夠好的父母

大部分時候,父母都想把自己最好的給孩子。孩子喜歡什麼買什麼,給他們報各種班,生怕他們會“輸在起跑線上”。不過,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內心,開始思考,自己為他們做的這些,是否是孩子真正所需要的。

正面管教,這兩年很火,市面上很多書的內容都帶上“正面管教”這四個字,看下來,《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是比較全面的正面管教的解讀書。《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提出了各種正面管教觀念和工具,用了大量的案例來解讀,讓我們讀起來,能更深刻地理解正面管教內容。

夠好的父母

《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提出的52個正面管教觀點和工具,我總結為下面幾點:父母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關注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含義,以及向孩子傳遞愛的信息,給孩子自由。

盧丹丹,親子作家,育有兩子。從2013年起開始正面管教的培訓工作,另外寫有《規矩的背後是自由》一書。


情緒管理

《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提到菲斯汀格法則:生活中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的反應所組成的。也就是說,生活中90%的事情是我們可以掌控的。

管理情緒的手段:深呼吸或倒數;積極暫停;有效運用感受。

積極暫停角當情緒不好,找到一種方式或去一個讓自己感覺安全的地方,讓自己的感覺好起來。

有效運用感受第一步先寫出體驗到的3種負面感受。第二步選擇其中一種感受,確定有這種感受的時候,自己通常會怎麼做。第三步確定自己更希望有什麼樣的感覺,做什麼會讓自己感覺更好。

積極暫停角,等於是給自己一個情緒緩衝的時刻。人在衝動下說出的話,有時候會很傷人,這時候與其口不擇言,不如獨自待一會,冷靜思考下。有效運用感受,相當於自我對話,通過自我對話,能更好的明白自己的情緒來源,也就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韓寒說: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沒有掌控好自己的情緒,任由情緒牽著我們走。社會上時有產婦跳樓;有人因為失戀而選擇自殺;更有子女因為怨恨而殺害父母的新聞。這些悲劇,很多都可以通過管理自己的情緒,來避免發生。

養育孩子是一件瑣碎的事情,很多時候,當父母的,難免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當情緒來時,我們可以從覺察開始,不妨運用《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中寫的方法:先用深呼吸來平復下心情,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就離開現場,去積極暫停角,進行有效運用感受。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我們都在說提高孩子的情商。看再多的書,上再多的課,也不如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所以,父母管控情緒的能力增強了,孩子的情商自然也就提高了。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也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關注行為背後的需求

盧丹丹在《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提到,個體心理學大師德雷克斯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具體有四種:尋求過渡關注;挑戰權力;報復;自暴自棄。每一種需求都有兩條線索可供判斷,一條是家長的感受,一條是孩子的反應

夠好的父母

尋求過渡關注的第一條線索——大人的感受:孩子的行為讓你覺得心煩、惱怒、著急或內疚。那麼孩子可能就是在尋求過渡關注。 第二條線索——孩子的反應:媽媽要求孩子停止其行為時,一般來說,他會暫停片刻,但很快又回到老樣子,或換一種方式繼續打擾媽媽

對尋求過渡關注的孩子,正確的做法是讓他參與進來,讓孩子覺得自己有用

尋求過渡關注,盧丹丹在《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中,舉的例子是:媽媽下班回來後,要忙家務活,而孩子卻不停地要求媽媽陪著玩。媽媽既會感覺煩躁,又會因為不能陪著玩,而感到愧疚。當媽媽給孩子玩具,讓他自己玩一會,可孩子卻總是在不停地呼喚媽媽。這時,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參與進來,幫忙做家務活。這樣既能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關注,也能讓他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感,還能化解媽媽即將爆發的情緒。

挑戰權力,《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寫道:當孩子認為“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你不對我發號施令,我才有歸屬感”時,他們就會挑戰父母的權力,跟父母對著幹。

挑戰權力的第一條線索——家長的感覺:感覺自己受到了威脅與挑戰,會有被激怒與被擊敗的感覺。 第二條線索——孩子的行為反應:不會輕易就範,會變本加厲,可能進行言語上的頂撞。有時還會消極抵抗,或雖然“屈從”,但內心不服氣

化解挑戰權力,《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說最好的辦法,父母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來,給予孩子正面的權力,為他提供有限的選擇。如果孩子都不選擇,家長也無須爭辯,去做自己的事情即可。但是,家長要給出明確的界限和合理的規定,並完全按照規定去執行。

孩子的挑戰權力,最常見的就是拖延,寫作業,睡覺等。《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舉得是作者盧丹丹和孩子的生活小例子,孩子過了吃飯時間,無論孩子怎麼鬧,盧丹丹在與孩子共情的同時,堅持約定,後來孩子在那段時間都能做到按時吃飯。

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說過:如果你放棄權力,放棄你的優越感,那麼你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敬的機會就更大。

退出與孩子間的權力之爭,親子關係會更融洽。

報復的第一條線索是父母感到自己受了傷害,感到失望、難以置信甚至厭惡。第二條線索——孩子的反應:反擊,傷害他人,毀壞物件,以牙還牙

化解孩子的報復行為,家長需要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認同孩子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歸屬感、價值感。

《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關於孩子的報復行為,舉的例子是孩子寫作業時想玩,和家長之間的衝突。孩子要先玩再寫,媽媽要孩子先寫再玩,最後媽媽不讓孩子出門,孩子撕了作業本,才結束這場“戰爭”。《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提到“報復是挑戰權力的升級”,所以,家長首先要做的,是退出與孩子的權力之爭。

自暴自棄的第一條線索:孩子覺得自己不會,家長想幫助孩子,孩子的表現卻讓家長倍感無能為力,家長會因此而感到非常沮喪、無助甚至絕望。第二條線索——孩子的反應:消極,對父母的幫助毫無反應,也無改進,甚至更加退避

《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提出“幾乎每一個自暴自棄的孩子,都跟老師或家長的打擊有關係。”對於自暴自棄的孩子,他的內心獨白是:不要放棄,請看到我微小的進步。

對付自暴自棄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鼓勵。家長都是愛孩子的,會把最好的給孩子,卻比較容易看到孩子的缺點,鼓勵的比較少。法國哲學家薩特把人生比作驢拉磨,驢為了能吃到面前的草料,會努力跑起來,驢跑的同時帶動了磨。這就像孩子的成長,家長的鼓勵就是那一把草料,為了孩子能更好的成長,家長不如時不時的鼓勵孩子。

孩子的每一種行為背後都有需求,家長要慢慢地學會看到。教育中重要的不是學會各種育兒技能,而是看到,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而孩子背後的需求,歸根到底,是對愛與自由的渴望。


如何傳遞愛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學會傾聽,懂得鼓勵。

蹲下來和孩子說話,是和孩子站在同一個角度,去思考。

學會傾聽,《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提出,傾聽時具體要做到:不敷衍、不打斷、不指責、不說教。有時候不妨來一個“近距離傾聽”:安靜地坐在孩子旁邊就可以。

傾聽孩子,能讓孩子感受到對他的關注,自然也就能感受到愛了。

懂得鼓勵

盧丹丹在《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寫了鼓勵與表揚的區別。 鼓勵是客觀地描述孩子的行為,以孩子為主角。表揚則是以家長為主角。

日常生活中,我們使用最多的“你真棒”“你真能幹”等等之類的,這些都是表揚。《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指出,類似這樣空泛的表揚,“

等於給孩子貼上了標籤,內化到了他的心裡。他會認為自己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如果沒有做好,他就會去尋求別人的認同,這時他的行為就變成了一種取悅,而不是來自他內心的動力。

如果一開始不會鼓勵,《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裡給出了鼓勵的3句式:

夠好的父母

其實就是把讚美孩子的話,

內容具體化。比如,我看到你把鞋子擺好了。謝謝你幫忙照顧弟弟。我相信你能自己做好這件事。

美國心理學家沙法麗·薩巴瑞在《父母的覺醒》裡提到:教養孩子的過程就好比走鋼絲,一步走錯就會傷害一個小小的心靈;同樣,一個適當的鼓勵就可以讓他們在空中昂首闊步。

心理學家曾做過關於“什麼樣的方式能夠教養出負責成熟的孩子”的課題研究。結果發現只要是在合理的範圍內,讓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愛,最後都會有不錯的結果。特別是通過肢體的接觸和語言的肯定,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


自由

《家庭中的52個正面管教工具》寫到:強烈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恆久的佔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母愛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每一個人都是渴望自由的,孩子終究會長大。有太多“媽寶男”的形成,是因為母親,沒有在合適的時間,學會放手導致的。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波蘭教育家雅努什· 科扎克在他的《如何愛孩子》裡寫道:在你想要認識孩子之前,先認識你自己。在你開始劃出孩子的權利和義務範圍之前,先認清你自己可以做到什麼。

一個情緒穩定的人,才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做好每件事情,不管是養育孩子,還是成長自己。讓我們從掌控自己的情緒開始,理解孩子行為的背後需求,給孩子足夠的愛和自由,相信,孩子會帶給我們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