村產業發展,村集體經濟得到增強,村民收入也隨之水漲船高,2017年實現村民人均收入1.6萬元。

現正推進的“田園課堂”就是村企共建,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合作模式的項目之一。據王子廷介紹,該公司向村民流轉土地500畝,租期30年,其中200畝是竹林。原先村民辛苦種植竹子,每畝僅有50塊錢進口袋。而該項目則一次性給村民每年每畝800元租金,且每5年遞增100元租金,打造種、養、遊、吃、住等形式於一體的休閒農業田園莊園。等到陂頭神旅遊區全面投產開放後,村委會及村民每年得到旅遊公司年純利潤的10%分紅。

除此之外,該項目還聘請了20多個當地農民參加勞作,增加就業機會提高農民收入。“每年收入7萬吧,”陂頭神村村民楊玉山談起村企合作帶來的收益,不禁咧開嘴笑。據介紹,原本他在惠州市區一傢俱工廠做工,直到去年5月份,聽說老家有企業租用閒置的土地,還能提供工作崗位,看中鄉村旅遊發展的前景,他毫不猶豫返鄉。他給記者算了筆賬,在“田園課堂”的項目中,共出租了約13畝地,每畝每年800塊,一年增收1萬多,就業後每月工資4千多,再加上盈利分紅,每年可收入7萬元,大大提升了生活水平。

據介紹,“田園課堂”將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相結合的生態遊。近日,記者走進“田園課堂”,看到成片的果林和農作物等,可供遊客參與勞作,體驗農耕生活。徐徐微風下,踩上一輛自行車在具有鄉村特色的休閒綠道,頗為悠然,更深地體會鄉村的魅力。據介紹,接下來,將利用河灘、竹林等資源,開發徒手捉魚、飛躍叢林、真人版打地鼠、真人CS等活動項目,豐富鄉村旅遊內容。

據王子廷介紹,去年,陂頭神村年接待遊客量超過5萬人,預計田園課堂對外開放後,遊客量將翻一番。目前,該公司也正在跟旅遊公司洽談中,吸引更多各地遊客。

惠州有一條“神村”:出土春秋青銅編鐘 乾隆御賜下馬石


在廣東省內,帶有“神”字的村莊較為少見。事實上,陂頭神村的地名由來也頗為傳奇。據村民介紹,陂頭神村村道邊有座神廟,神廟裡供奉的是一位特殊的人——— 劉公。這位劉公沒有得道昇仙的故事,卻備受陂頭神歷代村民景仰,甚至讓村名從 “陂頭”改成了“陂頭神”,以示紀念。

劉公名劉智,江西人,明代洪武年間在博羅為官,為人正直,體恤民情。上任不久,劉智出巡來到公莊,此時正直大旱,百畝良田無水可飲,禾苗枯黃,村民欲哭無淚。劉智召集各方商議,擬在公莊河上游修築一座攔河壩,引水灌田。當地名為八甲方,他於是稱這個水壩為八甲陂。從此,八甲陂成為陂頭神村等八甲地區農業灌溉水源。600多年後,當地依舊靠八甲陂灌溉農田。

為了紀念劉智,八甲陂村民於清同治十年集資在陂頭神的土地上,為劉公建神壇、立石碑,神壇露天半圓形,在神壇前堆土七堆,豎立旗杆,掛上大燈籠,每逢節日或祭日的夜晚,燈籠炫亮,猶如七星,時人稱為七星墩,也叫七星伴月。當地人叫攔水壩為陂頭,劉公是八甲陂頭之神,因而神壇所在地被稱為陂頭神。神壇建成後,人們以最隆重的方式—打蘸(求福禳災的法事活動),拜祭劉公,五年一小蘸,十年一大蘸,打蘸之日,場面熱烈,儀式莊嚴,民眾虔誠,隆重紀念劉公為官清正、造福地方的為民精神。神壇及七星墩在農村集體化時期因平整土地消失,近年,八甲村民集資在原址上塑像建壇,重立兩塊找回來的古石碑,以此善舉讓劉公永久流芳。

來源|羊城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