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經之祖——《參同契》著述考

《參同契》,亦名《周易參同契》,一般認為由東漢煉丹術士魏伯陽所撰。這是一部專論煉丹術原理的道經名著、現存最早的性命學說經典、中國浩瀚古籍中眾人矚目的寶典奇書。書中附會黃老思想及《周易》象數原理,論述煉丹、內養、修仙之道,參同“大易”、“黃老”、“爐火”三家之理法而契合於一,故名之。撰者認為修丹與天地造化同途,世間萬物之生成演化皆因陰陽消長,坎離交媾,氣運流轉所致。煉丹求長生者須掌握陰陽消長、五行生剋、卦爻變化之理,方能從事爐火燒煉。書中所論煉丹火候抽添進退,亦以漢代流行的卦氣納甲說、十二消息說、六甲孤虛說為本,旨在證明人與天地、宇宙有同體、同功而異用的法則,將易道與丹道結合,遂使丹術得以昇華,從而為古老的煉丹術以及由此逐漸發展起來的外丹學(為身外的礦物化學)和內丹學(為身內的修煉之學)構築了理論體系,不僅成為道教養生學的理論源頭,也是中國古代化學、藥物學、天文歷算等學科的發軔之作。問世後一千八百年間,對中國哲學史、科學史、道教史、文化史堪稱影響深遠而巨大,被後之丹道仙學家推為“萬古丹經王”(宋張伯端《悟真篇》)和“丹經之祖”(明楊慎《古文參同契序》)。

煉丹術包括外丹和內丹,是中華科技文化的結晶、中華道教煉養術的精華(張其成《〈周易參同契〉探秘》),而“丹經之祖”《參同契》又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樁千古難解之迷(胡孚琛《〈周易參同契〉秘傳仙術的來龍去脈》,載《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2期),加之其“詞韻皆古,奧雅難通”(宋朱熹《參同契考異》),故後世著述蜂起,代不乏人,見仁見智、歧論紛呈,或訓解文辭、或發明義理、或考訂校勘、或研究論證、或借註解而另立體系,總之各具特色。為了弘揚祖國傳統文化,促進對《參同契》之學這一珍貴遺產的深入研究,本文擬從文獻學角度就所知見的漢魏迄今舉凡有關《參同契》的註解、闡釋、校訂、考辯、研究等漢文著述(未含論文)作一專題普查、全面梳理與系統考述,以便為世人全面瞭解《參同契》歷代著述確切情況,反映《參同契》淵源流變,揭示《參同契》影響傳播軌跡,建立《參同契》承繼座標系統,把握《參同契》研究未來發展絡脈,乃至對中國哲學史、中國思想史、中國道教史、中國學術史、中國文化史、中國科學史、中國化學史、中國圖書史、中國出版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等諸多研究領域有重要的學術價值,亦為《參同契》之學關注者、愛好者深入探究時提供查閱檢索之用。其大體仿《通志·藝文略》“參同契”一類之例。編排原則以年代為序;年代不明者,參照著錄年代等,酌情處理;撰注題名,如系後人偽託,今可考訂者正之;若俱不可考知時,則依首見於某史志某書引加以推斷,或姑仍其舊。以下所列見“存”者之書,幾乎悉出自於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書目著錄。

參同契注 (三國)虞翻注 佚

翻,字仲翔,會稽餘姚(今屬浙江寧波)人,《三國志》有傳。《神仙傳》記魏伯陽弟子有姓虞者,或以為虞翻,未有實據。是書原名及卷帙不詳。《經典釋文》卷二“易”字下注:“虞翻注《參同契》雲‘字從日月。’”案虞翻有《易注》,故或謂此語應斷為:“虞翻注:‘《參同契》雲字從日月。’”依《經典釋文》語例,此斷實非。又,偽陰注本“委時去害”句下注:“虞翻以為,‘委’邊著‘鬼’,是‘魏’字。”可證虞氏曾注《參同契》無疑。清惠棟、張惠言及今人胡適、王明、孟乃昌等皆認為,虞翻確注《參同契》,“實為歷代研究《參同契》之第一人。”

周易參同契三卷 (唐)無名氏注 存

是書偽題“長生陰真人注”。長生,東漢新野(今屬河南南陽)人,漢光武帝皇后陰麗華之屬,生平見《神仙傳》卷五。陳國符《道藏經中外丹黃白法經訣出世朝代考》(見李國豪《中國科技史探索》,1982)考證是書實為唐(最早於李淳風在世時,或更晚)無名氏注,孟乃昌著《周易參同契考辯》一書由《道藏》所收唐宋煉丹原著二十六種輯出《參同契》引文一百五十七條後歸併為六十一例再加比勘更進一步證得此說,今從之。其題名依《通志·藝文略》,而存本無“陰真君”三字。以外丹說解釋經文,為《參同契》早期注本之一。傳世有《道藏》(621冊 太玄部 映)本、《道藏舉要》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書不分章,“匡”字缺筆,當為北宋時舊刊本(《道藏提要》第0993辭條)。另有《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金碧五相類參同契三卷 題陰長生注 存

是書言內丹,不著撰人,題曰陰長生注,前有陰長生《序》,述“參同契”三字字義及傳經之儀式,文字皆不類漢人,查唐宋史志也未見著錄。《通志·藝文略》著錄為一卷。據首句“昔說魏君《參同契》”,知系後世之詞。陳國符先生《道藏經中外丹黃白朮經訣出世朝代考》考為唐人依託之作(見李國豪《中國科技史探索》,1982)。書凡三卷,卷各六章,共計十八章。假借《參同契》述煉丹原理,言內丹修煉之道。謂煉丹之藥物、爐鼎皆在自身,不必外求。其要在於養炁、保精、存神而已。存本亦為三卷。僅見《道藏》(588~589冊 洞神部眾術類 似)有收存。

周易參同契注二卷 (唐)無名氏注 存

原不題撰人名。陳國符先生《道藏經中外丹黃白法經訣出世朝代考》(刊於《中國科技史探索》,1982年)據是《注》中“辰”、“錦”、“蒲”、“道”、“永”、“洪”諸州名,考訂其為唐垂拱二年至開元末年(686~742)或唐乾元元年至五代末(758~961)之作,《道藏提要》、《中華道教大辭典》從其說。孟乃昌著《周易參同契考辯》一書由《道藏》所收唐宋煉丹原著二十六種輯出《參同契》引文一百五十七條後歸併為六十一例再加比勘更進一步證得此說。是書以外丹注《參同契》,丹法為外丹黃白朮。有《道藏》(624冊 太玄部 容)本,另有《道藏舉要》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卷中“匡”字皆缺筆,蓋宋刻版。另有《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三卷 鼎器歌明鏡圖一卷 (五代)後蜀道士彭曉撰 存

曉,字秀川,號真一子,永康(今屬浙江金華)人。詳《三洞群仙錄》卷十一引《野人閒話》。宋《崇文總目》、《通志·藝文略》、《郡齋讀書志》、《宋史·藝文志》等均有著錄,然俱無《鼎器歌》;《明鏡圖》或作《明鏡圖訣》,或作《明鑑訣》。《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一雲:“曩在麻姑山傳錄,其未有秀川傳;汪網會稽所刻本,其前題祠部員外郎彭曉,蓋據秘閣本云爾。”是此書宋代版本,已非一種,而今俱佚,此為現存《參同契》最佳注本之一。書前有作者《自序》,概述魏伯陽撰《參同契》之旨意。宣稱:“參同契者,參,雜也;同,通也;契,合也。謂諸丹經與《周易》理通而契合也。其書假借君臣,以彰內外;敘其離坎,直指汞鉛;列以乾坤,奠量鼎器;明之父母,保以始終;合以夫妻,拘其交媾……,莫不託易象而論之,故名《周易參同契》雲。”彭曉《注》大率“以乾坤為鼎器,陰陽為堤防,水火為化機,五行為輔助,真鉛為藥祖,互施八卦,驅役四時”,得藥忘言,假《易》顯象。以內丹解《參同契》,對後世內丹家影響甚大。曉另有《鼎器歌》(歌詠煉丹所用鼎器制度)、《明鏡圖》,其意旨在圖解《參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陰陽消長變化之說。是書有《道藏》本(623冊 太玄部 容,《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之後附有《鼎器歌》,歌詠煉丹所用鼎器制度。又有《明鏡圖》,其圖由八圈同心圓組成,依次標舉八卦、二十八宿、月象、十二消息卦、十二月、十二地支及四時、五行之名。旨在圖解《參同契》所述卦爻天象陰陽消長變化之說)、明刻黑口本、《金丹正理大全》本(包括明嘉靖十七年周藩刻本及《道書全集》所收本)、《四庫全書》本(其書名無“分章”二字,《鼎器歌明鏡圖》在卷下內)、《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續金華叢書》本、《道藏舉要》本、周在廷明萬曆十九年(1591)《道書全集》刻本、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道書全集》重修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民國十三年(1924)永康胡宗楙夢選廔刻版重印《續金華叢書》刻本、《道藏精華》影印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等。

參同契太易志圖三卷 張處撰 佚

處,號雲常子,生平未詳。是書《崇文總目》著錄,作三卷。其他書目俱雲一卷。《郡齋讀書》作《參同契太易圖》,並雲:“不題撰人。論周天火候,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四象、五行等二十四篇,並圖。案《崇文總目》雲張處撰,而李獻臣以為天老神君撰。雲常子張處序,亦名《至藥丹訣》。未知孰是。”

參同契太易志圖一卷 重元子撰 佚

重元子,生平不詳。

參同契太易丹書一卷 無名氏撰 佚

參同契太易二十四氣修煉大丹圖一卷 無名氏撰 佚

上三種,俱見宋《崇文總目》及《通志·藝文略》著錄。

參同契解一卷 (宋)紫陽先生撰 佚

是書見《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雲:“題紫陽先生,不知何人。”案宋代著名道士張伯端,號紫陽。疑即張撰。

解參同契三卷 (宋)張隨撰 佚

隨,生平不詳,宋皇祐間(1049~1054)居青城山。是書《宋史·藝文志》著錄,作一卷。《郡齋讀書志》則作《張隨注參同契》三卷,雲:“皇朝張隨,皇佑中居青城山,注魏伯陽之書,列十數圖於其後。”

周易參同契注三卷 原題無名氏注 存

原本凡三卷,內分九十章,與彭曉《注》本同。末附《鼎器歌》。自八十四章起,名《補塞遺脫》,即它本之《五相類》。其《注》曰:“又當明內丹以養已,使安靜於虛無之境。”(捲上,頁十三)。“三條即三五也,其名雖異,不出乎吾身之內。由一門者,皆自泥丸而成就也。”(卷下,頁十一)。此皆言內丹。(《道藏提要》第0994辭條)。卷中“匡”字皆缺筆,疑為北宋道士所作。存本除《道藏》(622冊 太玄部 映)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外,另有《道藏舉要》、《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參同契五相類秘要一卷 (宋)盧天驥撰 存

天驥,生平未詳。是書存本題“宣德郎權發遣提舉淮南西路學事借緋魚袋臣盧天驥”,故知盧為宋人。案《宋史·地理志》,熙寧五年(1072)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由此可知盧氏年代當為北宋神、哲間人。是書言外丹術中伏制石藥之法,解釋魏伯陽《參同契五相類》要旨。正文有三:《篇曰》、《讚曰》、《歌曰》。稱:“五相類者,論諸相類伏制三黃二寶也。”三黃即雄黃、雌黃、硫磺,二寶則指鉛、汞,皆為煉製大還丹之金石藥。煉丹時需用相類之藥配合伏制,然後體法卦象,運用火候制石藥之法。今僅存《道藏》(589 洞神部眾術類 似)本。

大易圖志參同經一卷 無名氏撰 佚

是書《四庫闕書目》著錄。

參同契手鑑圖一卷 無名氏撰 佚

參同契還丹火訣一卷 無名氏撰 佚

參同契特行丹一卷 無名氏撰 佚

上三種,俱見《續四庫闕書目》及《通志·藝文略》著錄。

周易參同契三卷 抱素子注 佚

抱素子,生平不詳。是書見《通志·藝文略》著錄,列為“《參同契》”類第一種,疑其年代較早。明焦竑《國史經籍志》題其作者,直作“抱朴子”,恐誤。

周易參同契五卷 翟直躬注 佚

直躬,生平不詳。是書見《通志·藝文略》著錄,列為“《參同契》”類第二種,或年代亦早。

參同契金碧潛通訣一卷 無名氏撰 佚

參同契太丹次序火數一卷 無名氏撰 佚

“太丹”,明焦竑《國史經籍志》作“大丹”。

參同契金石至藥論一卷 無名氏撰 佚

參同契合金丹行狀十六變通真訣一卷 無名氏撰 佚

上四種,俱見宋《通志·藝文略》著錄。

參同肘後方 無名氏撰

是書見宋《遂初堂書目》著錄。

參同契三篇 (宋)曾慥輯 存

慥,字端伯,號至遊子,北宋末南宋初晉江(今福建泉州)人。著名道教學者。其“中篇”內引草衣子,曰:“世傳漢樓敬著《參同契》,自號草衣子。”而所述內煉大旨,亦本魏伯陽《參同契》之旨趣,故此三篇可視為魏伯陽《參同契》之別本也。收入南宋初紹興間(1131~1163)成書的《道樞》中,有《道藏》本。

周易參同契三卷 (宋)儲泳注 存

泳,字文卿,號華谷,雲間(今屬上海)人。著有《華谷祛疑說》。見《自號錄》、《宋詩紀事》卷七十四。《後村幹家詩》卷二十一錄有其詩一首;《陽春白雪》卷五、《花草粹編》卷十各錄其詞一首。是《注》計四十章,其中引有張伯端《悟真篇》,可知當不早於宋神宗時。華谷,蓋北宋末或南宋初人(有人認為華谷蓋南宋道流之士)。其理論以乾坤為神室,以日月為運用,以六十四卦為行火,以升降往來為樞轂,與張伯端內丹學說相近。有人贊是《注》明白顯暢,其說大抵近正,在《參同契》諸注中不失為善本(《道藏提要》第1001辭條)。是書焦竑《國史經籍志》作《注參同契》。今存《道藏》(629冊 太玄部 若)本、《道藏舉要》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宋)朱熹注 黃瑞節附錄 存

是書原題空同道士鄒訢撰,實乃朱熹之化名。熹,字元晦,婺源(今屬江西上饒)人,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進士,《宋史》有傳。《直齋書錄解題》著錄作一卷,今傳本又有分為三卷者,內容相同。三卷本下卷後接《五相類》,即它本之《補塞遺脫》。朱熹曰:“慶元丁巳(三年,1197),蔡季通編置道州。將別,留宿寒泉,相與訂正《參同契》,終夕不寐”(卷下頁九)。是知朱熹注《參同契》在公元一一九七年。朱熹註文之後為“廬陵後學”黃瑞節附錄之朱熹論述及己說。原書不分章,每節之下加以箋註詮釋,間或考校其文字異同,為箋註之體。熹稱:“《參同契》本不為明易,姑藉此納甲之法,以寓其行持進退之候。”又稱:“《參同契》文章極好,蓋後漢之能文者為之,其用字皆根據古書,非今人所能解。”註文大抵以內丹說解經,但又屢次懷疑原經所述為外丹。可見朱熹對《參同契》仍有所不解。書中稱北宋陳摶、邵雍所傳圖書《易》學源於《參同契》,對後世頗有影響。(《中華道教大辭典》P354王卡所撰辭條)其版本今所知最早者,乃元刻《朱子全書》本,見《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著錄,未見。一卷本有清初御兒呂氏寶誥堂重刊白鹿洞原刻《朱子遺書》本、《四庫全書》本、《守山閣叢書》本、清道光間浙江刻本、《叢書集成初編》本、《四部備要》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三卷本計有《道藏》(623冊 太玄部 容)本、清道光間浦江周心如《紛欣閣叢書》本、《道藏舉要》本,另有日本享和二年(1802)《參同契考異》刻本(9行22字白口左右雙邊)、日本享和三年(1803)《朱子周易參同契考異》刻本(9行22字白口左右雙邊)、民國二十六年(1937)[長沙]商務印書館印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周易參同契考異》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等。

周易參同契解三卷 (宋)陳顯微撰 存

顯微,字宗道,號抱一子,淮陽(今屬河南周口)人。約生活於宋嘉定、端平間,為臨安佑聖觀道士。鄭伯謙《序》稱,顯微於南宋“嘉定癸未年(1223)遇至人於淮之都梁(今安徽盱眙縣都梁山),盡得金丹真旨”。後以丹法傳予希微子王夷。寶慶初年(1225)始得《參同契》,讀之迎刃而解。故王夷《跋》有云,夷請顯徽注《參同契》,時以一二段求釋,歲月既久,積成全編,命梓工以傳。謂《參同契》得是解而始明。如“《春秋》之有《左傳》,又得杜預為之釋也。”初於南宋端平元年(1234)由撰者弟子王夷刊行,《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註》著錄有宋刊本,未見。《四庫提要》考曰:“書中次第,悉依彭曉之本。”“惟分上中下三篇而不分章,則從葛洪《神仙傳》之說。‘象彼仲冬節’以下七十字,彭本、陳致虛本俱在‘枝莖華葉’之下,而是本移在‘太陽流珠’一節之下,則顯微據經中‘別序四象’之語,更其舊次也。蓋其時錯簡之說盛行,王柏諸人遞相, 煽動,流波所汨,並及於方以外矣。以其詮釋詳明,在《參同契》諸注之中猶為善本,故存備言內丹者之一家,猶經解之中錄吳澄諸書之意云爾。”《道藏提要》評其“是解述金丹之道,象乾坤以為體,法日月以為用,以乾坤為人身之天地,坎離為人身之日月,乾坤升降為候,坎離配合為機。並引陳搏、劉海蟾、張伯端等內丹著作。其以內丹解《參同契》,屬金丹南宗一派。”有《道藏》(628冊 太玄部 若)本、明嘉靖十七年(1538)周藩《金丹正理大全》本、《四庫全書》本、《道藏舉要》本、《重刊道藏輯要》本、周在廷明萬曆十九年(1591)《道書全集真本》刻本、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道書全集真本》重修本、民國七年廣陵刻本、《道藏精華》影印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北京白雲觀影印民國間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等。

參同契辯 (宋)田君佑撰 佚

君佑,字良臣,縉雲(今屬浙江麗水)人。隱居著書,有《周易管見》等,傳見《縉雲縣志》。是書《欽定續文獻通考·經籍考》著錄。

參同契心鑑一卷 鄭遠之撰 佚

遠之,生平未詳。

周易門戶參同契一卷 無名氏撰 佚

二種,見《宋史·藝文志》著錄。

參同契注 (元)葆真道人注 佚

葆真道人,生平未詳。元道士郎道一,至元十五年(1278)為洞霄宮住持,號葆真毓和大師,至元二十二年(1285)卒,見《洞霄圖志》卷五。疑即此人。是書不見著錄,原書題名及卷帙皆不詳,僅吳澄所作《序》尚存,見《吳文正公集》卷九,謂其《注》在彭、鄒之間,知所述義理與文詞兼之。

參同契三卷 (東漢)魏伯陽撰 (元)趙孟頫書 存

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宋末元初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之一。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是書民國間玻璃版影印本一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周易參同契發揮三卷釋疑一卷 (元)俞琰撰 存

琰,字玉吾,號全陽子、林屋山人、石澗道人,宋末元初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宋末以詞賦著名,入元隱居著書。《明一統志》卷八、《元史類編》卷三十四有傳。《四庫全書》本原題“宋俞琰撰”,但琰生平大半在元,是書亦成於元,故著錄於元。《道藏提要》評其:指責彭曉使《參同契》原文闕裂顛倒,批評朱熹之後註釋者皆削去《贊序》而不錄,“遂合蜀本、越本、吉本、錢唐諸家之本互相讎校,以為定本”即《發揮》本。是本只分三篇,並不分章。三篇之後為《鼎器歌》。再後為《序》,即它本之《五相類》。琰在《序》文中改“五相類”為“三相類”。最後為《贊序》,即它本之《後序》或《魏君讚辭》。琰檢出彭曉本中文義重複者多處,論證《參同契》三篇系魏伯陽、徐從事、淳于叔通各述一篇之說未必不然。考是本與彭曉本文字次序多有不同。琰自稱感異人指示先天真一之大要,開說後天火候之細微,又參以劉海蟾之《還金篇》、張紫陽之《悟真篇》、薛紫賢之《覆命篇》、陳泥丸之《翠虛篇》,然後撰《發揮》。其視丹為一陰一陽,即一太極而已。全注發揮北宋以來內丹學說,儒道結合為其特點。張與材稱是《注》“研精覃思,鈎深致遠”(《周易參同契發揮題詞》)。杜道堅贊其“得師授口訣”,“發前人之所未發”(同上)。《四庫提要》贊其取材甚博。按是《注》發揮北宋內丹學說,釋原文有牽附之處(《道藏提要》第0998辭條)。而《釋疑》蓋琰所撰《發揮》時讎校之隨錄。其“摘錄《參同契》諸版本中異字異詞或詞句顛倒之處,相互參校考釋,判明正誤。所校諸版本除彭曉、朱熹、張伯端、詹谷、劉永年、王保義、陳致虛等人注本之外,亦有不標出處之佚本。大抵貶彭曉而推崇朱熹,其說未必可靠。”(《中華道教大辭典》王卡所撰辭條)原本《發揮》三卷,後人有析為九卷者,內容相同。傳世版本甚多,三卷本有元吳郡俞氏家刻本、明洪武十三年(1380)張本真刻本(12行22字黑口左右雙邊)、明初(1368~1424)刻本(12行20字)、明初(1368~1424)刻本(12行22字黑口左右雙邊)、明初(1368~1424)刻本(12行23字)、明初(1368~1424)刻本(12行24字黑口四周雙邊)、明藍絲欄抄本、明宣德三年(1428)朱文斌刻本、明劉氏安正堂刻本、《四庫全書》本、《道藏精華》影印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周易參同契考異、周易參同契發揮、周易參同契分章注》影印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中心影印明宣德三年朱文斌刻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九卷本則有《道藏》(625~627冊 太玄部 止)本、明鈔本(無《釋疑》)、《道藏舉要》本。另有明約嘉靖間刻三卷本一種,後附《後音》一卷;明刻二卷本一種(亦無《釋疑》)。

周易參同契註解三卷 (元)陳致虛撰 存

致虛,字觀吾,號上陽子,元江右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全真教嫡傳弟子。天曆二年(1329),年介四十時師從趟友欽習金丹妙道,精於神仙煉養之術,得南北宗丹法之傳。著有《金丹大要》等,見《續文獻通考》、《貴州通志》。是書分《參同契》為三十五章,而為之註解。撰者認為世傳丹書多不可信,得真訣者必以《參同契》、《悟真篇》為主。其註文大抵發揮宋元內丹派南宗之理論,以先天真一之氣為丹本,煉合陰陽坎離為成丹要訣,兼述明心見性之旨(《中華道教大辭典》王卡所撰辭條)。《四庫提要》贊“其所疏解亦皆明白暢達”。《道藏》未收,其現存各版本題名多不相同,題《周易參同契註解》者,有明成化二十年(1484)金陵書坊徐用和刻本、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伊府重刻本、明刻本(10行20字黑口四周雙邊);題《分章注》者,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周藩《金丹正理大全》本、《四庫全書》本、《重刊道藏輯要》本、周在廷明萬曆十九年(1591)《道書全集》刻本、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道書全集》重修本、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周易參同契考異、周易參同契發揮、周易參同契分章注》影印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題《集註》者,有明刻殘本;題《注》者,有明刻本;題《分章註解》者,有清道光間敦本堂刻本;題《分節解》有明嘉靖間(1522~1566)刻本(10行20字白口四周單邊單魚尾)。另有清咸豐間刻本、光緒間善成堂刻本、民國間上海錦章圖書局石印本、《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三洞拾遺》影印本等。

參同契經文三卷箋註二卷三相類一卷 (明)杜一誠編 未見

一誠,字通復,號雲巖道人,姑蘇(今屬江蘇蘇州)人。生平不詳,約活動於明正德前後。是書即明楊慎所謂《古文參同契》,據明徐渭《徐文長三集》卷二十九《古本參同契誤識》,有正德十二年(1517)杜氏《自序》,“分四言者為魏之《經》,五言者為徐之《注》,賦亂辭及歌為《三相類》為淳于之《補遺》,並謂己精思所得”;又有正德十四年(1519)杜氏仲父號五存者之《跋》,雲“書末出,而為人竊去冒託”,蓋謂楊卬崍、楊慎等冒為石函所得事。徐渭又云,是書有嘉靖十二年(1533)王圍刻本,並有王氏《序》,雲:“故人自會稽來,貽善本,遂捐俸以刻。”此當即楊慎所謂吳中刻本。《中華道教大辭典》指,其特點是將《參同契》看成魏伯陽、徐景休、淳于叔通三人所著。依文體將《參同契》拆開,四言者稱魏之《經》,五言者為徐之《注》,賦辭及歌《三相類》為淳于叔通之《補遺》。按魏伯陽著《參同契》的記載首見於葛洪《神仙傳》,但《道藏》中託名陰長生注本《序》稱:“蓋聞《參同契》者,昔是古《龍虎上經》,本出徐真人。……後因越上虞人魏伯陽造《五相類》以解前篇,遂改《參同契》。更有淳于叔通補續其類,取象三才,乃為三卷。”這樣《參同契》的作者遂有三人,而徐真人居於最前。《道藏》容字號無名氏注本《序》則稱該經為凌陽子傳與徐從事,徐從事傳於淳于君,復再為魏所得。宋代通行彭曉注本,則視《參同契》為魏著。明代杜一誠改編《參同契》傳世,稱為石函古本。明楊慎在蜀中得到後,肯定為古文本。此後,“古文”本即傳於世,並得到一部分學者和煉功家的肯定。蔣一彪、李光地、袁仁林,劉一明、仇兆鰲等相繼為之作《注》或《序》。從明萬曆之後直到清代,《古文參同契》為《參同契》傳注本的一大系統,有相當大的影響。(《中華道教大辭典》劉仲宇所撰辭條)。是刻今未見流傳,而傳世之古文本有明嘉靖刻本、明刻本、《澄暉閣道書十七種》本等,不知為杜氏所分者否。

周易參同契無名子注 無名氏注 佚

參同契指南 忘有子撰 佚

忘有子,生平不詳。

上二種,見《晁氏寶文堂書目》著錄。

參同契疏略一卷 (明)王文祿撰 存

文祿,字世廉,海鹽(今屬浙江嘉興)人。嘉靖十年(1531)舉人。著有《文脈》等。詳《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四十四。是書疏文本內煉修真大旨,乃著者所分古文系統本《參同契》之附錄。有《百陵學山》本、民國二十六年(1937)[長沙]商務印書館印本、《叢書集成初編》影印本、《道藏精華》本(第八集)、《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訂注參同契經傳三卷 (明)商廷試撰 佚

廷試,字汝明,號明洲,會稽(今屬浙江紹興)人。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詳《朱文懿公集》卷九《商公墓誌銘》。是書見《明史·藝文志》著錄。

古注參同契分釋三卷 (明)徐渭注 存

渭,字文長,號青藤道士、蒼箕中人等,明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屢試不第,而才華甚著,詩、文、書、畫、曲,皆為明朝大家。詳《歇庵集》卷十二《徐文長傳》。徐氏不滿杜一誠所分古文本《參同契》,以為系“止憑字數,以別唱隨”者,因以文義重分魏《經》、徐《注》,並以陳致虛之《注》附之。其說詳《徐文長三集》卷十九《注參同契序》、卷十六《奉答馮宗師書》、《答人問參同》。《販書偶記續編》載有明隆慶四年(1570)刻本,題蒼箕中人。傳世有明末刻本一種,書名、卷帙與《販書偶記續編》所載者全同;又明萬曆間姚汝循所刻古文本,亦附陳致虛《注》,不知二種是徐本否。另明虞淳熙所刻《三先生遺書》,曾收徐本。據查,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清末民初抄本,與張伯端《悟真篇》合訂。還可見《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周易參同契測疏一卷 (明)陸西星撰 存

參同契口義一卷 (明)陸西星撰 存

西星,字長庚,號方壺外史、又號潛虛,明揚州興化(今屬江蘇泰州)人。少為諸生,名重鄉郡,九試不遇,遂棄儒為道。《興化縣誌》有傳。西星自稱嘉靖二十六年(1547)呂洞賓下降其北海草堂,親授丹訣,遂得內丹真傳。後世道門尊為內丹東派鼻祖。晚年研習佛經,欲合老、釋為一家,參悟玄通,闡述合同之義理。著有丹書、道籍十五種匯為《方壺外史》。另有佛學類著作數種。

上二種,今存《方壺外史》本(明隆慶間刻本及民國間排印本)、《道藏精華》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口義》又見有《無求備齋易經集成》影印本。

參同契補註 無名氏注 未見

是書有明瑞州府刻本,見《古今書刻》著錄。

古文參同契集解八卷 (明)蔣一彪輯 存

一彪,號復陽子,餘姚(今屬浙江寧波)人。生平未詳。《中華道教大辭典》評曰:“本書經文采用楊慎所《序》而實為杜一誠所改編的《古文參同契》,並採集彭曉、陳顯微、陳致虛、俞琰四家之注。但四家之注割裂後置於新編定的經文段落下,故常致注家之意不能貫通。某些地方原注稱‘魏君曰’,但原文被改作徐景休著,引注時亦竄改成‘徐君曰’。此本儘管有缺點,但其書影響頗大。四庫館臣在是書《提要》中對之頗有指責,但說:‘自(楊)慎以後,世遂別有此(古文)本,諸家所注,往往沿之,亦遂不可磨滅。’故仍將之收入《四庫全書》子部道家類。自蔣一彪割裂諸家注以就‘古文’本後,繼之者亦不乏其人,如仇兆鰲《古本週易參同契集註》即是沿著蔣氏做法而又自成系統的。”(《中華道教大辭典》劉仲字所撰辭條)今有明崇禎間(1628~1644)汲古閣《津逮秘書》本、《四庫全書》本、《學津討源》本、《叢書集成初編》本、民國二十八年(1939)[長沙]商務印書館影印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三洞拾遺》影印本等。

周易參同契註解三卷 (明)張位注 未見

位,字明誠,號洪陽,新建(今屬江西南昌)人。隆慶二年(1568)進士,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明史》有傳。是書見《四庫全書總目·道家類·存目》著錄,雲:“是書章次一依陳致虛本,而別為之注。大抵參取諸家之說,以己意發明之。其震庚兌丁諸圖及上下弦諸圖,則皆位所補入也。”

古今參同契解 (明)沈堯中撰 未見

堯中,字執甫,嘉興(今屬浙江)人。萬曆八年(1580)進士,歷官吳郡丞。有《沈司寇集》。詳《鹿裘石室集》卷三十七《明南陵令檇李沈君碑》。是書見《光緒嘉興縣誌》引《尤氏藝文志》著錄。

周易參同契解箋三卷 (明)張文龍解 (明)朱長春箋 存

文龍,華州(今屬陝西渭南)人,生平未詳;長春,烏程(今屬浙江湖州)人,萬曆十一年(1583)進士。是書有明萬曆四十年(1612)張氏之子張維樞刻本、《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等、《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古文參同契八卷 (明)彭好古注 存

好古,號一壑居士,西陵(今屬湖北宜昌)人,一說麻城(今屬湖北黃岡)人。萬曆十四年(1586)進士,見《麻城縣誌》。是書見清仇兆鱉《古本週易參同契集註》著錄。今存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長春合刻本,系注者所輯《道言內外秘訣全書》之外篇。另有《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校注古文參同契五卷 (明)王家春注 存

家春,原名涵虛,字九靈,永嘉(今屬浙江溫州)人。應道觀道人。著述甚多。《永嘉縣誌》有傳。是書見清仇兆鱉《古本週易參同契集註》著錄。今存明萬曆間刻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參同契句解三卷 (明)李文燭撰 未見

文燭,字晦卿,別號夢覺道人,鎮江人。是書見清仇兆鱉《古本週易參同契集註》著錄。經查知,浙江圖書館所藏清初抄本《李晦卿真人道書》八卷,中國國家圖書館複製有縮微品,其中雖未含《參同契句解》,但提供了一些相關信息,“李晦卿真人”即“李文燭”。

參同契注 (明)陳藎謨注 未見

藎謨,字獻可,嘉興(今屬浙江)人。著有《皇極韻圖》等。詳《疇人傳》卷三十三。是書見《光緒嘉興縣誌》引《尤氏藝文志》著錄。

周易參同契藥物火候圖說 (明)樓英撰 未見

是書據李遠國《中國道教氣功養生大全》著錄:“篇中依《周易參同契》之主旨,分別繪成藥物圖、火候圖,並論述其義理。(李遠國《中國道教氣功養生大全》,P 1927)

參同契繹注 (明)甄淑撰 未見

淑,號九映道人,湖廣人。生平未詳。是書約注於明崇禎間,見清仇兆鱉《古本週易參同契集註》著錄。

參同契闡幽七卷 (清)朱元育口授 (清)潘靜觀述 存

元育,號雲陽道人,道教北宗龍門派嫡系傳人。是書有清康熙八年(1669)刻本、康熙六十年(1721)天德堂刻本(與《悟真篇闡幽》合刻)、《重刊道藏輯要》本、民國四年(1915)守經堂刻本、《道藏精華》影印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校點本等。

周易參同契脈望三卷 (清)陶素耜撰 存

素穭,號存存子,會稽(今屬浙江紹興)人。是書見清仇兆鱉《古本週易參同契集註》著錄。今存清康熙間刻本,系《道言五種》之一。另有《道藏精華》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參同契三卷 (清)姜中真注 存

中真,號得一子,會稽(今屬浙江紹興)人。約清乾隆前在世。是書題姜中真注,但姜氏《自序》雲:“同學章真一,強記敏事,先作旁註一徧,餘取而潤色敷揚之。”知初稿實章真一注。真一生平不詳。是書見清仇兆鱉《古本週易參同契集註》著錄。有清刻本,系姜氏《得一參五》之一種,《乾隆紹興府志》已著錄。另有《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參同契補天石 (清)尹太鉉撰 未見

太鉉,號高能子,東魯人。生平未詳。是書見清仇兆鱉《古本週易參同契集註》著錄。未見。

古本週易參同契集註二卷 (清)仇兆鱉注 存

兆鱉,字滄柱,號知几子,鄞(今浙江寧波)人。康熙二十四年進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國朝耆獻類徵》卷六十二有傳。凡上、下二卷(上卷為四言經文,下卷為五言傳文)及補遺一卷。末為《參同契》附錄《圖說》。書成於康熙四十三年(1704),系滄柱在參閱諸家的基礎上增輯補註,考訂章句而成。《中華道教大辭典》評其:“原文系採用明杜一誠改編而被楊慎等稱作‘古文’之本。所集之注,有彭曉、朱熹、陳顯微、俞琰、陳致虛、杜一誠、徐渭、陸西星、蔣一彪、彭好古、陶素耜等十六家。又置黃百家之說作為附錄。仇又復作《補註》,闡述自己觀點。卷前置《例言》二十條,敘述原書版本源流、主要內容。《參同契》所主丹法究關內丹還是外丹,素來看法不同,主內丹說者亦有清修、雙修之分。仇兆鰲稱‘全陽子解作清淨,偏於專內。惟上陽子證明丹法,獨露真詮。’蓋上陽子陳致虛主雙修說,仇實繼之。是書為《參同契》的重要注本,影響頗大。”(《中華道教大辭典》劉仲宇所撰辭條)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初刻本、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清同治十二年(1873)廣州合成齋重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道藏精華》影印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2月影印本、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影印清同治十二年廣州合成齋重刻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古本參同契七卷 (清)堯衢老人輯 徐乃昌校勘頂批 存

堯衢老人,生平不詳。是書見《販書偶記續編》著錄,雲:“康熙戊戌(五十七年,1718)精刊。分《參同契圖象略》一卷,《三篇》一卷,《箋註三篇》一卷,《補遺》一卷,《考異》附《音釋》一卷,《箋註考異》附《音釋》一卷,《補遺考異》附《音釋》一卷。”有《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參同契注一卷 (清)李光地注 存

光地,字晉卿,安溪(今屬福建泉州)人。官至文淵閣大學士,生平著述甚富。《清史稿》卷二六二有傳。是書今存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謹軒刻《安溪先生解義三種》本、《李文貞公全集》本、清道光間《榕村全書》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本、《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三洞拾遺》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參同契注二卷 (清)陳兆成注 未見

兆成,生平不詳。清初有二陳兆成,一為上虞人,一為常熟人,或雲實系一人。是書見《四庫全書總目·道家類·存目》著錄,雲:“其書盡廢諸家舊注,獨以文義推尋,分《參同契》為三篇,以《補塞遺脫》為後篇,亦分為三,與前篇相配。又統分為二十九章。大旨謂首篇專明《易》理,《御政章》乃言人君治世之事,即《易》之神化流通處。其後乃配以服食之法,而總不外乎《易》之中。又自作《釋例》一篇附於末,反覆推闡,其說頗詳。”

周易參同契淺顯解 (清)谷睿疏 存

睿,生平未詳。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清乾隆二十年(1681)刻本,其書名葉題:“參同陰符淺顯解”,知與《陰符經淺顯解》合刻。

讀參同契三卷 (清)汪紱撰 存

紱,初名垣,字燦人,婺源(今屬江西上饒)人。學問淵博,著有《易經詮義》等。《清史稿》卷四八○有傳。是書有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汪雙池先生叢書》刻本(行款不一)、光緒二十一至二十二年(1895~1896)浙刻《雙池遺書八種》本(10行22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三編》影印本(第十七)、《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古參同契集註六卷 (清)劉吳龍注 存

吳龍,字紹聞,南昌人。雍正元年(1723)進士,歷官至刑部尚書。《清史稿》卷三○四有傳。是書見《四庫全書總目·道家類·存目》著錄,稱劉氏《自序》雲,古文《參同契》出,“因本俞琰《發揮》而為是《注》。”有清雍正乙卯(十三年,1735)金陵刻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古文周易參同契注八卷 (清)袁仁林注 存

仁林,字振幹,三原(今屬陝西咸陽)人。生平未詳。是書有《惜陰軒叢書》本、《叢書集成初編》本、民國二十八年(1939)[長沙]商務印書館排印本、《周易參同契彙刊》影印本、《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影印本、《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三洞拾遺》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等。

參同契注 (清)王元敬注 末見

元敬,金華(今屬浙江)人。以例貢為新城教諭,《金華縣誌》有傳。是書見《金華縣誌》本傳述及。

周易參同契正義三卷 (清)董德寧撰 存

德寧,號元真子,會稽(今屬浙江紹興)人。約清乾隆前後在世。是書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集陽樓刻本、《道貫真源》本、《道藏精華》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俞氏參同契發揮五言注摘錄一卷 (清)紀大奎輯訂 存

周易參同契集韻六卷 (清)紀大奎撰 存

大奎,字慎齋,臨川(今屬江西撫州)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舉人,歷官合州知州。《清史稿》卷四七七有傳。

上二種,今存清嘉慶咸豐間(1796~1861)《紀慎齋先生全集·續集》家刻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參同契經文直指三卷參同契直指三相類二卷參同契直指箋註三卷 (清)劉一明撰 存

一明,號悟元子,全真道教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生平著述甚富。是書正文據元陳致虛注本,其章節順序略有更移。“直指何者是爐鼎,何者是藥物,何者是陰陽,何者是五行,何者是先天,何者是後天,何者是火候,何者是烹煉,何者是內外,何者是始終,核實盡露。”為清代《參同契》註釋的重要著作。收入《道書十二種》,有清嘉慶間(1796~1820)刻本、清夏復恆重刻本、清光緒六年(1880)上海翼化堂刻本、民國二年(1913)上海江東書局石印本,另《參同契直指》有嘉慶二十四年(1819)常郡護國庵刻本以及《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等。

參同契金堤大義三卷 (清)許桂林撰 存

桂林,字同叔,海州(今屬江蘇省連雲港市)人。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舉人,道光元年(1821)卒,時年四十三。《清史稿》卷一百四十七志一百二十二著錄,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則著錄為二卷,有清史館抄本;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年“九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故宮珍本叢刊》(之525)初版,影印本,與《御注道德經》、《清微黃籙大齊科儀》、《梵音鬥科》合訂一冊。

周易參同契註釋二卷三相類注一卷圖一卷考證一卷 (清)黎世序撰 存

世序,羅山(今屬河南信陽)人,生平末詳。是書見《販書偶記》著錄,有清道光三年(1823)謙豫齋刻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等。

周易參同契分章註解[批校]三卷 (清)郭嵩燾批校 存

嵩燾,字伯琛,號筠仙,晚號玉池老人,湖南湘陰(今屬湖南嶽陽)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進士,咸豐六年(1856)任南書房行走,光緒十七年(1891)病逝,他是中國第一位駐外大使。是書有清道光敦本堂刻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周易參同契考異[校刊]一卷 (宋)朱熹撰 (清)錢熙祚校 存

熙祚,字錫之,一字雪枝,錢圩(今江蘇金山)人。金山錢氏,世代書香,家富藏書,以校勘、編輯、出版之精審享譽世。卒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4)。是書見《四部備要》本。

重校古文參同契七卷 (清)祝阿馬一貞校編 未見

祝阿馬一貞,生平未詳,約清道光前後人。是書不見著錄,清呂惠蓮注本(詳後)以此本為底本,載有道光二十年(1840)祝阿馬一貞《重校古文參同契序》,《序》雲其書乃據明姚汝循刻本(參見前徐渭《注》本)為底本逐一參訂,“脫者補之,誤者正之,顛倒者敘次之。復有字句於心未安者,又廣搜眾本,悉心檢勘”,“至於注中尚有分晰未周處,仍取上陽(陳致虛)原注本,參校而增損之”。

周易參同契分章註解三卷 (東漢)魏伯陽撰 (元)陳致虛註解 (清)傅金銓批點 存

金銓,號濟一子,金溪(今屬江西撫州)人。生平著述甚富,有《濟一子道書》十二種,並輯《證道秘書》十種。是書書名頁題:“頂批上陽子原注參同契”,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善成堂刻本、《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三洞拾遺》影印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等。

參同契分節秘解七卷 (清)呂惠蓮撰 存

惠蓮,號巖谷,福山縣醫員。生平未詳。是書成書於清光緒五年(1879),有清宣統三年(1911)萬金堂刻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等。

參同契批註七卷 (清)黃葆年撰 存

葆年,字錫朋,一作隰朋,號希平。清末泰州姜堰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世稱“太谷學派集大成者”,柳詒徵稱之為“新泰州學派”。有江蘇泰州圖書館《新泰州學派資料》第二輯藍絲欄抄本。

朱子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 (宋)朱熹撰 (清)袁昶批校 存

昶,字爽秋,桐廬(今屬浙江杭州)人。光緒間進士,官至太常寺卿。是書有光緒間桐廬袁氏《漸西村舍彙刊》本、《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本。

《周易參同契》新探 周士一、潘啟明著 存

士一 ,湖南湘潭師範學院教授,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協第六、七屆常委;啟明,湖南醴陵人,曾任湘潭師範學院、遼寧師範大學教授。是書為文革以後、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運用現代科學觀點研究《參同契》的學術專著。其中論證了《參同契》的體系、生物場能量、人工智能的模擬設計以及中醫脈學、針灸、氣功、五運六氣學說等,書中還對電子計算機的運算方法來源於《周易參同契》這一問題提供了大量論據。書前有英國李約瑟博士專門給著者的來信以及著者所撰“前言”。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初版。

我說參同契 南懷瑾講述 存

懷瑾,浙江樂清人。早年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後在四川大學講學。一九四九年春赴臺。先後執教於臺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等。一九八五年離臺赴美,創辦東西學院。現居江蘇。是書為著者者一九八三年的講解記錄,系繼《論語別裁》後用力最深、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全書八十餘萬言,分八十講,上、中、下三冊。內容廣泛,旁徵博引,舉證極多,更有先生本人所經歷的諸多奇特的人和事。臺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初版;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初版。

周易參同契考異 (宋)朱熹撰 存

與宋俞琰撰《周易參同契發揮》、元陳致虛撰《周易參同契分章注》合訂一冊。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影印本。

參同直指 悟真直指 (清)劉一民著 程文俊標點 存

標點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初版。

參同契批註 (清)朱元育著 王魁浦校點 存

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

《周易參同契》考證 潘雨廷、孟乃昌合著 存

雨廷,別後觀玩客,上海人。著名道教學者、易學專家潘。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上海市道教協會副會長、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是書潘撰《〈參同契〉作者及成書年代考》,考證認為《參同契》一書,實為徐從事、魏伯陽、淳于翼三人之言,主要作者為魏伯陽。其成書之年代,約當順帝(126~144)末。孟撰《〈周易參同契〉的著錄和版本》,認為《周易參同契》的注本約有四十餘種,但影響較大的僅十種左右,坊刻本極多,原文本有內外丹內容,容字號無名氏注本則為外丹注,其他大多為內丹注本,注本與原文亦不盡一致。北京:中國道教協會,1989年,內部印本。

周易參同契古注集成 (後蜀)彭曉等撰 存

是書專以文淵閣《四庫金書》為底本,彙集並影印了後蜀彭曉撰《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宋朱熹撰《周易參同契考異》、宋陳顯微撰《周易參同契解》、宋俞琰撰《周易參同契發揮》、元陳致虛撰《周易參同契分章注》、明蔣一彪撰《故參同契集解》等六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初版,影印本。

《周易參同契》通析 潘啟明著 存

此為註釋類,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0年7月,初版。

周易參同契彙刊 (東漢)魏伯陽撰 (五代)彭曉注 王鋼、丁巍、蘇麗湘輯 存

鋼,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信息中心研究員;麗湘,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經調研、普查、收集、整理,書中匯印了歷代流傳較廣、影響較大的注本計十四種,包括:一、《周易參同契》三卷,原偽題陰長生注,實唐無名氏注,《道藏》本。二、《周易參同契注》二卷,唐無名氏注,《道藏》容字號本。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三卷,五代彭曉撰,《四庫全書》本。四、《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宋朱熹撰,《四庫全書》本。五、《周易參同契》三卷,宋儲泳注,《道藏》本。六、《周易參同契解》三卷,宋陳顯微解,《四庫全書》本。七、《周易參同契發揮》三卷《釋疑》一卷,元俞琰撰,《四庫全書》本(原本脫《自序》及阮登炳等《序》,以《道藏》本補配)。八、《周易參同契分章注》三卷,元陳致虛注,《四庫全書》本。九、《周易參同契注》三卷,無名氏注,《道藏》映字號本。十、《參同契疏略》一卷,明王文祿撰,《百陵學山》本。十一、《古文參同契集解》八卷,明蔣一彪輯,《四庫全書》本。十二、《參同契闡幽》七卷,清朱元育撰,《重刊道藏輯要》本。十三、《古文周易參同契注》八卷,清袁仁林注,《惜陰軒叢書》本。後附十四、《參同契五相類秘要》一卷,宋盧天驥撰,《道藏》本。書首有編者所撰“前言”,書末另附《〈周易參同契〉書目》一篇。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影印本。

《周易參同契》研究 趙春明著 存

研究專著。是書論證了“周易參同契”體系與帶有生命信息的人體能量場氣功、經絡、針灸以及現代醫學等相互之間的關聯。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年11月,初版。

《參同契》譯註 烏恩溥譯註 存

恩溥,吉林大學哲學系教授。譯註類。見於《氣功經典譯註》(P166~263)。吉林文史出版社,《氣功經典譯註》,1993年1月,初版。

周易參同契考辯 孟乃昌著 存

研究專著。是書由“《周易參同契》通考”、“《周易參同契》通解”、“《周易參同契》通釋”、“《周易參同契》及其中的化學知識”、“《周易參同契》的實驗和理論”、“中國煉丹術的基本理論是鉛汞論”、“中國煉丹術‘還丹’的演變”、“論中國煉丹術內外丹之聯繫”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對《參同契》中的引文、正文、人物、煉丹流派和涉及到的化學知識等進行了詳細考辯,尤其所列《道藏》所收唐、宋間二十六種煉丹原著中輯出《參同契》引文一百五十七條,後歸併為六十一例,為進一步比勘、求證,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珍貴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 孟乃昌、孟慶軒輯編 存

是書內收《周易參同契》三十四種注本、批註本、批校本1.唐容字號無名氏:《周易參同契》二卷,《道藏》本。2.唐(題)陰長生《周易參同契注》三卷,《道藏》本。3.五代彭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三卷,明嘉靖十七年周藩刊《金丹正理大全》本,參《道藏》本。4.宋朱熹《周易參同契考異》二卷,清《守山閣叢書》本,參《道藏》本。5.宋儲華谷《周易參同契注》三卷,《道藏》本。6.宋陳顯微《周易參同契解》三卷,明嘉靖十七年周藩刊《金丹正理大全》本,參《道藏》本。7.宋映字號無名氏《周易參同契注》三卷,《道藏》本。8.元俞琰《周易參同契發揮》三卷《釋疑》一卷,元吳郡俞氏家刻本,並參洪武三年刊本和《道藏》本。9.元陳致虛《周易參同契分章注》二卷,明嘉靖三十一年伊府刊本,並參《道藏》本。10.明王文祿《周易參同契疏略》一卷,明隆慶年間《百凌學山》本。《叢書集成新編》一九。11.明徐渭《古注參同契分釋》三卷,明刻本。12.明陸西星《周易參同契測疏》三卷,明未孩堂《方壺外史》本,並參清《道統大成》本。13.明陸西星《周易參同契口義》三卷,同上刊本。14.明王九靈《校注古文參同契》三卷,《參同契補遺三相類》二卷,明萬曆辛卯刻本。15.明彭好古《古文參同契玄解》三卷,明萬曆吳勉學刻、崇禎黃之寀重修《道言內外秘訣全書》本。16.明張文龍解,朱長春箋《周易參同契解箋》三卷,明萬曆四十年刻本。有朱印、墨印兩種。17.清陶素耜《參同契脈望》三卷,清康熙遺經堂刊《道言五種》本。18.清陶素耜注玉溪子增批《周易參同契脈望》,民國乙卯蓉城復真書局刊《增批道言五種》本。19.清姜中真注《參同契》,清初刊本。20.清仇兆鰲《古本週易參同契集註》二卷,康熙四十三年原刊本,及同治癸酉廣州三元宮重刻本。21.清李光地《參同契注》三卷,清乾隆元年家刻《榕村全集》本。22.清朱元育《參同契闡幽》八卷,清康熙六十年天德堂本,並參《道藏輯要》本。23.清劉吳龍《古參同契集註》六卷,清雍正乙卯金陵刊本。24.清袁仁林《古文周易參同契注》八卷,清光緒二十二年長沙《惜陰軒叢書》本。25.清董德寧《周易參同契正義》三卷,清乾隆五十三年越集陽樓《道貫真源》本。26.清汪紱《讀周易參同契》一卷,清光緒二十三年《汪雙池遺書》本。27.清劉一明《參同契直指》三卷,清嘉慶二十四年常郡護國庵刊本。28.清黎世序《周易參同契註釋附周易三相類註釋》三卷,清道光三年謙豫齋刻本。29.清傅金銓《頂批上陽子原注參同契》三卷,道光二十一年星霧堂刊本。30.清郭嵩燾批校《周易參同契分章註解》三卷,清道光敦本堂刻本。31.清紀大奎《周易參同契集韻》三卷,咸豐壬子家刊《紀慎齋全集》本。 32.清袁昶批校《朱子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光緒十八年袁氏漸西林舍抄本。33.清呂惠蓮《參同契分節秘解》六卷,清宣統三年萬金堂刊本。34.清堯衢老人定本《參同契》,白文本,康熙五十七年精刻本,南陵徐乃昌校勘頂批。其他另附:36.清許桂林《參同金堤大義》。37.明李文燭《參同契句解》,三卷。38.明甄淑《參同契繹注》。39.清尹太鉉《參同契補天石》。40.唐盧天驥撰《參同契五相類秘要》,《道藏》本。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周易參同契釋義 任法融著 存

法融,甘肅天水人,陝西周至樓觀臺監院、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常委。著者認為《參同契》是一部探索人體內在奧秘、破譯生命密碼、使人延年益壽的曠世奇書。任道長久居仙都周至樓觀臺,結合自己數十年修煉的切身體驗感悟和對道家、道教養生理論的潛心研究,書中對《參同契》作了全新的破譯和通俗而明白的闡釋, 其中涉及中國古代的哲學、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地學、生物學、人體學、心理學、醫學乃至政治學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和學問,為人們操作生命程序,以達健康長壽,提供了一把有用的鑰匙。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北京:東方出版社,2009年4月,初版,為《任法融道家典籍釋義叢書》之一種。

《周易參同契》釋讀 韓鳳釋讀 存

註解釋讀。是書採陰《注》本為之底本,仿彭《注》本分章作釋讀;參考朱熹本、俞琰本和陳顯微本讎校謬誤。在吳楓、宋一夫主編《中華道學通典》內,南海出版公司,1994年4月,初版(P657~693)。

周易參同契註釋 範子燁主編 存

註釋類。是書上下二冊,上冊內含《道德真經》、《南華真經》、《沖虛真經》、《周易參同契》、《抱朴子內篇》、《老子想爾注》、《老子中經》、《黃庭經》,下冊內含《太平經》、《玉皇經》、《黃帝陰符經》、《清靜經》、《悟真篇》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1997年,《中華文化奧義經典叢書》第一輯《道學十三經》導讀本。

新譯周易參同契 劉國樑註譯 存

國樑,吉林大學哲學系教授。臺北:三民書局,1999年,《古籍今注新譯叢書》,初版。

周易參同契註譯 (東漢)魏伯陽著 陳全林註譯 存

是書採取左右對照翻譯的方式,對周易參同契和悟真篇兩部著作進行了註釋。與《悟真篇註譯》合為一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道學經典註譯》之一,初版。

《周易參同契》研究 蕭漢明、郭東昇合著 存

漢明,湖北孝感人。現為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是書著者以五行圖式的思維構架解讀《周易參同契》的內丹與外丹的煉製過程,通過深層的史料發掘,儘可能地使一切接近解決邊緣的問題得到確解,並對以往研究者尚未問津而又不可迴避的問題進行了全方位探索。分上下兩篇。上篇為研究部分包括:魏伯陽及相關人物生平考、《周易參同契》的流傳及作者歸屬考、《周易參同契》的易學特徵等,下篇則為《周易參同契》校釋。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月,《道家文化研究叢書》第一輯,初版。

元代參同學:以俞琰、陳致虛為例[博士學位論文] 曾傳輝著 許抗生教授指導 存

傳輝,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博士。此為北京大學2001年博士學位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著者認為參同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問存在和發展著,但因其可觀的隱語庫和秘傳術而成為舉世聞名和奧秘學代表作之一。因此著者耗費十餘年時間,尋訪道教、養生、學界上百位高道、專家,由他們所傳授的口訣中提取有價值的史料,破譯出諸多內丹學秘訣,既有重要學術價值,亦可足資實修參證。分上、下兩篇共計八章。上篇為前兩章,從總體介紹了參同學的概念、歷史和研究現狀;下篇則分別介紹了仙性論、順逆論等元代參同學的主要課題,並綜述了元代參同學的基本特點和對後世的影響。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年9月,《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庫》,初版。

朱熹與《參同契》文本 欽偉剛著 存

偉剛,1999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並或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四川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此為研究專著,由香港圓玄學院資助出版。是書通過對南宋《道樞》所收《參同契》諸本的考察,接近和認識了唐宋時期《參同契》文本的原始形態,並論證和闡明瞭朱子校勘、整理《參同契》文本後撰成的《參同契考異》等文本逐漸取代這些文本的問題。著者提出,朱熹《參同契考異》,對宋末元初的《參同契》注本、刊本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並結束了當時的《參同契》文獻所處的與(《龍虎經》、《潛通訣》、《五相類》等)唐宋丹書互相混同的不安定狀態。朱熹用“先天易學”去解釋和把握《參同契》丹學的思想傾向,通過俞琰等《參同契》註釋者,與金丹南宗和北宗的丹學思想合流,對宋元以後的道教內修思想的演變和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11月,初版,列入《儒道釋博士論文叢書》。

周易參同契解讀 潘啟明著 存

此為研究專著。由“周易參同契導讀”、“周易參同契註釋”和“周易參同契講義”三部分組成。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易學思維精華系列》之八;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5年9月,修訂版。

中國漢代神仙家之神仙方術考:周易參同契 胡仲實著 存

研究專著。香港:田園書屋,2005年,初版。

《周易參同契》思想研究 馬宗軍著,丁原明教授指導 存

此為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周易本義 周易參同契 丁華民、雙明、寧一主編 存

是書收錄了《周易本義》、《周易參同契》、《周易八卦》、《易經領導思想妙用》等歷代研究《周易》的權威著作,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周易》這一經典的思想精髓。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年,初版。

周易參同契:萬古丹經之主參同契直指、測疏、口義 題(東漢)伯陽真人等著 存

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第2版。《周易占卜》第10種。

圖解周易參同契:認識道藏養生智慧 (東漢)魏伯陽原著 朱炯編著 存

全書分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紹書的作者、內容、結構、地位和影響;第二章介紹了易學知識;第三章介紹丹道的基本理論;第四章總括書中的養生精華;第五章對全書章節字句進行了詳細解讀。此外,書中尚配置了300幅精美手繪插圖,100幅養生精華示意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圖解經典系列 》第065種。

《周易參同契》與道家養生 蘇華仁、王正忠、周敏敏、柏林編著 存

是書凡三卷十二章。其上卷為“《周易參同契分章通真義》”註譯,中卷為“《周易參同契》集註”,下卷則為“《悟真篇》”註譯。卷前有蘇華仁《序》、董應周《序》、唐明邦《序》。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1月,初版。

參同契闡幽:指導道家修煉的丹經之王 (清)朱元育撰 存

是書與《悟真篇闡幽》合訂。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年6月,初版。

主要參考文獻:

王鋼、丁巍、蘇麗湘輯《周易參同契彙刊》,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

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

李遠國編著《中國道教氣功養生大全》,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年7月。

孟乃昌著《周易參同契考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8月。

孟乃昌等輯編《萬古丹經王:〈周易參同契〉三十四家註釋集萃》,北京:華夏出版社,1993年9月。

胡孚琛主編《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8月,初版。

胡孚琛《〈周易參同契〉秘傳仙術的來龍去脈》,載《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2期。來源:世界道學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