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受委屈」?這樣和老師溝通才有效

今晚繼續分享,孩子的入園焦慮之怎麼和老師溝通。

孩子不想去上學,因為老師對他很兇;同學總是欺負他,老師也不管;午休根本睡不著覺,下午很累,等等。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孩子的入園焦慮,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找老師瞭解情況,怎麼和老師溝通,才能不被反感,不會被誤會是孩子告狀呢?

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受委屈”?這樣和老師溝通才有效

當孩子進入幼兒園後,孩子的關係圈發生了一次重大的變化,就是老師的這個角色開始介入了。最好的教育就是這樣的鐵三角關係,父母-老師-孩子,三者缺一不可。

和老師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有幾下幾點注意事項:

一,當給老師提建議時......

一般給人提建議時,我們會說“你應該XXX。。。”

我自己的一個經驗是,每次給老師提建議時,把“你”開頭換成“我”開頭,這樣就會少了很多衝突感。比如,“老師,你們做遊戲的時候多看著點我兒子”,這句話的火藥味就很重,不妨可以這麼說“老師,我挺擔心我兒子每次遊戲時間都玩瘋了磕碰,是不是......”,效果就會好很多。

當我們用“我”開頭時,我們要表達的是,我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我是來尋求合作共同幫助孩子的,而不是指責問題。

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受委屈”?這樣和老師溝通才有效

二,當老師向你“告狀”時......

當老師打電話來說,“你女兒又上課不守紀律了”,你會怎麼回覆,通常的反應要麼辯解,“我女兒在家蠻好的啊”;要麼道歉,“抱歉啊,老師,給你添麻煩了”。

這兩個回覆對於教育孩子是沒有建設性意義的,可以這麼問老師“能具體和我說說,你指的不守紀律的表現是哪些?”,這樣的一句問話,我們不僅可以瞭解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自己的孩子永遠自己是最清楚的,當我們知道具體發生的時間地點後,也許我們就明白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而且這樣的提問讓我們把重點放在了“接下來該怎麼做”,教育並不是為了孩子的過去,而是塑造孩子的未來。

溝通中最大的問題是,我們為了回覆而聆聽,卻不是為了理解而聆聽

三,當你想表達不同意見時......

有不同意見是很正常的,這裡的“不同”並不是絕對的對錯,我們應該相信並且尊重老師的專業性。因此,在提不同意見時,我會特別注重表達事實,而不是觀點。當我們所表達的事實足夠清晰精準時,老師自己也會有結論和解決方案。

比如,“我觀察到。。。”這樣的句式,來表達自己的不同意見,而不是“我認為。。。”,比如,針對孩子不午睡的情況,“我觀察到我女兒需要充分活動後累了才能安靜下來午睡,我不知道幼兒園有沒有機會讓她在午睡前活動一下?”

這麼說,也許最終解決方案並不是這樣的,但至少我們提供了一個事實幫助老師更好了解孩子的特點。瞭解孩子越多,老師也就更能對症下藥。

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受委屈”?這樣和老師溝通才有效

四,最後一句......

"我可以怎麼做?我們家庭可以如何配合協助你?"

不管老師用怎樣的情緒措辭說,我們這句話也讓老師明白,作為家長,我們是願意積極參與到孩子教育中的,而不是把所有孩子問題都歸咎到老師那。

有人覺得,非得塞紅包,才能讓孩子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愛,將心比心,錢不一定是萬能的,和老師的溝通必不可少,在尊重老師的基礎上,始終把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努力讓老師加入到我們的鐵三角關係中,才是最穩妥的保護孩子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