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爲什麼存不下錢?


存錢這個事兒,可能很多小夥伴們會覺得俗,特別是對月光族來說,這的確是個苦差事。

但是小編想說,人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成年人要知道責任二字的意思。它不僅僅意味著我們要對身邊的親人負責,更意味著我們要對自己的生活負責。


你為什麼存不下錢?

其實,要說80後90後如果要說有什麼共同話題的話,那就是幾乎每個人都在說自己存不下錢。

賺4000的時候,你說存不下錢。

賺8000的時候,你也說存不下錢。

工作三年的人說存不下錢,工作五年的人也說存不下錢。

網上一搜“年薪XX萬的悲慘生活”一大堆,還都能給你算一筆賬,算到最後還真就花光了。看起來完全在理,沒有一點毛病。

這到底是怎麼了?

我們生於安樂,風險意識差很多

父輩這代人都是貧窮年代過來的,對什麼是飢餓,什麼是匱乏還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這種記憶是會帶進墳墓的。怕生病,怕失業,怕不夠吃穿,這種環境造就的風險意識,是我們這輩從不曾體驗的。我們這批人最大的特點是看到什麼想買就買,從骨子裡是對價錢不敏感,對購買行為也是不敏感的。

沒有預算,不會計劃

一般能把錢存下來的人,自控力不會太差。而這更多的功勞在於計劃性。

我們父母那輩人在這一點上是比我們要優秀的。他們往往出生在多子女的家庭,所以每個人能分配到的資源都是非常有限的。在那個年代每家的消費都是一場嚴格的“計劃經濟”。這樣的計劃經濟,讓我們的父輩比我們更懂得如何打點生活。


你為什麼存不下錢?

超前消費,沒錢也買

我們這一代人,從生下來就面對了比我們父輩更多的物質選擇。加上信息爆炸的時代,消費注意的嚴重洗腦,讓我們經常面對這些物質誘惑的時候,沒錢也買,成了我們自詡生活方式灑脫隨意的安慰標籤。

但經歷過建國初期的窮困,三年饑荒,物質匱乏的文革年代的父輩,節儉意識是長在身體裡的,更不要提什麼超前消費,一分錢掰兩塊花,怎麼也能存。

互聯網時代偷走的錢財

點個外賣,支付只需要一秒。上淘寶,所有的購買都變成了拇指在手機屏幕上點擊下一步的動作。

東一筆西一筆,每單數額都不大,但累積起來的量是驚人的。各種零零碎碎的生活必需......都會不知不覺掏空我們的錢包。甚至花起來,毫無感覺。

但是父輩不一樣,父輩當年出門買米都是要下山進城的,錢都是一毛一毛數著存的。金錢對於他們來說更像是賴以生存的資源, 而非簡單的數字。

你為什麼存不下錢?

選擇多從來不該是藉口

其實,時代的變化和發展,肯定會推動著消費形式以及消費主張的變化。

可是,資源有限的道理卻亙古不變。

存不存得下錢,事實上只是我們在這個寬裕而富足的時代,少了自控力和自我規劃能力的表現之一。

在今天這個物質琳琅滿目,世界觸手可及的時代。我們缺少的不是選擇,而是如何做正確的選擇。

資源永遠有限,在我們能夠掌握的有限裡。

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創造出倍增的價值,去拿到自己想要的人生,這才是未來人才的核心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