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酒喝不起,不如喝「民酒」

名酒喝不起,不如喝“民酒”

白酒市場轉型,“民酒”應運而生

自2004年中國白酒市場結束了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的低迷狀態、實現產量的恢復性增長後,這種"黃金髮展狀態"一直持續到2013年,形成"黃金增長期"。

中國白酒"黃金時期"的的高速成長不是來源於品牌、品質的提高和成本控制,也不是靠優良的服務,而是靠"發酒瘋"、三公消費等來推高白酒價格。名酒高高在上,離消費者越遠,身份越尊貴。

名酒喝不起,不如喝“民酒”

按常理來說,名酒與民酒兩個概念並不是完全不同的。

民酒應該是名酒的基礎,一款酒應該先被消費者所認可,擁有大多數的消費群體之後才能成為“民酒”,繼而不斷髮展成為“名酒”。

但如果“名酒”已經成為絕大多數人買不起的奢侈品了,那也就不是“民酒”了。民都沒有了,又談何名呢?

正是因為名酒與民酒概念的割裂、甚至對立,今天白酒行業才有了所謂的“名酒向民酒”轉型。

什麼是“民酒”?

名酒喝不起,不如喝“民酒”

關於民酒的概念,白酒行業內並沒有給出明確的定義。那到底什麼是“民酒”呢?

經過調查採訪,我們發現消費者認為的民酒,應該具備如下要素:

1.價格便宜

2.酒質有保障

3.供貨量大,渠道多

4.有一定知名度

名酒喝不起,不如喝“民酒”

簡而言之,“民酒”就是老百姓喜歡喝、喝得起、買得到的好酒。

行業內的民酒品牌

說起名酒,就算不喝酒的人也會不約而同的想到茅臺、五糧液這些品牌。但說到“民酒”,可能每個人的答案都是不盡相同的。

01親民形象深入人心的酒

說起民酒,消費者的首要認知還是價格親民,而價格親民的白酒首當其衝的便是二鍋頭了。

名酒喝不起,不如喝“民酒”

50年代,周總理為了讓大家都喝得起純正的二鍋頭,明確規定二鍋頭的而價格不得過高。

因為這一歷史原因,二鍋頭從一開始就定位成了讓普通老百姓能消費得起的大眾酒。

雖然剛開始只是京酒的代表,但因為其親民的特性早已面向全國,不管是大型商超還是路邊小店,隨手就能買到。

市場上常見的二鍋頭品牌有老北京、牛欄山、紅星等。

名酒喝不起,不如喝“民酒”

02區域酒

所謂“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在白酒行業,區域白酒就是地頭蛇一般的存在。

因為大眾的白酒消費除了單純的品牌心理和價格心理,在消費的過程中還參雜著地方情節和由來已久的口感習慣。

這些區域白酒在全國可能知名度並不是很高,但在當地人的心目中,完全符合民酒的特徵。

名酒喝不起,不如喝“民酒”

比如內蒙古的河套老窖,榮獲巴黎國際金獎,擁有"窖香幽雅、綿甜醇厚、諧調甘爽、味淨香長"的獨特風格。

陝西的太白酒,始於商周,盛於唐宋,成名於太白山,聞名於唐李白,是中國最古老的酒種之一。除此之外,還有河南的杜康,湖南的邵陽大麴等等。

03通過控制成本定價的酒

還有一些白酒,是從誕生之初,就瞄準了大眾市場,通過各種方式減少成本,縮短銷售環節,更好的適應大眾消費。

名酒喝不起,不如喝“民酒”

光瓶酒和小酒市場的蓬勃發展就是如此,光瓶酒簡化包裝成本,價格自然低得多;而小酒不僅價格易於接受,小劑量裝更是引導人們理性的飲酒,健康的飲酒。

也有酒企和電商直接合作,減少中間銷售渠道,推出只在線上售賣的產品。

04知名品牌的低價位酒

一線名酒也沒有閒著,也先後開始向“民酒”發力。

名酒喝不起,不如喝“民酒”

比如茅臺的茅臺王子酒,五糧液的綿柔尖莊,瀘州老窖的瀘州原漿,郎酒的小郎酒等等。

這些一線大酒廠都採用傳統掐頭去尾分段摘酒的工藝,優良的原酒品質,再加上品牌支撐,雖然價格便宜但質量也是很有保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