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在山西省中部的平遙縣,距今已經有2700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保存下來漢民族文化最完整的縣級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在中國歷史的發展中,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久經滄桑,卻依然雄偉挺拔,平遙古城是晉商文化的發源地,曾經的日升昌票號,做到了匯通天下,曾今一度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

山西平遙古城

在平遙古城內,有許多帶有歷史根據的景點,還有許多當地的小吃,平遙牛肉更不用說。古城內的客棧也結合了山西當地的文化。

山西平遙古城

平遙縣衙坐落於平遙古城中心,始建於北魏,定型於元明清,平遙縣衙作為中國現有保存完整的四大古衙之一,也是全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縣衙。縣衙整個建築群主從有序,錯落有致,結構合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山西平遙古城

日升昌票號成立於清道光三年(1823年),佔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用地緊湊,功能分明,是中國民族銀行業的先河,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其分號遍佈全國30餘個城市,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以“匯通天下”著稱於世。

山西平遙古城

平遙城牆,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築,由原“九里十八步”擴為“十二里八分四釐”(6.4公里),變夯土城垣為磚石城牆。明清兩代先後有二十五次維修。牆頂外築2米高的垛口牆(又稱擋馬牆)取孔子弟子、賢人之數,設垛口3000個,敵樓72座,內砌女兒牆。四隅角樓四座,東城牆上有點將臺,東南角城頂上築奎星樓和文昌閣。

山西平遙古城

鎮國寺位於平遙縣城東北12公里的郝洞村,原名京城寺,明嘉靖十九年改為鎮國寺。寺院分為前後兩部分,從南到北依次有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等。萬佛殿是前院的主要建築,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該殿規模雖然不大,但造型雄偉,氣勢非凡。殿內共有彩塑14尊,殿內佛壇正中供有釋迦牟尼像,迦葉、阿難兩大弟子侍立左右,佛祖造型高大、面相端莊,具有濃厚的中唐風格。

山西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內還有許多具有文化特色的場所,而且保存的相當完整,平遙城牆總周長6163米,牆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