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舊日本帝國海軍利根級重巡洋艦?

那些心酸的日子


利根級重型巡洋艦是舊日本海軍繼最上級之後也是日本最後一級建造完成的條約型重型巡洋艦,它的最大的特點就是主炮前置,後甲板用於航空作業,而且其長寬比非常大,艦體修長,這樣的設計非常有利於高速航行。



它剛開始也是和最上級一樣是設計成輕型巡洋艦,不過後來隨著日本退出條約便將155mm口徑改成203mm口徑,直接老母雞變鴨輕巡變重巡。和其他它級別的重型巡洋艦不同,它的定位是跟隨航空母艦機動編隊並提供加強偵察能力。所以利根艦體的後部都是搭載水上偵查機的(6架),既保持了較強的火力,同時也兼顧了突出的航空能力。


不過在中途島海戰中利根號的水上偵察機因為發生了故障晚出了半個小時導致的後面未能及時發現美國航母而直接造成戰術上損失四艘航母的失誤。

在海戰世界中利根在7級房裡是一個強者的存在,在防空、視野、偵查、射程能力在重巡裡最強,不過四門主炮(而且前置的只有兩座),單次彈藥投送量不是很高。畢竟,不能所有便宜都讓它佔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利根號重巡洋艦

利根級重巡洋艦,是舊日本海軍服役的最後一級重巡洋艦(在它之後的伊吹級重巡洋艦,在建造期間被改為航空母艦)。該級艦共建造兩艘,首艦為利根號,二號艦為築摩號。該級艦十分注重航空搜索敵方的能力,因此在外形上與之前所有日本重巡洋艦有很大差異。它在火力上要差,例如之前的高雄級和最上級,均裝備有5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而利根級只搭載了4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它犧牲了火力,只為能多搭載幾架水上飛機。


利根號重巡洋艦模型,可以看到其主炮佈置方式

利根級重巡洋艦,將主炮全部佈置在艦艏(一三四號炮塔裝在同一水平面上,一號炮口向前,三四號炮塔炮管向後。二號炮塔位置要比其他三座炮塔都高),這樣的佈置方式雖然可以將裝甲集中起來,加強防禦力,但同時也造成了命中率低下的問題。根據利根號的第二任艦長大西新藏的說法,利根號的主炮在發射後互相影響,造成散佈面積過大,命中率低下。這就說明利根號要進行遠距離炮戰的話,命中敵艦全靠信仰。

利根級重巡洋艦艦尾部分的水上飛機彈射裝置

將主炮全部集中到艦艏,只為在艦尾佈置更多的水上飛機。計劃該級艦搭載6架水上飛機,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幾乎從來沒有搭載過6架水上飛機。戰前的情況是,2架三座水上偵察機或4架雙座水上偵察機,到了1940年,是1架三座水上偵察機及3架雙座水上偵察機,而在萊特灣海戰時為5架零式水上偵察機。

日本海軍艦艇研究員

福井靜夫曾評價利根級是日本海軍最理想的重巡洋艦,但是很有可能該艦在實際運用中並非理想。利根級之後的伊吹級,在設計上重回前三後二的主炮佈置方式,如果利根級真的很理想,那麼它下一級為何還要回歸之前的常規佈局呢?

利根級二號艦築摩號


歷史救生圈


重巡洋艦相比裝甲巡洋艦有什麼優勢?

重巡洋艦和裝甲巡洋艦最大的區別就是,重巡更注重機動性和火力的持續性,而裝甲巡洋艦更多的注重裝甲防護和主炮口徑的大小。一戰結束後,迎接各國的是各處殖民地的衝突和遠洋的領土利益。而裝甲巡洋艦雖然防護能力強,主炮威力大。然而其續航能力和巡航速度卻因此受到了很大的犧牲,以英國一戰建造的米諾陶級裝甲巡洋艦來看,其只有15節的巡航速度實在難以從本土出發後可以及時的到達英國在亞洲和非洲的殖民地。

而這時,巡航速度一般在20節以上的重巡洋艦的優勢就體現了出來。而且相對於打不過戰列艦,還跑不過戰列巡洋艦的裝甲巡洋艦來說,重巡的最大航速和機動性上可謂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由於並沒有像裝甲巡洋艦那樣安裝大量的火炮,重巡洋艦在船體寬度更窄,船體阻力也因此減少。所以使得重巡洋艦的試航性和高速性能上都要比裝甲巡洋艦要更勝一籌。而且重巡洋艦由於沒有像裝甲巡洋艦一樣安裝本不適合自身平臺的大口徑火炮,反之使用了倍徑更長的203MM艦炮,不僅火力的持續性上有所提升,在威力上也不遜於裝甲巡洋艦普遍裝備的短倍徑254MM火炮。所以重巡洋艦替代裝甲巡洋艦也就並不奇怪了。

而且二戰中的重巡洋艦也可以安裝像戰列艦那樣的塔橋式建築用來作為艦隊指揮平臺使用。並且對於美國這種沒有建造戰列巡洋艦的國家來說,像這種可以碾壓輕巡洋艦並且能進入戰列艦編隊發射彈幕掩護主力艦作戰的重巡洋艦可謂是取代戰列巡洋艦建造計劃的最佳選擇。並且在華盛頓海軍軍備限制戰列艦發展的年代,重巡就成了實驗各種新技術,並且為日後的戰列艦提供設計樣本的最佳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