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混合性經濟將會如何發展?你怎麼看?

溪河江海洋


什麼是公私混合經濟?

公私混合經濟並非是新鮮事物,在國際上甚至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進程中,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說白了,其實就是“公私生產資料混合所有制”,或者叫做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間的“中間道路”或者過渡,比如新加坡、挪威、越南和中國——所有這些經濟體都以大型國有企業和大型私營企業並存為特色。

不止是這些國家,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如法國,從1945年到1986年,法國經濟的特點就是有大量的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混合。

1978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改革,允許私營企業與國有和集體企業共同經營的範圍擴大了。

2013年啟動的最新一輪國有企業改革,重點是“央企”改革,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其中包括對國有企業的部分私人投資。

因此,許多名義上的私營企業實際上是由各級政府和國家機構投資者部分控股;許多國有企業部分私有,也導致了“混合所有制”經濟。

換句話說,公私混合經濟也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之間過渡的必然結果;政府不是通過計劃,而是用稅收來進行調節,比如現在的川普政府。

總之,沒有必要去糾結“公有制”與“私有制”,51%和49%控股的比例。國際形勢的發展已經在倒逼深入改革開放,允許私人資本、外國資本進入我國。

而今後我國“公私混合經濟”發展的模式會越來越多,而且在將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經濟發展的主流。


閒看秋風999


我覺得題主想問的是:“什麼是中國特色的公司混合制”?這個問題問的是恰逢其時啊!昨天有位大咖一吳某,叫囂著說有一種新型的企業運作模式將要在中國大行其道,這種方式就是“國有混合制企業運作”,我就不服氣了,改革開放40年基本上都是公私合營,然後把國企私有化!這才是主流!!!國營企業哪一個搞得好呢?倒是搞著搞著就變成某個人的私有財產了!這種例子舉不勝舉!國有資產私有化,是國家性質發生重大變化的信號!那些打著混合所有制的大旗,加速鯨吞國有資產的別有用心者,是我們尤其要警惕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在世界石油市場價格跌到47美元一桶時還在虧損!網上說桶貴了?類似這樣的能源,交通,公共衛生,教育行業等涉及民生的行業是絕對不能私有化的!國家虧損我是相信的,因為國營企業成本高,不光是人力成本,還有管理成本!但這些企業一旦私有化,老百姓生活會更加窘迫!國家經營虧損還有一部分是國家在分擔部分成本!

事實證明我們能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本事,和我們的體制是分不開的!至於新興的互聯網產業卻應該是適當混改的行業!這些行業需要政府參與規範管理和經營,設想一下:如果給阿里馬雲派個黨委書記,如果給京東強哥派個紀委,如果給騰訊馬總派個監察委,如果給滴滴程美女派個維穩辦,那麼他們會發展的更健康!他們是統戰合營的對象和目標!所以一定要對症治療!

至於傳統的工業,製造業,等還是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好!


金心水鑄


有現成的路,非要獨立特行,摸石頭,折騰,

不管是中國還是外國的,不管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明白無誤的證明了公有制的問題,

公有企業缺少企業家才能這個生產要素,管理者權力和責任不明,作用和價值不明,一個管理都無法解決的企業如何創造財富?

事實也證明,在改革開放前,中國全部是公有企業,按道理講,有足夠的機會讓公有企業施展了,結果如何有目共睹,而改革開放其實就是市場經濟,私有企業合法化,中國經濟迅速發展,雖然公有企業也發展壯大,但是還是無法掩蓋效率問題,中國的政策優惠和銀行貸款大部分被公有企業佔據,但是公有企業只創造小部分財富,提供小部分就業,如果同樣的資源給私企,必將創造更多的財富,更多的就業,

公有企業和私有企業混合,並不是解決公有企業問題的途徑,混合了問題照樣存在,而且還會影響私有企業,

公私混合企業還是得解決企業家才能的問題,到底誰說了算?公有企業做主等於混合企業整體上沒有企業家才能,私有企業做主又涉及到國資流失,一個企業整天操心管理權問題還算什麼企業?競爭力何在?


萬事皆空70


首先,公私混合型經濟的提法更常見些。

私營經濟和公營經濟長期並存,始於國家形成之日。至今,二者的結合、混合,已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經濟型態。

區分出純而又純的私營經濟、公營經濟,並且區分出何者優、何者劣,是一種陳舊、落後的思維。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是吃過大虧的。

1950年代初,農村開始組織互助組,這已經有了將農村小農經濟轉向公營經濟型態的萌芽。之後,開始急速地推動互助組向初級社、初級社向高級社、高級社向人民公社的過渡、轉化。此時,主事者巳經有了明確的認知:公有經濟好過私有經濟,前者是康莊大道,後者是死路一條。前者是救民於水火的,後者是萬惡之源。

在此認知下,城市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就成了理所當然的國策。“公私合營”成為壯大公有經濟、消滅私有經濟最便捷的路徑,時人美其名曰:實現了贖買,比之俄國“十月革命”後的沒收財產、肉體消滅要好得多,而且“勞資兩利”。

至1957年,所謂的“城鄉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完成,中國建立起了“清一色”的公有經濟格局。但是歷經30年,公有經濟形態死氣沉沉,已無力養活十億人口,國家已滑向經濟崩潰的邊緣!

由於政局的變化,經濟生活有了些微變化。農村集體經濟下的生產作業方式發生了變化,劃分為小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料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發生了分離,經營管理的決策層面已經家庭化。實際上,這已經開始了“再私有化”的過程。

農業之外的工商副業生產經營的自由化程度更高些,生產資料的私人制起步更早些。所謂的“個體戶”、“萬元戶”、“溫州模式”,都首先在這些領域出現。這是中國當代私人經濟死灰復燃的開端。

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興起,使原有的公有經濟愈加難以適應,只好通過“改轉租賣包”的途徑轉換成私人企業,是謂“企業改制”。比之葉利欽以股份形成一夜之間將國有資產分割到國民手上相比,中國的路徑是“以增量改革換取和推動存量改革”。私人公司充當了“接盤俠”的角色,資產與債務以一種平衡的方式接收下來,同時原來端“鐵飯碗”的職工也被迫轉為僱工身傷。這是一個經濟轉型的“陣痛期”,20年後回望,真是有驚無險。

以此為轉折點,中國私人經濟進入了一個高速增長期,造富神話頻頻閃現。時至今日,私人經濟已經長大成人,與公有經濟共同推動著中國邁向世界經濟強國的頂峰。

這一趨勢不容逆轉。中國人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近日,網上有吳某公然鼓吹私人經濟完成了歷史使命,應該逐漸退市。此論荒謬無比,不知他在為誰代言?難道還想再搞一次“一化三改造”和“文革”嗎?此論悖謬可笑,必須痛打!(9.12.2018)


太平洋之遠


所有制不是問題的根本,而是如何保證公有制財產的保值增值。

必須建立獨立的工會,尤其是全國或者整個行業的,可以對企業的經營進行全面的監督,企業當家人的不作為、亂作為、損公肥私、亂用人等等有損企業利益的操作空間會小得多。

企業員工一定希望企業發展好,否則企業破產則工人失業,而任命的國企當家人可以不在意企業的生死,只有在職的時候撈夠好處或者利用企業資源建好關係,可以換個企業接著撈,或者去當官。

獨立工會才是國企發展必不可少的


咿呀嘿123


社會是人的集合。

無論什麼樣的制度,都是人創造出來的。所有的制度,都是以人的利益為第一核心。從本質上來說,這種帶有目的性和利益性的制度,本身就不可能是完全公平並符合自然規律的。

就人的社會關係而已,所有的制度本身就是公有的。因為制度就是用來規範所有人的權利、義務及秩序。凡是可以用來疊加的一切存在都可以予以公有。比如法律,道德,規章,制度等等。這些是一種虛擬的存在,可以無限疊加,重複公平使用。用在我身上沒有問題,用在你身上也沒有問題。再來無數個人一樣適用。

但是一切實際存在的東西則不適和公有。一塊錢給了我,你就沒有。從線性邏輯的角度來講,人與人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我們彼此之間沒有依存關係。有人打了我一拳,你不會感到痛苦。你中了大獎,我也感受不到幸福。

我們彼此之間沒有共有的基礎,這是基本人性。否則社會不會越來越分化,兩極對立越來越嚴重。只有在一種環境中 我們彼此才具有像多骨諾米牌一樣的線性邏輯關係。古代有一種刑罰叫連坐制。

通常情況下人與人之間共有的邏輯性是什麼?是體性邏輯關係而非線性邏輯關係。也就是說,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體系當中。社會像一棵樹,每一個人像樹上的葉子。葉子與葉子之間並沒有直接關係。但是葉子與樹之間有必然的聯繫。一片葉子掉了,不會影響大樹和其他的葉子。但是樹倒了,所有的葉子都將不復存在。

所以人與社會之間一定會有國家榮譽感,民族自豪感。

私有制是個體存在的前提。公有制是社會存在的前提。社會不可能私有,否則我們大家又回到了古代。個體暫時不可能公有,因為我們彼此之間,沒有相互共有的線性邏輯關係——喜怒哀樂,各不相同。人之理想,天賦,目標,各不相同。

線性邏輯關係誕生了科學。體性邏輯關係誕生的哲學和社會。


自然之子一一來去無意


我很好奇:國營企業納入私營資本後私營資本有多大的話語權?我更好奇:如果BAT和華為們納入國有資本後,馬雲馬化騰們還有多大的話語權?


現世因果報


照搬西方肯定不行,現在美國已經沒落了,走市場鄙人看可以,只是解決企業活力問題,鄙人看摸著石頭過河,不方也可以搞個試點,以村,企業,單位為經濟單位發揮人民當家做主的作用,民主推選領頭人,參與市場競爭,如果失敗,都吃低保,他們也可以再另行組合成新的經濟單位參與市場,沒有剝削,人人平等,現在出現的一些問題有可能自然解決。


潤澤金壁


除了國家重要戰略資源如鐵路交通,航運航道,礦產礦物,石油天然氣等等,其它生產資料方面實際上都可以陸陸續續向私有制過度。國家高度實行特色社會主義,用法律和憲法來確保特色社會主義在國家發生危機或者戰爭可能性時候擁有調控和支配國家所有無論私有制和公有制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利。但是在和平年代環境中,所謂的私有和公有混合生產體制應該是受到限制發展,不適合全面鋪開和推廣的,事實最後一定是行不通的。“公私還是應該分明”!


大提琴心聲


私有和民營企業是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本來這個範圍是國家劃定的,但隨著私有與民營經濟膨脹與發展,私有與民營千方百計想掙脫藩籬以詆譭壟斷的名義與民意在瘋長,這就有點危險!更可怕的是隨著私人資本的積累,各行業的“龍頭老大”以小集團的形式,產生隱性壟斷式組合,有些人想利用私有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架空國有!比如說“泰山會”之類的地下組織,完全主導行業發展的話語權,形成隱性壟斷左右行業政策制定!這是個危險的信號絕非杞人憂天!民營或者私有企業對國家的發展固然功不可沒,但恰恰是民營與私有企業的“靈活性”與隱性壟斷才是擾亂市場競爭秩序和假冒偽劣產品充徹各領域各行業的主要源頭!特別是涉及生命安全的食品、醫藥等!教育、醫療改革的失敗就失敗在太多民企或私企們惟利是圖上!它們中絕大多數根本不關心社會責任與義務!擔當納稅大頭與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直都是國企!私有與民營可以有所為,但絕不能尾大不掉!特別是肩負的社會貴任與義務,務必不折不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