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些勾芡技巧,飯菜一上桌就被搶光!

喜歡做菜的朋友對“勾芡”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勾芡是烹飪菜餚的最後一步,看似簡單,其實背後卻十分講究,不同的芡汁與勾芡方法對菜品的口感影響不同。

學會這些勾芡技巧,飯菜一上桌就被搶光!

勾芡的作用

1、在烹飪時間不足以使菜餚入味時,勾芡可以使湯汁變得濃稠,能更好地與食材融合在一起,湯汁掛在菜餚上,可以彌補烹飪時間短,菜餚入味不足的缺點,還能提升口感,使菜餚柔嫩爽滑。

2、在糖醋魚等熘菜中,芡汁包裹在原料上卻不容易滲入原料裡,能使菜餚保持既有味又外酥裡嫩的特點。

3、在做湯菜時,如果湯水很多,食材就會沉入碗底,見湯不見菜,這時如果採用勾芡的方法可以提高湯的濃度使食材浮上來,同時湯也會變得潤滑爽口。

4、芡汁裹住菜餚的外表,不僅可以增加色澤使菜餚看起來更美觀誘人,還能使菜餚的溫度保持得更久。

5、勾芡使菜汁變糊後,溶解在菜汁中的維生素等營養物質會隨菜汁一起附著在菜上,這樣吃完菜後就不會剩下太多的菜汁,可以減少菜餚的營養成分損失。

澱粉的選擇

勾芡用的澱粉種類很多,要想使菜餚更加美味可口,可以根據澱粉的作用來選擇,市面上常見的澱粉有以下幾種:

土豆澱粉:烹飪後透明度高,增稠效果強,能使湯汁透亮,增加菜餚的光澤度,但是菜涼後會出現變稀反水的情況。

木薯澱粉:透明度和粘稠度高,價格便宜。

玉米澱粉:勾兌的芡汁最適合用來上漿和掛糊,可以使食材變得軟滑,但是玉米澱粉勾兌的芡汁不夠濃稠,不過菜涼後芡汁不會有什麼改變。

綠豆澱粉:是食用澱粉中品質最好的,用綠豆澱粉勾芡的效果最佳,但價格比較貴,一般很少用。

小麥澱粉:透明度差、粘度低,勾芡後容易沉澱,不適合用來勾芡。

學會這些勾芡技巧,飯菜一上桌就被搶光!

建議:綠豆澱粉勾芡的效果最好,但是價格比較貴,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優先選擇綠豆澱粉;玉米澱粉和土豆澱粉在家庭烹飪時比較常用,價格便宜又非常實用。

勾芡的方法

方法一:拌

使用拌的方法勾芡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在食材炒至斷生時將兌好的芡汁倒入鍋後快速攪拌,讓芡汁均勻地包裹在原料上;第二種是在做油炸食品時,將炸好的食材撈出,在鍋底留點油,將芡汁倒入鍋中推炒均勻,等到芡汁開始起泡收汁的時候再把剛剛炸好的食材下入鍋中翻炒,使芡汁附著在原料上。

學會這些勾芡技巧,飯菜一上桌就被搶光!

方法二:淋

在食材炒至斷生時,將芡汁慢慢地沿著四周淋入鍋中,邊淋邊晃動鍋子,讓菜與湯汁能夠更好地融合,收汁後使味道更濃郁。

學會這些勾芡技巧,飯菜一上桌就被搶光!

方法三:澆

先將已經熟透的菜盛入盤中,再另外起鍋將芡汁用鍋鏟推炒收汁後,將炒好的芡汁澆在菜上。

學會這些勾芡技巧,飯菜一上桌就被搶光!

芡汁的分類

流芡

芡汁比較稀,一般是在菜餚裝盤後將鍋中剩餘的菜汁加熱勾芡,然後澆在菜上,呈琉璃狀態,菜餚吃完後盤中會剩餘部分湯汁。

糊芡

芡汁比較稠,一般用在熘菜、燜菜、燴菜或羹湯中,將菜餚的湯汁變成糊狀,使湯菜融合,達到口感柔滑的效果。

包芡

芡汁厚,做出來的菜沒有湯汁,適合爆炒、煎菜時用。

偷芡

勾芡時只放一點點芡汁,用量為正常量的1/5到1/3,菜餚炒好後看不見芡汁,但口感又能達到勾芡的效果,適合用於海鮮小炒。使用偷芡的方法要注意,食材清洗後要瀝乾水,油的用量要少,還要用大火快炒炒菜方式。

二流芡

是一種半流狀的芡汁,做菜時芡汁會與食材交融在一起,呈現亮汁亮油的狀態。如果做羹湯用,調出的芡汁要像稀漿糊。

玻璃芡

芡汁晶瑩,淋在菜上像玻璃一樣明亮,一般用在造型美觀、色彩豐富的菜餚中。

奶湯芡

這是芡汁裡面最稀的一種,使用這種芡汁的目的只是讓菜餚中的湯汁變得稠一些,但不用掛住菜餚,適合用在一些口味比較清淡的菜餚中。

米湯芡

這種芡汁一般用於做湯羹類的菜餚,在出鍋前將火關上,緩緩淋入薄稀的芡汁,用勺子攪拌到湯羹便濃稠就行。

明油芡

明油芡時在菜餚做好勾芡完畢後,再淋上調味油讓油附著在芡汁上,可以增加菜餚的香味,對菜餚提鮮、上色、使其發亮。可以根據對菜餚的口味和色澤的要求淋上不同的油,如雞油(黃色)、辣椒油(紅色)、香油(增香)等。

注意事項

1、調芡時一定要用冷水,並將澱粉衝散磨勻,芡汁中不能有疙瘩。芡汁的多少可以根據菜量的大小決定,普通家庭炒菜的芡汁,澱粉用量在3~7克左右,用1.5倍的清水調開就可以了,如果菜餚中的湯汁較多,可以適當減少水的用量。

2、注意勾芡的時間,一般在食材炒至剛斷生時勾芡最好,過早勾芡會使菜汁發焦,勾芡過晚會導致菜餚受熱時間長,容易變老。而且一定要將菜餚的口味和色澤調好後再勾芡,因為勾芡後就不好調整菜餚口味的輕重了。

3、芡汁一定要炒熟,不然吃起來會有澱粉味,影響菜餚的味道。勾芡後的菜餚最好不要過夜或放太長時間,時間久了芡汁容易反水變稀,影響菜餚的口感和美觀。

- END -

歡迎將本文分享給你的朋友

更多實用知識點擊右上角關注頭條號「智者App」

如果你有其他更加便捷簡單的實用小知識,可以留言告訴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