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長故事)

【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長故事)

【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長故事)

孟雨晴簡介

孟雨晴(Damon Meng)七歲到美國,2009年以所有畢業生課業總評(GPA)第一名的成績從麥迪遜高中畢業,同時被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茱麗亞音樂學院、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及其雙大學的雙學位項目(Join-Program)錄取。2013年他哈佛經濟專業畢業後,擔任華爾街世界最大獨立另類資產管理機構佰仕通集團(Blackstone Group )金融分析師,後又轉入紐約做對沖基金至今。

孟雨晴的成長,自然而和諧,多彩而豐富。他鋼琴造詣很高,是第13屆奧柏林國際鋼琴賽首獎,囊括了第27屆金斯維利國際鋼琴賽五個首獎。獲得戴維森青年學者音樂獎,傑克肯庫青年藝術家,曾受教於著名華裔鋼琴家郎朗最初的三次大師課,並同臺表演。美國麥迪遜市市長寇史來格為表揚他音樂上的成就,宣佈2007年12月10日命名為美國新澤西州麥迪遜市孟雨晴日。

這是一篇介紹孟雨晴父親孟樺教育實踐和思考的文章。將分五個部分解讀他的“教育哲語”。聽孟爸講教育故事,就像在進行著一個關於生命成長的哲學對話。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孩子的成長,但它更是一份生命的映射。讓我們在孟雨晴的成長中,在孟爸的教育實踐和總結中,思考教育的本源和內涵。

【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長故事)

孟雨晴全家合影

導 語

也許你還記得兒時的童謠:“馬蘭開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馬蘭花,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它們來源於“中國第一兒童劇”《馬蘭花》。它的導演正是雨晴的爺爺。這部50餘年經久不衰的兒童劇,讓孩子們在歡笑中學會了做人的道理,更培養了他們向上、向善的力量。

藝術和教育是相通的。在這樣一個家族裡,藝術在延承,教育方法理念也在延承,孟雨晴的爸爸孟樺被大家稱為孟爸,也叫萌爸,我習慣叫他M爸。他學習藝術,酷愛哲學,喜歡思考。聽他講教育故事,就像在進行著一個關於生命成長的哲學對話。

萌是草木發芽,開始發生的意思,也有蓬勃向上的意思。作為父母,我們都是萌爸萌媽。因為孩子無論是生命的最初,還是蓬勃的成長,對於父母而言,都是一種生命的關照和引領。教育就是在這生命互動中,逐步走向完美,逐漸開花結果。

在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孩子的成長,但它更是一份生命的映射。我們更願意在孟雨晴的成長中,在M爸的教育實踐和總結中,思考教育的本源和內涵。

【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長故事)

郎朗在指導雨晴鋼琴

一、讓孩子學會自己奔跑

M爸哲語之一:“馬拉松隊員比賽的時候,他前面有個引領人。這個人既不能靠他太近,也不能在他旁邊,而是需要一定的超前量。如果引領人擋住了跑步人的路,或者跑步的人根本看不見引領者,或者引領人過來具體指導跑步人,都會影響選手的發揮。怎樣做到既不影響跑步速度,又能保持一定距離的引導,是引領者的責任。”

萌爸這樣比喻父母的作用,更道出了孩子教育中,家長的真正責任。尊重孩子的選擇,從小就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格來陪伴,讓他一開始就學會自我奔跑,是孟雨晴成長過程的主旋律。

當許多人提出疑問,這麼優秀的少年鋼琴家為什麼沒有繼續選擇藝術的道路,沒有突出自己的音樂優勢,而進入哈佛選修經濟學,進而在華爾街發展?萌爸淡淡地告訴我,這是孩子的選擇。華爾街並不不完全是錢的世界,孩子選擇華爾街是他更加註重在現實世界的自我塑造和成長。對於孩子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領域,全新的世界,是對他個性能力,自我發展的一個挑戰。他們認為,

孩子在這裡生存下來,感到愉快、感到幸福、感到樂趣比什麼都重要!

雨晴在哈佛主修經濟,後來進入華爾街,是因為他對經濟更感興趣,更有感覺。在雨晴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一直把基本素質、做事態度和觀念的養成作為重中之重,至於孩子未來從事哪個行業,從來都不是關注的重點。

教育的本質不是塗抹,而是發現。真正的教育,就是讓孩子成為自己。每個孩子都有潛藏在身體裡的心靈密碼,只有孩子通過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才能解開這個密碼,才能完成真正意義的成長。父母要做的,就是給予合適的環境,給予恰當的引領,等待孩子的天賦發芽,讓他學會自我成長。

這一定來自生命最初。雨晴一二歲剛剛開始有基本的語言能力後,萌爸就啟發孩子,一天至少問三個為什麼,可以是任何問題,所有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所有身邊發生的事情,問出來就有獎勵,有本事就把爸爸問倒。當第一次回答不上孩子的問題時,雖然有點尷尬,但他還是認真告訴孩子,爸爸也是人,也會有不懂的東西,但是隻要肯學,就會有可能回答上來,就可以把問題解決,把問號打碎。

人就是在破解一個個問號中成長進步的。就這樣,小雨晴開始觀察、瞭解和學習,問號引著他從興趣到樂趣,從無知到博學,開始了自我奔跑的人生馬拉松。

這是真正的啟蒙。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永遠比孩子先行一步。萌爸用問號在孩子心底安裝了永不停歇的發動機,開啟了雨晴的自我奔跑之路,為孩子未來發展注入了恆久的動力。

從一年級開始,他們就這樣告訴孩子,好學生是什麼樣?需要自己去定位,去努力,去發展。要什麼樣的成績,什麼樣的未來,想怎麼樣發展,所有的事情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都由孩子自己來決定。感到不滿足了,他們就告訴孩子,自己訂立目標,自己加任務,自己往前走。他們從來不請老師為孩子補課,從來不為孩子輔導功課,也不去過度擔心孩子成績會掉下來,只是不斷鼓勵孩子,給他以信心,相信孩子自己去做。

這是雨晴讀小學時,萌爸和孩子的一次有趣對話。萌爸問雨晴:“以前我們只要領你出門,你就總會聽到不少讚揚聲,是嗎?” 雨晴裝傻地問“為什麼呢?”萌爸:“當然是因為你眼睛大,長得還可以囉!”雨晴臉上露出一絲情不自禁的得意。萌爸卻說:“這方面沒有什麼可以值得自豪的!”雨晴詫異地、有些不服地望著爸爸。

萌爸繼續說:“你有這樣的容貌,是爹媽給的,並不是自己努力的結果。爹媽雖然可以給你外表,但給不了你內在。你若想要真正的自豪,就只有通過努力來提升自己的內在,那才是屬於你自己、並值得自豪的擁有。”雨晴睜大了漂亮眼睛:“爸爸你會測未來”?萌爸告訴孩子:“不用算也不要測,目標明確,你就一直努力往前走,未來就在那裡……”

是的,未來就在那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未來,讓孩子在人生馬拉松的最初,就學會了自我奔跑,為自己的人生積累,做自己命運的主宰,或許這是萌爸帶給我們的最大啟迪!

【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長故事)

二、在孩子的後面畫線

M爸哲語之二:“我的育兒標準,不在孩子前面劃線,不要求他非要達到一個標準。我們只在他的後面劃線,肯定他已經達到過的點,由此向前看,抬腿邁步,至於多快多慢都不重要。好比登山,不怕慢,就怕站,只要往前挪步,就為他鼓掌。”

小雨晴剛剛出生,萌爸就用七個字“健康、聰明、懂禮貌”歸納了自己的憧憬和希望,把它作為孩子成長的底線。和天底下所有的父母一樣,他們希望孩子平平安安,做一個基本的、社會能接受的人就可以了。

就這樣,他們為小雨晴畫下了成長的底線,也為自己設定了養育的標準。健康是孩子的首要,養育是父母的責任。他們認為,小孩從小要帶到自己身邊,不能放回國讓父母帶,更不能完全不管交給別人。雨晴還在母腹中,準父母的萌爸萌媽就通過各種途徑進行了大量學習,對孩子的成長規律,可能遇到的問題和應對方法進行了瞭解,給自己拿下了第一張“父母上崗證”。

小雨晴一出產院,爸爸為他洗了第一次澡,換了第一次尿布……。孩子什麼時候開始抬頭,轉頭,什麼時候手指腳趾有反應,什麼時候能睜開眼看到光,什麼時候笑,什麼時候對聲音有敏感,這些原生的技能,都成為關注和開發的重點。他們儘可能反覆觀察孩子,在不斷激發孩子中,增長孩子的各項技能,訓練孩子的大腦思維。

他們把“玩”作為小雨晴身體健康和增長能力最重要的法寶。孩子從小就非常調皮好動、貪玩好奇,而且精力旺盛。到餐館吃飯,還沒點完菜,才四五歲的小雨晴已經在飯店桌子間鑽過一遍,和餐館裡所有人打過了招呼。和小夥伴玩,玩到其它孩子快精疲力倦,小雨晴還停不下來,還要逗人家繼續玩。萌爸認為,一個會玩的孩子以後一定體格好、胃口大、休息睡眠足,興趣廣泛。在玩中,孩子奠定了健康的基礎,增長了原生的機能。

萌爸把培養“肯學”習慣作為保持小雨晴聰明的基本條件。他認為,聰明有先天基因成分,如果聰明是一種福分的話,沒有肯學去支撐,這福分就會消耗掉。在小雨晴學藝的道路上,當有人告訴雨晴,已經得冠軍了,不要去比賽了,萬一輸了怎樣辦。他卻這樣認為,不是第一第二的問題,

每一次比賽都是一個挑戰,都是一次對學習的檢驗。體驗成敗,承受挫折,能更好地直面未來。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比賽,讓雨晴越來越明白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道理,成為雨晴學習音樂最大的收穫,讓他養成了持續學習,不斷挑戰自我的習慣。

“肯學”讓雨晴在音樂造詣非凡,也讓他在校的課業表現非常傑出。上中學時,他是榮譽學生會會員和法文榮譽學生會會員。在他擔任物理奧林匹克校隊核心主力隊員期間,校隊不僅首次獲全新澤西州冠軍,而且蟬聯兩屆州冠軍。2009年,雨晴以畢業生課業總評(GPA)第一名的成績從麥迪遜高中畢業,並作為Valedictory在畢業典禮上代表畢業生上臺演講。同年,他成為美國教育部每年評選的YoungARTS的Winner(青年藝術家)。

在哈佛和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學習期間,他參加了哈佛模擬聯合國、擔任校報撰稿、校刊商務部經理,成為了三個俱樂部的主席,同時在一個全美增速前200的金融公司長期兼職,直至大四前被黑石公司錄用。肯學不僅支撐起雨晴的不斷成長,也為他持續取得優異成績奠定了基礎。

萌爸把“懂禮貌”作為奠基孩子人文素養的基本途徑。“禮貌”是一項禮儀,也是每個父母教育孩子的必修課。每到逢年過節,他們都要帶孩子去拜訪赴美國時幫助過他們的恩人。即使不能親自見面,也要和孩子一起打電話問候。他們就是要告訴小雨晴,今天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並不完全是父母的本事,曾經在關鍵時候,有許多人幫助過他們。正是恩人們的幫助,讓他們一家度過了難關,成就了現在。“懂禮貌”在雨晴的心中,不僅僅是一項禮儀,更是發自內心對生活、對世界,對他人的感恩。

每個人生都有著最初,每個孩子都需要奠基。用什麼夯實孩子的成長和未來,萌爸帶給我們的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啟迪。“健康、聰明、懂禮貌”看似簡單的七個字,不僅是孩子成長的基本底線和堅守,也成為孩子未來發展的精神底蘊和人生信條。

萌爸這樣告訴我們,既然生了孩子,那麼孩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就不能說由於工作忙,而輕視和忽視了這一部分的生活。我們需要在生命的最初,為孩子的成長播下種子。

【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長故事)

雨晴在哈佛演奏會上

三、不盡人事沒資格聽天命

M爸哲語之三:“我們常常講盡人事、聽天命。“人事”是主觀,“天命”是客觀。天命並不是“宿命”,客觀有時候沒法把握,所以只能去了解,去分析,去“聽”。但“人事”不能聽,而要“盡”。“盡”就是主觀要付出全部的努力,就是去追求極致的完美。不求完美不能用盡,沒有盡人事,也沒資格去聽天命。”

這是萌爸的人生態度,也是一個家族延續不斷的文化基因。作為一個藝術世家,60年代雨晴爺爺執導的《馬蘭花》是一個時代的經典記憶。兒時學芭蕾並崇尚芭蕾的萌爸,一直認為芭蕾是人類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的高度集合物,其音樂、造型、效果都是一種永遠的經典,都在追求極致的完美。這種精神成為一個生命底蘊,融入到萌爸的教育實踐中,奠基了小雨晴的基本人生態度。

萌爸將“盡人事、聽天命”的抽象生活哲學變成了孩子能聽懂的話,也就是:做事認真,克服困難。

這成為他和雨晴從小一直唸叨的座右銘,也成為他們幫孩子確立的人生目標。

很小的時候,萌爸就這樣告訴雨晴:不管你的能力怎麼樣,只要認真去做就可以了。只要爭取,就有可能到達自己的極致。不用去和任何人比,只要自己認真,就會幸福滿足,就會有所發現,就有獨特價值。但有時候,認真做事不一定就能成功。這時跺一跺腳,捏一下拳,對自己說,我要克服擋在我前面的困難。

有一天,四歲多的小雨晴突然問爸爸:“什麼叫認真?”作為一個成人,萌爸當時沒有意識到孩子會不懂這句話。他愣了一下,想想後這樣反問小雨晴:“彈琴的時候,老師給你提過什麼要求啊,怎樣才算認真彈呀?”小雨晴回答:“老師讓眼睛看著譜子,手要在琴上彈,不能東摸西碰,耳朵要聽著自己彈的音樂。”在一步步的啟發後,萌爸這樣告訴孩子,老師要你眼睛要看著、手要彈著、耳朵要聽著、心要想著,心眼耳手一起用就是認真。就這樣,孩子知道了自己專心做事就是認真,認真就在生活的點點滴滴裡,就在自己的舉手投足中。

當小雨晴再次問爸爸,什麼叫克服困難的時候,萌爸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打敗他!困難像個對手,像個敵人站在你面前,要想取得進步,你必須打敗他。”這個時候,我們彷彿看到了小雨晴緊握的拳頭和滿眼的豪情,更看到一個父親注入小男子漢心底的勇氣和執著。後來,小雨晴參加各種比賽,爸爸都要告訴他,

比賽的名次不重要,而比賽之前你是不是認真去做了最重要。克服困難不一定會得好名次,但你一定會進步!

沒有絕對的真理,只有相對的真理。或許每個人都達不到完美,但是隻要去追求完美,不斷的接近完美,才能使自己的事業不斷進步,讓自己的人生不斷成長。做事認真,克服困難,使我們看到了一個父親人生經驗和生命智慧的總結和傳承,更看到了深深的責任和愛!

【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長故事)

四、把榮譽踩在腳下

M爸哲語之四:“在教育中,給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從自己做起,努力是下限,幸運是上限,未盡努力,何談幸運?所以,越努力,越幸運。先別說離“天才”有多遠,不邁腿靠原地最近。作為父母,自己不盡努力,卻指望孩子永不停息?自己痴迷白日夢,卻指望孩子去圓夢,結果不僅會毀了孩子的夢,還會壞了親子的情。”

小雨晴剛選擇學琴,萌爸原本是不願意的。因為看到身邊有很多小孩學琴以後,跟父母的關係變得有些緊張。偶然的機會,聽到一個院長講她們幼兒園小孩彈琴都比較自願,都是自己去彈,孩子學琴不需要逼迫。萌爸對這個幼兒園進行了考察,看到這裡的老師能做到用趣味性的方法啟發孩子主動學琴後,他們才決定讓孩子學琴。這是一個慎重的決定,他們始終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親子關係最為重要。如果因為學習或者其他選擇,對親子關係造成傷害,他們都會選擇放棄。

雨晴三歲多,萌爸除了在家經常讓孩子聽一些名家的鋼琴曲外,還有意識地帶雨晴到幼兒園看小朋友彈琴,聽到小朋友彈出悅耳的琴聲,雨晴非常羨慕,想去觸摸他們的鋼琴,萌爸不讓,並對雨晴說,那是屬於小哥哥小姐姐的,不能動。

週末,萌爸又帶雨晴到朋友家和那些鋼琴彈得很好的孩子一起玩。雨晴又很想去碰碰弄弄那些鋼琴,萌爸又說,這個琴你是不能碰的,這是別人的,不是你的。聰明的雨晴就去和小朋友商量讓自己玩會,萌爸依舊說不行。過一陣,看到雨晴真正有了對鋼琴的渴望,萌爸開始對孩子提出了要求:要想和那些哥哥姐姐一樣彈琴,除非自己好好坐在凳子上,認認真真去做這件事。雨晴答應後興奮地跑去模仿哥哥姐姐樣子彈起了鋼琴。

小夥伴們的美妙琴聲吸引著雨晴,也讓他想擁有一臺自己的鋼琴。萌爸告訴雨晴,那些哥哥姐姐彈得好聽,是因為他們付出了很多努力,如果你也想彈,就必須付出更多的辛苦才可以。對彈琴的渴望,讓小雨晴很認真的點點頭。就這樣,在誘惑中啟蒙,萌爸不僅讓孩子對鋼琴的興趣與日俱增,更讓孩子知道了努力認真的重要,讓孩子的選擇慎重而堅實。

這是一個臨近小雨晴生日的星期天下午。萌爸問剛剛睡醒的小雨晴:“先不要回頭,猜猜看,我們給你送了一個什麼生日禮物?”小雨晴想啊想,先猜是一個玩具,第二次猜是鋼琴。等孩子回頭看時,小雨晴什麼都沒看到。

找呀找,小雨晴突然發現房間裡多了一個龐然大物,原來他們把剛剛送來的鋼琴,用一個窗簾布蓋起來了。雨晴把窗簾掀開,一看真的是鋼琴,他開心極了!小雨晴立即把鋼琴蓋打開,噼裡啪啦就在上面敲。外婆著急地和孩子說:“不能敲,會敲壞的”。萌爸卻笑著告訴他們:“隨便孩子怎麼樣,這是他的東西”。小雨晴就學著哥哥姐姐的樣子,坐到凳子上面,開始了自己的學琴之路,那一年他四歲。

這是一次用心的安排。他們不僅把買琴的日子選在了孩子生日,而且對鋼琴店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在下午兩三點間送琴進家,安置時不發出任何聲音。他們希望在小雨晴睡醒之前琴已到位,不僅給孩子一個驚喜,更讓他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有一個美好的啟程。

為保持孩子旺盛的興趣,萌爸萌媽和孩子一起學琴,他們常常和雨晴一起練琴,同一曲譜,孩子彈中間區域,他們就彈低音部或高音部,這樣的練習,不僅增加了趣味,更讓雨晴感受到爸爸媽媽的陪伴和努力。

學藝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六歲時,小雨晴參加中國華東地區鋼琴大賽,連續十個星期守擂成功,打敗了所有十歲以下的孩子。就在這一年,直接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預科。九歲在紐約開獨奏音樂會,十歲獲得華盛頓協奏曲比賽第一名,十一歲在紐約林肯中心演出,十三歲回中國巡演,十六歲獲得國際鋼琴比賽大獎。

面對如此多的榮譽,萌爸告訴孩子,“只能享受一分鐘,然後就要把它扔到腦後,踩在腳下!”當小雨晴不理地問:“為什麼好不容易得來的東西要踩到腳下呢?”他這樣告訴孩子:“還有個辦法就是把榮譽背到身上,頂在頭頂,這樣的話,榮譽就會變成沉重的包袱,進步的負擔。而踩到腳下,小榮譽成為小臺階,大榮譽變成大臺階。”就這樣,構成了小雨晴學琴不斷攀高的階梯。

這就是引導,這就是爸爸。雨晴在哈佛讀書,主修了經濟學,副修了政府學。這來自萌爸的建議,他認為政治、經濟和文化是關聯一體的。現實世界中,在全球化中,沒有單一經濟現象,所有的經濟都是政治和文化的折射和聯動。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先行者的智慧,也看的一個父親的職責。

【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長故事)

雨晴在哈佛國際模聯2013年會(溫哥華)作為DISEC主席主持閉幕式暨頒獎典禮

五 、育是場智慧的博弈

M爸萌言之五:“我們父母到底是培育孩子,還是孩子在培育我們,有時候很難說。譬如為了和孩子講清認真的概念,為了和他很好地溝通交流,就要求你必須去思考,去學習。這是一種樂趣,我們同孩子一起走過這一歷程並一起成長。”

陪伴孩子長大是每個父母的必修課,引領孩子成長卻需要父母的智慧。小時候雨晴學琴,萌爸常常要同他“玩”一把,即使在反反覆覆的練習中,也很少說孩子錯了。他會告訴孩子再來一遍,會鼓勵孩子說,“沒關係,這一遍我也錯了,我錯的比你還多。”慢慢的引導,讓孩子始終保留著學琴的興趣,一直敢於去嘗試。

他這樣告訴孩子,play piano就是玩鋼琴,在英文中很多東西都加著play,你會發現做事情的整個味道都變了。它不再是負擔,不再是一項工作,不再存在向誰交差,而是一種真正的享受。萌爸這樣說,最高一級的快樂是以苦為樂,你去看一些專注做事的孩子或者成人,或許別人看的挺苦,而他則其樂無窮。

許多父母都曾經發愁第一次送孩子去幼兒園。小雨晴上幼兒園,萌爸告訴他:“因為你是一個好孩子,我們才送你去。如果你是一個調皮搗蛋、不懂禮貌的孩子,就不能去。”孩子說:“不去就不去好了。”他們又引導孩子,“幼兒園有很多小朋友可以做朋友,可以一塊玩很開心”。當孩子答應去的時候,他們又要求孩子,去就要做一個好孩子。每次小雨晴上幼兒園,都特別開心願意。

很小的時候,萌爸就讓小雨晴開始做家務。每次家裡舉辦聚會,雨晴都爭搶著洗碗。當孩子穿著比他個子還長的圍裙,站在水池邊的凳子上,洗所有參加聚會的碗的時候,那簡直是一場隆重的表演。客人的讚揚,讓孩子感受到的不是勞累,而是輝煌。一開PARTY,小雨晴前一晚就會央求萌爸:“爸爸,明天聚會我來洗碗哦!”在父母的引領下,做家務成為一個光榮的任務,一個上臺表演的機會。萌爸這樣告訴我們,努力和肯學都需要父母去造就,要受到鼓勵,聽到掌聲,得到鮮花。

教育需要引導,引導還要招數。招數到位了,教育才能起作用。教育孩子,不僅需要耐心和堅持,更需要辦法,這是一場智慧的博弈。面對孩子打遊戲機,玩的放不下的問題,應該怎麼處理?萌爸這樣告訴我:“首先要和孩子事先約定,其次要二則一。具體辦法是,不踩急剎車,提前5分鐘同孩子講,還有10分鐘。小孩一般不肯離開,那就告訴他,不願意,現在就停止遊戲。如果還想繼續玩,就還有10分鐘。”一般小孩都會選擇10分鐘,而父母也必須說一不二。

這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渡,最終的目的是讓孩子自己管理自己。他說,每個人身上都有兩個人,一個上帝,一個魔鬼。如果你總是讓魔鬼佔上風,你的上帝就會被踩到腳下;如果總是讓上帝佔上風,那你個性裡的醜陋和懶惰就會失去氣勢。

這是一個智慧父親的智慧教育,更是一個生命對另一生命的引領前行。面對孩子的成長進程,他們始終注重開發智力、培養毅力,認真謹慎地處理著親子關係和升學關係。

萌爸認為智力和毅力伴隨孩子一生,幹事情不要傻幹,要巧幹,這是智力。但幹事情又要堅持,不能隨便放棄,這是毅力。巧幹加上堅持,會惠及孩子一生。親子關係非常重要,是升學的保障,絕不能因為升學的原因影響貶值了親子關係。直到現在,他們都有雨晴Facebook最高級別的密碼,孩子注重隱私,但就是那麼願意信任父母。只要生活中經歷的東西,包括職場和男孩女孩之間的事情,他們和孩子一直無話不談。

這是一份生命經驗的哲學思考,不僅照亮了孩子成長之路,也為我們提供了學習借鑑。

面對中西文化教育的差異,萌爸說把東和西字抽掉,都是人類的智慧,真理在最高層是完全相通的,差異只是枝葉,彼此學習融通,應該是基本的態度。面對小學到高中基礎知識的學習,萌爸做了這樣的比喻,基礎知識並不是讓你一輩子從事的專業,但學的過程中,就是接受最基礎思維和方法訓練的過程。端平一碗水才是真正的優秀,才能獲得你能達到的高GPA。

萌爸這樣總結自己的教育實踐:“一直感覺,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我不太敢講培養。作為父母,我覺得比孩子,我們只是先行了一步。從生理上來說,我們是他的父母。但從人生的長河來講,我們只是先行了一步,先行者並不見得就勝過後來者。我們的職責是告訴他,繼續往前走,那裡有更美的風景。

在這裡,我們讀懂了一個父親的真正內涵,是先行,是引領,是智慧,是付出……

教育,讓生命照亮生命!

此文2016年首發於“天目育才”、中國“悅長大”,並有多家媒體轉載,並發表與《中華商報》《硅谷中國報》,圖片來源於孟樺。

-------THEEND-------

【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長故事)

清瑕簡介

【清瑕】陪孩子奔跑的萌爸(哈佛男孩孟雨晴的成長故事)

謝謝閱讀、轉發、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