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大電影「去冗產」效果顯著,新的「生存法則」正在形成!

市場在往上走,有冒尖的,就有掉隊的,只不過今年的網大市場讓這種落差感變得更加“殘忍”。《靈魂擺渡黃泉》等勝利者坐享幾千萬的分賬收益,而大量中庸甚至守舊的失敗者,卻發現連入場的資格都正在消失。

一名不願意透露身份的製片人李洋(化名)告訴網絡大電影(ID:wxs360),現在愛奇藝付費轉換率相對較高,但是頭部內容也多,競爭很激烈,自己去年拍的片子本來拿到了愛奇藝B級獨播,但不是很甘心,最後選擇了優酷的A級獨播。雖然最後也還是沒能賺到錢,但李洋也認識到自己內容本身太平庸,賣點太少,在平臺面前完全沒有話語權。

李洋感嘆道,前兩年剛提精品化的時候,還沒有太強烈的意識要做精品,抱著僥倖的態度說幹就幹,作品出來後發現,去年同樣能在愛奇藝拿到A級的片子,今年勉強夠上B,不是市場太快,而是自己太慢。

上片數量同比減少44%,單片播放量同比增加50%

據骨朵數據統計,2018年上半年全網共上線網大651部,截至6月30日,產生前臺播放量為33.6億,相比2017年上半年,在數量上減少44.2%,降幅頗大,但從整體播放量來看,若計算平均單部網大前臺播放量,2018年上半年為516.1萬,2017年上半年為343.9萬,增幅為50.1%。

網絡大電影“去冗產”效果顯著,新的“生存法則”正在形成!

通過這“此消彼長”的數據可以看出,網絡大電影正在“去冗產”,那些沒有質量的數量(劣質網大)就是行業的冗餘產能,而現在通過廣電的監管、政策的收緊、平臺的引導、市場的過濾,那些無效益或效益低的網絡大電影正在被大量剔除出去。

網絡大電影“去冗產”效果顯著,新的“生存法則”正在形成!

整體來說,雖然網絡大電影還沒有院線電影、網劇、網綜等內容市場刀光血影那般血腥殘忍,但這個市場已經顯現出了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的基本競爭形態。

而行業泡沫和冗產去除的結果是:單片消費率顯著提升,頭部效應更加顯著。

剛剛在愛奇藝結束付費期的《靈魂擺渡黃泉》以4548萬的票房分賬登頂冠軍,背後是在半年內1500萬的付費觀影人次,相當於春節檔的《西遊記女兒國》7億票房賣出去的票數。

愛奇藝會員業務事業部副總經理葛旭峰表示:“這部片子帶來1500萬有效觀影人次以及4萬多人的豆瓣評分,從影響的用戶群體規模和熱度來講,是可以類比同級別院線影片的,但是由於新人班底、製作投入,營銷宣傳的力度有限,還是有差異的,未來在大的內容產業影響力上還有很大挖掘空間。

網大單片天花板還遠遠沒到來,網大的“《英雄》”還在路上。

網絡大電影“去冗產”效果顯著,新的“生存法則”正在形成!

市場大格局已定:頭部高舉高打,腰部黑馬有機會

今年以來,網大大動作頻頻,都指向一個方向——市場規範。總體大盤也呈現出規範中昂揚向上的態勢。網大君梳理了一下今年以來網大圈“大事記”。

網絡大電影“去冗產”效果顯著,新的“生存法則”正在形成!

可以看出,一方面包括文件規範、官媒關注、平臺重拳自查下架,網工委成立等各種重磅舉措為網大“鋤草“,另一方面,愛奇藝世界•大會以來,平臺完善了各種服務機制,成立早期項目評估團隊,成立億元獎勵金、建立網大品牌專區等措施助力網大良性生態形成。

在規範和各大平臺的大力度整改和投入下,一大批投機分子無處遁形,好內容被看到的機會大大增加,今年《靈魂擺渡黃泉》、《陳翔六點半之鐵頭無敵》、《濟公之神龍再現》等作品紛紛成為口碑商業都豐收的代表作。頭部製作不斷刷新分賬紀錄,據愛奇藝披露的分賬票房數據可知,僅僅7個月,過千萬的網大達到14部,而2017年全年只有10部。

同時,腰部類型作品也憑藉較高的故事水準和創意,在圈內掀起熱議,《出走人生電臺》、《了不起的高二八班》等青春片不輸院線,這些類型片成為腰部內容的重要力量。

得益於網絡發行的優勢,不同於傳統院線排片,網絡平臺具有巨大的內容消耗能力和消費空間,單平臺近7000萬的會員規模、全平臺近2億的會員規模(數據還在快速增長)支撐的網大舞臺,能不能唱好戲,能不能走很遠,除了要滿足主流價值觀,基本上取決於內容本身的品質了。

新的生存法則:像鷹一樣敏銳,像螞蟻一樣團隊作戰。

網大君從2014年網大誕生即開始關注這個市場,從來沒有見到任何一個內容形態像網大一樣頻繁上演“冰與火之歌”。隨著愛奇藝、優酷等平臺公佈分賬票房後,“去中間商,去差價”的商業模式,讓假流量和假收視率無處躲藏,同時也暴露出整個內容產業專業人才儲備的缺乏。

視頻平臺眾星捧月的對待頭部內容,因為這些內容能夠回報付費用戶,能夠帶來更多的會員。但是市場似乎在生產《黃泉》“們”上卻後續乏力,蛋糕在這裡,有本事過來分食的人越來越少。不同於院線、網劇的長週期,網大短週期和小成本特性更需要鷹一樣的敏銳、螞蟻的團隊協作的素質。

像鷹一樣敏銳,是指要將眼光放在整個電影市場和內容市場,去感知娛樂風向,理性做好風險評估,而不是為了某個不錯的idea盲目投入。

一名資深網大製片人告訴網絡大電影(ID:wxs360),2017年初的時候他想用300萬拍一部殭屍喜劇片,因為“殭屍”和“喜劇”都是目前網絡用戶很喜歡的元素,後來他做了一個功課,就是將三家平臺上差不多投入的同類型片子做了一個數據分析,發現大部分前臺點擊量在100萬左右,可以說是“撲街”很厲害的類型,於是他果斷選擇了放棄,轉頭做了一部低成本瑪麗蘇片,最終穩中有賺。

這位製片人說,“且不論“殭屍”拍出來也很難上線的政策風險,口袋裡的錢不多,與其拍一部寒磣的假殭屍片,還不如拍一部市場上缺少的女性向電影,這與情懷無關,與智商有關。

像螞蟻一樣團隊協作,是指找到專業的人和團隊,在同一目標下做到最好。從近期火爆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的對比可以看出,兩部劇投入差不多,《延禧攻略》的演員總片酬僅佔到總投資的10%,而如懿傳兩名主演片酬就佔到總投資三分之一。

《延禧攻略》的全民熱度和良心製作體現在故事本身、演員表演、服化道、場景佈置、劇情、播出平臺、營銷等各個環節的完美配合,缺少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能大爆,而《如懿傳》卻被網友吐槽服化道、P圖不走心。內容大環境已經開始發生大變化,流量明星也不一定能帶來流量了,所以在各個環節協同作戰才能有出頭的可能。

對於網大這種新人為主的內容形態而言,更要在製作上有匠心,去培養精耕的耐心,這樣才不會在“去冗產”運動中被淘汰出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