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性婚姻,看清这4点不攻自破!

在朋友们的眼中,安娜和罗杰可算是幸福婚姻的典范。他们还在高中时就已经相恋,这段恋情并没有受到想象中的阻挠,还反而得到双方家人的支持。他们毫无意外地双双考上大学,并在大学毕业后顺理成章地结婚。

婚后的生活平淡而温暖,白天忙碌事业,晚上回到小窝里相伴聊天。经过几年的打拼,他们贷款买了一套小两居。开始为孩子的降临做各种准备。

女儿小小出生以后,家务突然间增多好几倍。请了几个保姆都不太合适,不是做事不够主动,就是频繁请假耽误工作,安娜最后不得不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家里少了安娜的收入,罗杰感到压力非常大,他因此更加努力地工作。

经常是他回到家时,小小已经睡了,安娜正强打精神收拾乱糟糟的房间。

他们都对这样的婚姻生活不满意,但是一时间又觉得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安娜的父母还没有退休,并且就算退休,老两口对于离乡别井来帮女儿带孩子也很排斥,安娜也不舍得让父母的老年生活那么辛苦;而罗杰的母亲身体很不好,日常的生活尚且需要父亲的协助和照顾,根本也无法胜任照顾孙辈的责任。再次聘请保姆?安娜觉得和保姆的沟通成本太高,还不如自己来做。

罗杰很理解安娜的心情,所以也没有说过什么。安娜也理解罗杰工作忙碌,压力也很大。所以她经常很主动地承担全部家务。两个人都觉得这样的状态只是暂时的,无论是累到不想说话,还是经常黑白颠倒连续好几天见不着面。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小终于要上幼儿园了,安娜觉得可以开始考虑重新开始工作的事了。可是却无意间发现,罗杰手机里有和别人的暧昧聊天记录,她这才惊觉到,他们最近的两年多里,已经完全停止了性生活。而在这之前,她从来没有觉得这也算是婚姻亮起红灯的征兆之一。

无性婚姻,看清这4点不攻自破!

1、什么是无性婚姻?

性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大多认为,伴侣们在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受伤情况下,却长达一个月都没有默契的性生活,就可以视为无性婚姻。

但是在我看来,这样的定义存在很多局限性。

因为性的内涵非常丰富。在人类的性生活里,不仅仅有性的行为,还有性的心理。性有很多种形式,而性器官的插入只是其中一种。比如对于有些人来说,拥抱、亲吻、抚摸、耳鬓厮磨等身体的亲密互动——这些都是性行为——比性器官的插入还更性感,更能满足性的需要;还比如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发明了电话性爱和视频性爱,而这些形式一样能满足伴侣们的性需要。

随着社会观念的解放,性的生殖功能越来越被弱化,娱乐功能和情感功能则愈加被看重,伴侣们在性活动中辅助使用情趣用品,已经不是新鲜事。所以,我们不能说那些因生理疾病或意外受伤的人,就完全失去了性的功能,或者说会导致他们与伴侣之间变成无性婚姻。因为即便客观条件有所限制,人们也依然有能力和伴侣一起创造适合他们的性爱形式。

判断一段婚姻关系有性还是无性,不应以是否有性器官的插入为标准,而是要更关注他们之间是否有身体和情感的亲密接触。综上所述,无性婚姻的定义应该是:一对夫妇生活在一起,对外以夫妻身份参与社会生活,但是他们之间却长期没有性的接触。

在羞于谈性的年代,结婚几乎是等同于得到性权。在那个时候,人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结婚了就必然会有性。这也是父母经常催促孩子结婚的原因之一,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如果孩子不结婚,还如何享受性的欢愉呢?

但事实上在我们中间,有很多婚姻伴侣是没有性的,而导致他们没有性接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无性婚姻,看清这4点不攻自破!

2、无性婚姻的原因

两地分居导致无性婚姻。20世纪七八十年代,很多城市夫妇因为工作的原因分居两地。这种在西方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婚姻形式,在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但那时夫妇们的分居常常都是被迫的,因为当时的收入非常低,如果其中一方放弃工作,可能全家人的生计就会陷入困境。可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打工大潮下,分居两地的夫妇们却大多是自愿的。他们会为了学习、工作、金钱等各种各样的因素就决定两地分居。

同样都是因为分居而变成无性婚姻,如今人们面临的挑战要比前辈们大得多。

主要是现代人要承担的来自社会、工作和情绪的压力非常大,脆弱状态的人总是很需要情感的支持和陪伴,如果此时伴侣无法在身边,不满和委屈的情绪必然就要涌起。一方面由于两个人不能有充分的时间在一起,这些让人难耐的负面情绪就缺少一个被讨论和消化的空间,进而影响他们语言层面的亲密互动;另一方面,如果伴侣很长时间都没有发生性接触,身体也会变得有陌生感,很多时候把婚姻推向无性状态的,也是这些陌生感。陌生感让伴侣们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性很少——陌生感——性更少——更陌生——无性。

关系不和谐导致无性婚姻。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似乎关系不和谐就是频繁地激烈争吵和冷战,但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不和谐关系是被隐藏着的。夫妇们表面看来风平浪静,但是内在里却涌动着强烈的愤怒、委屈,甚至是怨恨。只是出于某些原因——比如害怕离婚、害怕伤害老人孩子、害怕面对冲突等——而选择压抑这些感受。然而这些未经表达的感受,却不会因为避而不谈就自动消失,它们反而会因为刻意的回避而变得愈加强烈。当一个人在情感上对伴侣感到愤怒时,身体也必将无法亲近他。但遗憾的是,人们却经常以工作忙、累、身体不适等表面的理由来搪塞自己的真实感受。这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无性婚姻的形态。

同性恋者的形式婚姻必然也是无性的。每当人们谈到自己的无性婚姻,我总是要关注到他们的婚姻是怎样开始的,以及之前有性生活的时候他们是怎样互动的。由于中国人对婚姻和孩子的重视,以及中国文化下人情关系常常缺少清晰的界限,人们经常对他人的生活——尤其是婚恋生活——过度介入,这势必给同性恋者带来无穷的压力。他们中的有些人就会不得已选择隐藏性取向,找一个异性恋者结婚,以缓解外界压力带来的情绪困扰。但是,哪怕背负着丈夫或妻子的法律责任,还有必须要生出孩子来的家族任务,同性恋者的性趣指向还是无法改变为异性,所以他们必然会尽量避免与伴侣发生性关系,及至孩子出生后,停止性活动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另外,有社会学者认为生活压力会导致性生活的减少,甚至导致无性婚姻。但这样的观点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却没有触及内在本质。如果伴侣关系足够亲密,能够彼此支持和关心,身体情感的亲密互动将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这样的情感和性关系将成为生活压力的缓释器。当内部足够牢固时,外部的侵扰力量就会弱化。所以,是伴侣们的关系压力导致了生活压力,而非相反。

无性婚姻,看清这4点不攻自破!

3、无性婚姻早有伏笔

性是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主题。很多人之所以遇到生活和情感关系的困扰,性心理的困扰往往是直接或间接的原因。很多无性婚姻的发生,都和生命早期性心理的发展有着高度的关联性。

中国人的家庭常常把孩子放在最核心重要的位置,以逃避成年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大家都关注孩子,就可以不用管各自的感觉和需要)。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很多孩子出生后一直与父母亲同床,到七八岁才会分开,有些甚至可能到十多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并不利于孩子的性心理发展。

孩子在三岁左右,性心理会开始萌芽,他们开始朦胧地感受到自己的性别,对异性父母产生强烈的依恋感。此时比较妥当的做法是开始让孩子离开父母的卧室,在独立的空间单独睡眠。一百多年前,弗洛伊德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说,即女孩恋父男孩恋母的情感现象。之后一直为世人所诟病,认为他这样的说法骇人听闻,不通逻辑或者不符合科学精神。这些反对和质疑的声音里,其中就包括一些心理学研究者。

无论这个“俄狄浦斯情结”的说法实际上是否符合科学,起码我在工作中一遍又一遍地发现,当人们在幼年时与异性父母过于亲近,同时又缺乏对同性父母的认同时,就可能产生强烈的性心理冲突:渴望性,但是不能在行为上实施性。因为这个阶段的男孩,可能会一边热烈地向母亲示爱,一边又深深地恐惧于父亲的惩罚;而女孩子则同样试图取代自己的母亲,而成为父亲最心爱的女人。

那么对于男孩来说,与所爱之人进行性的接触,就可能遭到幻想中的父亲的惩罚;而女孩们要么深陷不伦恋情,渴望抢占别人的丈夫或与她人分享丈夫,要么嫁给不需要性的男人,重温早年与父亲有情感但是不能有性关系的状态。

无性婚姻,看清这4点不攻自破!

4、无性婚姻的解药

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需要给孩子建立性的界限。让孩子们慢慢意识到,自己需要通过向同性父母认同,而获得异性父母的爱和欣赏,由此完成人格的独立,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自身和外部环境,开始发展自己的人生。

对于正身处无性婚姻中的人们来说,首先需要在思想上认识到,这并不是正常的婚姻关系,因为性爱是区分爱情和友情的唯一标准。当性生活比较规律进行时,那意味着两个人的情感、心理和身体状态都是亲密的,反之则意味着存在疏离的状态,有可能关系里存在一些不易觉察或暂时不愿意面对的矛盾冲突。

通常来说,无性只是关系出现问题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如果伴侣们已经超过半年无性,就要立刻就这个现象进行讨论,讨论的方向不是“我们为什么没有性”,而是“我们之间出现了什么问题”。找一个平静的两个人可以独处的时间,耐心探索两个人关系里的问题,是解决无性婚姻的开始。有必要的时候,夫妇们还可以一起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在专业的第三方的帮助下,一起解决关系里的矛盾和冲突。

要解决无性的婚姻,沟通是良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