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降低門檻,美籍華人」免試入學「?相比之下,我更願留在美國

以前總是糾結

以後是上清華還是上北大?

後來才發現

哪個我都上不了......

在我們對大學還很懵懂的小時候,清華北大的名字就早已如雷貫耳。雖然大多數人長大後才發現,當年糾結上哪個學校的想法實屬吃飽了撐的想太多。

不過現在,清華竟然提供了另一條簡單易行的路:不用寒窗苦讀滿臉爆痘掉頭髮,不用死氣白咧讀萬卷書,只需要一張外國國籍!

清華降低門檻,美籍華人”免試入學“?相比之下,我更願留在美國

根據澎湃新聞報道,清華大學頒佈的《2017清華大學國際學生(本科)招生簡章》顯示:從今年開始,所有具有申請資格的國際學生,都可以向清華大學遞交申請,不用進行筆試,只需通過一個叫做HSK的漢語水平測試。

所謂的HSK,是一項國際漢語能力標準化考試,重點考查漢語非第一語言的考生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清華降低門檻,美籍華人”免試入學“?相比之下,我更願留在美國

根據清華大學的申請資格要求,國際學生的漢語水平需要達到HSK五級(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當然HSK最低達到四級的學生也可申請,只要在入學一年內達到五級(含)以上(且每一科目均在60分以上)就行。

清華降低門檻,美籍華人”免試入學“?相比之下,我更願留在美國

What?我心心念唸的清華大學對擁有美國學籍的同學簡直就是敞開懷抱!那麼如果我已經擁有了美國國籍,那麼我還會考慮再回來嗎?

清華降低門檻,美籍華人”免試入學“?相比之下,我更願留在美國

我們先來看一份調研報告它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密歇根學院院長倪軍在對比研究中美排名前十位大學的人才培養體系後寫成的。這些入選的高校包括美國的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頓、耶魯以及中國的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等。

帶領大家從學生質量、教學設施、辦學經費,師資隊伍、管理體系、辦學理念等方面,看看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相比,究竟“輸”在哪?

清華降低門檻,美籍華人”免試入學“?相比之下,我更願留在美國

一、同樣搞科研,創新機制截然不同?

從創新機制來看,中美大學間的區別非常大。中國的大學基本以國家戰略目標為導向。比如,國家現在有16個重大科研專項,很多科研經費也就順著這些項目撥過去了。而在美國,大部分的創新還是以個人興趣為導向。這樣,從資源分配來看,中國的科研經費實行的是國家撥款,且撥款方式比較集中。16個重大專項,每個都是上百億資金投入。而美國實行的則是分散性投資。

再從組織結構方面看,中美兩國也有很大的差別。在科研上,中國的高校一般是大團隊、大梯隊,而美國都是小梯隊、小組,但這些小組又可以動態組合成無數個新的隊伍。

二、缺淘汰制度,博士生質量“差太多”?

在中國,一旦進入博士班,幾乎沒有什麼淘汰機制能把不合格的學生淘汰掉。但在美國,大學的答辯委員會認為,如果給一個不合格的學生博士學位,讓他畢業,就等於把學校品牌給他了。所以他們非常慎重,寧缺毋濫。

很多外國跨國企業,比如GE、福特公司到中國來招人的時候,他們喜歡招從中國大學畢業的碩士生。一些人事主管感慨,好的博士生有時候也能遇到,但總體感覺跟碩士差不多。而相比之下,美國大學培養出來的博士,可以闖過一道道關卡並拿到學位的,一般是很不錯的。

三、課程改不改,到底誰能說了算?

在知識爆炸的社會里,很多新知識大家都希望學,但是學時有限,怎麼辦?美國大學每幾年就要進行一次教學改革,不斷地變革。任何的改革不是平白無故、沒有依據地改,而是要根據調研資料反映出來的問題來改。

大學對人才的學習和培養,如何來評估?其實,有效的人才培養並不是指把學生的課時壓滿就夠了,而是要看學生是否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

清華降低門檻,美籍華人”免試入學“?相比之下,我更願留在美國

四、教授提得快,導致人才“變了樣”?

在評價上,現在國內評價教授的標準是,以中國自己定義的標準評價,即我們說這個人是大教授,他就是大教授。而美國對教授的評價,依據的是國際公認的標準,即在學術地位、教學、科研等方面有自己的貢獻。

就目前來講,中國高校師資隊伍普遍比美國前十位大學的要差。國內大學聘用教師的標準太隨意,太低,有時提拔教授很快,但並不強調個人的創新。這些年,很多高校都從海外引進教師人才,但一些學校卻沒有把人才用好,導致引進人才過了一到兩年就本土化了。

五、最後一點就是辦學理念與課堂文化

中國高校的辦學理念和美國也有明顯差異。

國內大學以傳授書本知識為主,而美國大學在培養人的能力、創新性和傳授知識上是三者兼顧的。在教學方法上,中國的教學一般是教授在課堂上講,學生聽講、記筆記。但美國大部分的老師都是一邊教授知識,一邊與學生互相學習。

在中國的大學講臺上,很少有教授敢講自己不懂的問題,因為他可能會被學生轟下去。很多學生會說,老師怎麼自己也不懂,就這樣在講臺上講呢?但在美國,經常可以看到學生和老師一起探討問題,老師可能會說:這個問題老師也不知道答案,但如果由他自己來解答,會如何簡化、找出怎樣合理的方法……這樣,學生和老師一起討論、學習,這也是美國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強於中國學生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