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裡面是非常重視的,農曆七月,報恩月

我們把農曆七月份叫作“報恩月”。

報恩,佛經裡面是非常重視的。

報四重恩:

第一個就是報三寶恩。我們大家發菩提心——我想解脫生死、度一切眾生、願意成佛,以這樣的願來報答三寶的教育之恩。

第二個就是報父母恩。我們迴向發願時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希望過去、未來一切父母都能夠離苦得樂、圓滿成就,每個人都要這樣去做。首先是這一世的父母,我們要孝敬;然後要想到未來的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需要去幫助他們。

第三重恩是眾生恩。眾生就是我們所有身邊的人。我們雖然每天穿著衣服,但是我們不知道做衣服的人是誰;我們住的房子,蓋房子的人是誰,我們也不知道;我們每天在路上走,造馬路的工人我們也不認識,而這一切人對我們都有真實的恩德。如果沒有他們,我們的生活會有諸多困難,所以對我們身邊的一切有情,都應該生起一種感恩的心。

第四個是報國土恩。國土恩就是對國家。我們生活在大地上,大地能夠承載一切,也承載了我們的生命,我們的家園。懷著感恩的心,來對待我們的父母、三寶、師長,還有身邊的一切眾生,和生活的國土,這是佛教非常重視的報恩思想。

農曆七月,在我國民俗傳說中被稱為“鬼月”,傳說每年農曆六月三十日,便會打開鬼門,放出餓鬼,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關上鬼門。為了讓陰陽二界的人鬼都平安,我國自古以來,便有在七月設醮普渡的習俗。禁忌也很多,比如不穿帶自己名的衣服、不拍別人肩膀、不吹口哨、小孩老人體弱者夜晚不外出等等。

其實從佛教的觀點來說。七月並不可怕,更不是什麼鬼節。七月對佛教來說是“佛歡喜日”、“吉祥月,歡喜月”在佛陀時代,弟子都要出去託缽,印度的農曆四月雨季開始,一直到七月中旬,天氣又熱又下雨,因為溼氣重,容易產生蚊蟲。佛陀為了弟子的身心健康,也避免外出踩殺蟲類及青草新芽,就在這段時間調整僧團的生活,從農曆四月十五日一直到七月十五日這三個月,比丘們不用外出託缽,集中在一個地方精進共修,由在家的居士送食物來供養,這叫做“結夏安居”。這三個月對僧團而言,正是進修的好時機,大家專心聽佛陀所說的教法,聽完之後用心去分析,然後落實在生活中。

佛經裡面是非常重視的,農曆七月,報恩月


在這段期間內,比丘們身、口、意三業合一、清淨,所以“戒行”完整;因為持戒清淨,所以心穩定,不會七上八下;心能沉靜下來、加上聞法及心得分享,再用心下功夫,就能體悟佛理,增加智慧,成就“戒定慧”三無漏學。

三個月後的七月十五日這天是眾比丘的結業日,大家提出這段期間修學的成績;而佛陀在看到大家於道業上有所增長,也十分歡喜,並讚歎大家精進修行的成果。所以,農曆七月在佛教而言是吉祥月、是歡喜月。

七月如何才能真的“普度”已亡人呢?目犍連尊者供僧度脫餓鬼道亡母“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為了救渡母親脫離地獄的餓鬼道,運用神通,把缽中變出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母親看到香噴噴的白米飯,趕緊用雙手接過來,但是,端到面前一張開嘴巴,火焰就從她的口中吐出來,整碗白米飯立刻變成焦炭。看到這一幕,目犍連尊者心裡很難過,心想我雖然是神通第一,但是,這個時候要解救母親的飢餓卻辦不到,我到底該怎麼辦呢?心念一動,目犍連尊者想:我應該去求佛陀。佛陀無奈地搖搖頭說:“目犍連,你知道業如須彌山,自己造業要自己承受,任何人都無法為他人拔除業力。”目犍連尊者聽了很難過,說:“我的身體來自母親,有了這個身體,才能遇見佛陀,並在佛的座下求得妙法,得到身心解脫。我怎麼忍心自己證得果位,卻讓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佛陀能否指點我一個方向,以消除母親的苦難?”佛陀告訴他:“你看!現在有這麼多的僧眾,經過三個月的修行,戒、定、慧具足,他們的功德、福力無量,你可以去供養他們,請求他們以最虔誠、悲憫的心,為你的母親祝福,救拔她。”於是目犍連尊者將俗家的資財集中,在七月十五日安居圓滿、僧眾“自恣”這天,不管對年老或年少的出家人,都以最謙卑的心、恭敬的態度,端水讓大家洗手之後,再將盛滿豐富食物的缽器,一一呈給每位比丘。比丘們應供之後,眾口一心、凝神一志,用最虔誠的心來為他的母親祝願。當晚目犍連尊者打坐時,一位很莊嚴的天人來到他的座前叩頭禮拜,感謝目犍連的救拔。目犍連認不出這位天人是誰,她就說:“我是你的母親,承蒙你的孝心,加上有德僧眾們的祝福,讓我終於脫離了餓鬼的境界!同時,鬼道眾生也得到這分福德解脫了,所以我以最虔誠的心來感恩你。”天人說完之後飄飄然往天宮飛去,後面跟著一群天人,同樣往天上飄去。阿難尊者虔誠供養僧眾的故事有一次阿難陀尊者在結夏安居打坐的時候,看到一個青面獠牙的人逼近他的身邊。阿難很惶恐地問:“你到底是什麼人?怎麼會有這麼可怕的面容?”青面獠牙的人回答他:“現在你說我很難看,不出三天後,你也會跟我一樣!不要以為你永遠都是這麼莊嚴。”阿難聽到這話,全身發冷,汗毛直豎。他很害怕、很煩惱,於是求救於佛陀。

佛陀說:“阿難!人生無常,做人不能驕傲。大家都說你容貌端正,具有三十種殊勝容貌與微妙形象,十分莊嚴,但是年輕時莊嚴,卻也有年老、醜陋的時候。你看到的境界是無常的境界,無常是每一天、每刻都在你周圍、你面前,隨時都會降臨。而且無常的降臨,並無老少的分別。”“佛陀啊!我雖然有福能出家,又能每天跟隨在佛陀身邊,但是我還沒有真正徹悟,一旦無常到來,我便會失卻這個人身。到底怎樣才能成就道業呢?佛陀是不是能解救我?”“只有一個方法:集合眾僧的德與福,福德具足,僧眾合一來為你祝福。”阿難遂以最虔誠的心來供養佛、法、僧三寶。之後,他又在一次定中看到那個青面獠牙者,原來是觀世音菩薩化作惡相來點化阿難。現在一般人普度的時候所拜的“普度公”,在佛教中稱作“面然大士”,“面然”的意思就是臉長得很難看。其實他是菩薩的化身,故意示現惡形讓阿難體悟人生無常──哪怕是很年輕、很莊嚴的人,終究逃不過無常的境界。

以上這兩個故事流傳下來,就變成民間的“普度”。很多人在農曆七月便忙著到廟裡“消災、超度、點燈等等。其實,學佛要有正信,大家應該知道,佛陀時代結夏安居九十天後,僧眾們戒、定、慧具足,身、口、意三業清淨,集合這樣的力量,可以成就功德;這也是佛陀時代供僧的因緣,並非一般人所說:“農曆七月鬼門開,趕快拜拜鬼不來。”

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