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鑿鑿的消費降級是庸人自擾嗎?天津市民這麼說

最近被消費升級的文章衝昏了頭腦,一大堆不確定性都在腦海裡展開,不停地自我否定過活,新聞中的數據感覺是在描述其他國家的生活狀態,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生活一直都是擰巴的。

為何擰巴?明明都說我們要奔向美好生活,消費升級了,卻眼看著這些便宜的產品湧現,買的人還很多。它們的大受歡迎到底預示了我們未來怎樣的命運,擰巴之下,不停地有人在朋友圈爭論買了這些品牌算是消費升級了還是降級了,這些思考過後又得出什麼答案呢?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609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7%。有10個省份的居民人均消費支出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有8個省份上半年的人均消費支出超過了萬元大關。

其中,上海上半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321元,位居榜首。上海也是上半年全國僅有的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突破2萬元大關的地區。北京也達到了19670元,逼近兩萬元大關,領先第三名的天津約15000元,優勢相當明顯。

言之鑿鑿的消費降級是庸人自擾嗎?天津市民這麼說

言之鑿鑿的消費降級是庸人自擾嗎?天津市民這麼說

8月2日,國家發改委就擴大消費有關工作情況舉行新聞發佈會。發改委綜合司巡視員劉宇南在發佈會上介紹,2018年上半年,中國消費運行總體平穩,消費結構持續優化,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

再來看一則《 人民 日報海外版 》2018年08月03日新聞:“2018年以來,中國服務消費需求持續旺盛。數據顯示,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達到28.26億人次,同比增長11.4%。國內旅遊收入2.45萬億元,增長12.5%。全國電影票房320.3億元,觀影人次達到9.01億,分別增長17.8%和15.3%。馬拉松等體育消費勢頭強勁,經常性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不斷增加。” 國家發改委副司長劉宇南介紹。

以上數據及新聞說明了一件事:人們一直都很愛花錢!而且還越來越愛花錢!不僅消費商品,還在擴大服務性消費!那麼現在身邊的人對消費和收入的感受又是如何呢?凰家商業觀察帶著問題採訪了各行各業的天津市民,有高薪飛行員、有工薪階層的白領、還有事業單位的領導幹部,一起來看看來自不同行業的人們怎麼看待自己現在的消費行為。(篇幅較長請護體)

私企醫院 市場部門 孟先生:最近感覺消費水平明顯跟不上了,衣服穿的沒以前好了,只有吃的方面可能還沒有虧待自己,力不從心。從消費方面來講我只想更努力的賺錢,目前消費升級,比如在手機話費方面,可能現代人的快節奏顧不上去較真多少分鐘多少錢等等,直接無限流量就可以解決問題,但是話費比以前多很多,大家也不在乎。

地產公司 營銷主管 楊小姐:錢越來越不禁花,可能吃飯,穿衣看著比以前花費高,但是前提是不用還貸款,如果月供很高,那其實是變相降低了生活水平,工資漲的速度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

物流公司 專員 孫先生:消費感受因人而異吧,每個人追求和消費的觀念不一樣,消費肯定是和收入成正比的,掙得多自然花銷大,這個是必然的。關於消費趨勢雖然經濟下行,但是因為國內群體收入差距太大,我自己看的話,覺得還是消費升級更多一些。理性消費不能認為是消費降級了,還有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整個社會的年齡結構會發生變化。從長遠看以後,60 70後之前的人都沒了,當80 90變老的時候,社會整體肯定消費升級的,這也是社會經濟發展造成的。

航空公司 飛行員 解先生:消費問題我覺得還是從個人來說收入水平和生活狀態相關。市場角度最直接相關是物價水平和生活成本。我個人在一段時期內從初入職場收入從無到有、經歷加薪,肯定消費還是升級的。但是從未來生活狀態改變,(如:婚戀、家庭、子女)我肯定還是傾向未來消費降級。國家政策來說新稅改對未來收入影響,房地產調控對房屋租售比的影響,還是很明顯體現出經濟下行。政策對市場的影響我相信是很快的,生活成本變高和經濟形勢不好帶來的不安全感也會使得消費降級。至於消費升級和降級,我覺得要看兩點,消費品質和消費能力的都是消費觀念的轉變。個人觀點短期看消費品質我覺得還是保持持平和略有升級,消費能力降級不會很明顯。隨著問題的積累第一級轉嫁到企業上,之後在經濟和市場的連鎖反應肯定還是消費降級。

廣告公司 策劃主管 齊小姐:香菜太貴。趨勢就是東西越來越貴啊,但是其實固定資產就那些吧 也沒什麼可以一夜暴富的了,飲食和快消還有商場其實都一般,開個店怎麼也要三年才能看見起色,外面裁員和倒閉的公司也很多,目前能有個穩定的工作就算是不錯了。大概這個意思吧,藝術類其實算是比較好的設想,畢竟別的都是可以代替的,但是演員和創新是不會的吧。

言之鑿鑿的消費降級是庸人自擾嗎?天津市民這麼說

傳媒公司 銷售專員 梁先生:東西沒買啥,錢就不見了,花銷多用於朋友社交方面,個人角度來看消費趨勢還在上升,只是相對於早前的消費升級迭代現在屬於放緩階段,目前主力消費人群均在85後-95歲前,他們均有可觀的收入,也有條件改善提高自己的消費。

醫藥行業 銷售總監 王先生:父輩在我們的年紀,幾乎很少有人對奢侈品、豪車有認知,

現在的我們對奢侈品、高檔餐廳、豪車認知升級了,在有經濟能力的基礎上大部分會去購買,所以我認為整體上消費升級了。但是低產階級,因為要還房貸一類的貸款,不足以滿足自己的消費慾,所以不能說是整體消費降級,而應該說是,消費升級的大潮中部分人會有消費降級的假象吧。

娛樂行業 相聲演員 李先生:我應該是屬於計劃型的,都是按卡里的錢的數目來制定計劃,消費時大致按計劃進行,比較理智,很少出現盲目和突擊性消費。應該是消費升級吧,生活和必需品價格日益提高,尤其是app內的捆綁性收費日益增多,花銷肯定也是越來越大。

言之鑿鑿的消費降級是庸人自擾嗎?天津市民這麼說

互聯網行業 白領 吳小姐:降級,房租貴,通勤貴,生活質量極具下降。沒有男朋友,買個菜還要貨比三家,點個外賣還要考慮外賣費,還要想辦法湊單如何最省錢吃的最好。

影視公司 攝像 劉先生:最近的大宗主要是孩子的奶粉,相比之前是消費升級了,孩子的奶粉加尿不溼一個月差不多就得三千,明顯的感覺生孩子的成本更高。

航空公司 空乘 尹小姐:有想要旅行的地方、想要吃的美食、想要得到的單品,所以錢永遠都是不夠花,可花出去的錢卻也換不來理想中等值的快樂。是貧窮限制了想象力?還是money不是真正的快樂?

廣告公司 銷售總 石小姐:花錢消費方面,會有一點控制下消費額度,今年經濟大環境不好,但是看到喜歡的衣服鞋子還沒有把持住。但,的確比以前多了要把花銷做合理規劃的想法。消費認為不會降級,只是升級暫緩。今年大家都沒有賺錢,都在吃老本,存性沒有了,才會降吧。

建材媒體 策劃總 劉先生:目前社會宣傳對於商品、服務品質及儀式感的追求,個人感覺在購物上有了更多選擇。在生活家居類產品上前幾年還只有宜家、MUJI無印良品等,後來出了個MINISO名創優品,最近在小白樓國貿又開業一個:NOME諾米家居,和IKEA宜家同是瑞典的品牌,從旁路過進店消費的人也真是不少,這些都是提供優質、簡約且低價的生活家居產品,買雙襪子或者買條毛巾我都可以在好幾家店來選擇了……

消費真的降級了嗎?個人感覺並沒有,比如我經常坐地鐵,經常能看到背後豎排列攝像頭的手機,那一定是IPHONE X;前兩個月關注的萬科在外環線邊上的某項目,沒多長時間,再看就售罄了……雖說天津職工的最低收入又提高到了2050元,在全國都排前列,但感覺個人可以支配的收入確實不高,自己算了一下,減去花唄、借唄、信用卡欠款我的存款已是負數好幾年了!其實買的東西也不一定就是自己的真實需求品,和可以消費的地方很多、讓我去花錢的場景太多有很大關係,所以說消費並不是說降級了,而是升級了,幾百萬的房子都有人搶,拼多多、雙十一、618還能讓你少花了人民幣嗎?

言之鑿鑿的消費降級是庸人自擾嗎?天津市民這麼說

五大銀行 客戶經理 楊小姐:說到消費第一感受就是錢真不禁花,好像也沒怎麼買買買工資就沒了。細想原因,大概是消費水平比以前高了不少。從前喝酸奶,帕瑪拉特一袋兩塊六,最多買個大果粒6塊錢一大罐,現在呢,追求生活品質了,只有純天然零脂肪的才能入眼,16塊錢一罐的酸奶一屯就是10罐。

以上由凰家商業觀察訪談彙總。

從這個問題的各種答案就能看出,人們對消費升級的理解是多種多樣的。雖然生活成本增加,人的安全感缺失,可是消費數據卻是同比增長。社會上扮演角色會有不同層面的困擾,想起一句俗語“家家都有難唸的經”。

但是從人們的回答中也能發現:內需還是很旺盛的,特別是90後00後,這代人從一出生就沒有任何物質方面的憂愁煩惱,更願意為自己的喜好買單,而不單純追求“價廉”。IPHONEx要比IPHONE賣的好,潮牌aj、supreme等供不應求的無腦購物方式也是愈加火爆。(無腦購物:不管好不好看,只要是這個牌子的商品,1分鐘全部sold out)。加之由於政策原因,大宗商品的消費被限制,買車搖號,買房限購,人民幣貶值,人們會把這些原來習以為常的安身立命的消費轉化成升級生活品質、服務追求的消費。而這,恰恰是拉動消費升級的原動力。

言之鑿鑿的消費降級是庸人自擾嗎?天津市民這麼說

再說說奢侈品行業,日前LV、GUCCI紛紛降價,可依然沒有撼動奢侈品中的勞斯萊斯愛馬仕的地位。愛馬仕是奢侈品中的奢侈品,在“小紅書”上,買愛馬仕的攻略不像其他品牌一樣討論哪裡可以買得便宜,而是告訴你要穿什麼樣的“戰袍”,表現出怎樣的舉止,才能讓愛馬仕的店員覺得你配得上這個品牌,才肯把包賣給你。

言之鑿鑿的消費降級是庸人自擾嗎?天津市民這麼說

回到問題最初,這到底是升級還是降級?

現在讓我們重新審視一下什麼是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的定義

原有需求的更新換代(電飯煲出現了新功能,買個新的),新品類的出現(從來沒用過洗碗機,買個新的),或者是消費結飯煲出現了新功能,買個新的),新品類的出現(從來沒用過洗碗機,買個新的),或者是消費結以被稱為「消費升級」。

比如說,某甲原本不吃肉,但有一天他收入增加,買得起肉,開始吃肉了,那對他來說,“吃上肉”這件事兒就算得上一種消費升級。而另一位某乙,原本天天大魚大肉,突然有一天他覺得健康更重要,減少了肉類的攝入量改吃有機蔬菜了,那麼“不吃肉”也就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消費升級。

在這樣混合的情況下,想要僅僅從整體消費結構變化中找到消費升級的方向,將會十分困難。但此時如果在比較時將商品限定於同一品類,再考慮價格,可能就會得到不一樣的結果。

假設有一種普通國產大米,每斤5元,一種高級香米,每斤50元,而一群消費者在(5斤普通,5斤高級)和(4斤普通,6斤高級)的組合選擇了後者。由於價格的差異,必然使後者比前者花更多的錢,結合顯示偏好弱公里,在這個組合的邊際上,更貴的高級大米是被顯示偏好於便宜的普通大米。

用最簡單的話來講,在一個品類內部,人們對更貴、溢價率更高商品的偏好越強,代表在這個品類的消費升級程度越大。

這也是本文對消費升級的理解,沒有一個絕對因素可以制約、評定消費到底是升級or降級,它的評定者有無數個相關因素,相互牽制。凰家商業觀察認為,無論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都是對現有的消費市場的一次重新整盤。

日常人們被動接收的報道是消費如何升級(降級),新聞數據是如何提升,可是實際上自我感受卻是落差很大。從本文采訪的數十位天津本地群眾的回答來看,自主感知和媒體報道的偏差實際上可能隔著更細緻的階層、地域,消費習慣等角度的分析。 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人們對吃住行的生活品質也在不斷提高,在消費數據還算“好看”的影響下,這無疑也是對實體零售業傳達的一個積極的信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