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為了莊嚴的承諾:攻堅路上黨支部網絡主題宣傳系列報道之三: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9月11日,“為了莊嚴的承諾:攻堅路上黨支部網絡主題宣傳”採訪組走進白水縣杜康鎮和家卓村。 記者楊青山 攝

陝西網(記者楊青山 張耀鋒 張珂 於雷)“倉聖爺造字何其多,說下和字福佑家園......和諧美麗,數我和家卓村......”。9月11日,“為了莊嚴的承諾:攻堅路上黨支部網絡主題宣傳”採訪組走進白水縣杜康鎮和家卓村,臨近村子,婉轉優美的曲調,著實讓大家享受了一番。

和家卓村,傳說以“和”為名。在“四聖故里”的白水,和家卓村如同杜康酒一樣,愈靠近愈能聞到迷人的酒香。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按照“強黨建、美環境、優產業、富群眾”的目標,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村各項民生工程穩步提升,村集體經濟資本由100萬村壯大到4950萬。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0089元,脫貧26戶96人,同年7月,成立了渭南市首家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今年5月渭北首家田園綜合體投入試運行。村先後被渭南市綜治委授予“平安社區”稱號;被縣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被杜康鎮黨委授予綜合考評先進單位。

當好領頭雁,脫貧有路子

“我們制定了一二三四工作法,同時充分發揮好四個組織作用,嚴肅黨內組織生活制度,村黨總支組織力、凝聚力和執行力明顯增強。”剛進入村子的採訪組,就被第一書記宋倩苗的一連串“術語”所吸引。宋倩苗介紹說,“加強黨建就是建強村黨總支,只有黨總支當好領頭雁,才能帶領群眾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為建強村級黨組織,在白水縣委組織部的幫助指導下,和家卓村先後制定《鄉村振興三年規劃》、《黨員九條紅線管理辦法》、《一約五會工作職責》等村級各項管理制度。在此基礎上,村黨總支還確定了“黨建+旅遊+扶貧”的工作思路,按照“強黨建、美環境、優產業、富群眾”的目標,積極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提升改造產業轉型升級,帶動貧困群眾產業增收,實現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領頭雁如同酒麴,越是堅強團結,越是彌久生香,香氣逼人自然就會有群眾跟你幹,也必然會發展出一條致富路。”村黨總支書記馬俊在談到村黨建三步規劃時說。

火車跑的快,還得車頭帶。在今年村兩委換屆中,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高票當選,7名“致富能人”也充實進村兩委班子,班子平均年齡43歲。如今的和家卓村,在村兩委這頭“領頭雁”帶領下,班子堅強團結、有活力,“能人治村”效果也初步顯現。

村民有股份,脫貧有動力

去年,7月18日在全市第一家組建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和家卓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成立。村民有了股份,本應該是令人鼓舞的事情。

然而,事情並不是這樣。“雖說大家都入股了,但並不是所有人都理解這件事......”第一黨支部支委馬小虎向記者介紹當時的情況。坐壁觀戰,可以準確形容當時一些群眾的心態。這樣情況直到去年年底分紅,才徹底消失。

“有了信心就有了動力,要用實際成效改變群眾的觀念,讓事實告訴群眾,這樣群眾才會信心,有致富的動力。”第一書記宋倩苗說談到自己感受說道。

記者瞭解到,脫貧攻堅期間,和家卓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按照村集體30%、貧困戶70%的比例進行利潤分配,每戶貧困戶享受相同比例的分紅。在發展集體經濟的同時,也帶動了村民收入的提升,現代果業、景觀特色產業和觀光創意農業建設期間,為34名貧困戶提供崗位,累計增收45萬餘元;集體經濟10座產業大棚吸納貧困勞動力40餘人,務工收入達48萬元,合作社收益45萬元,為62戶貧困群眾分紅62000元,實現當年建設當年收益目標。

石貴榮是和家卓二組村民,2016年列入貧困戶。“以前沒有目標,沒有信心。這幾年,真的非常感謝包聯幹部和村幹部,是他們給了我信心和勇氣,我現在就想一個事,別人能過好日子,我也能做到。你們來採訪,我要給你們說,我不但要脫貧,還要成為致富戶,在扶貧幹部幫助下,我種的5畝蘋果今年已掛果,明年穩中有收入,後年就致富。”說話間,李白俠(石貴榮的愛人)拿出了這幾年的獲得榮譽,“脫貧之星”、“先進分子”。李白俠還對記者說:“為了感謝各級幹部對我家扶貧的付出心血,我寫了一封頌黨恩的感謝信,你們看看。”在記者的要求下,她滿懷深情的讀了起來,“和家卓,就是好,修和園和大棚;合作社,真能行,正月十五來分紅;擼起袖子加油幹,果園產業要示範,發展旅遊把錢賺,脫貧絕對沒困難。”

新風與新貌,脫貧上高速

“全村巷道水泥硬化全覆蓋,安裝路燈350盞,電力入戶率100%;新打機井2眼,安全飲水全覆蓋;易地搬遷41戶154人,危房改造8戶27人;62戶群眾實現農村合療、大病保險、人身保險、產業保險四個全覆蓋......”談起這些成就,村黨總支書記馬俊如數家珍。

其實,如今的和家卓村變化不止這些。今年,6月28日,白水縣杜康鎮“唱支村歌給黨聽”首屆村歌大賽中,和家卓村以實力取得第一名,唱出了對黨的感恩,唱出了鄉村發展的自信。

“當時,我們村一共有120人在一起唱,跟大家在一起唱我覺得人心更凝聚啦,人心更齊了,大家唱出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第一書記宋倩苗向記者介紹,依然難掩激動之情。

村民曹學義,74歲,可以說家中唯一的勞動力。在村幹部的幫助下,老人從養羊、養雞開始,不僅較快的實現收入的提升,而且還主動要求“脫貧”。“其實,老曹叔的情況,是完全符合貧困戶的條件,可老人說自己有信心年底脫貧。‘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不僅是經濟收入的改善,更重要是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有了脫貧致富信心。。”村黨總支書記馬俊介紹說。

記者瞭解到,和家卓村通過建立“一約五會”,(即新民風民約、紅白理事會、老年協會、綜治委員會、道德評議委員會),唱村歌、組建村級文化服務隊,評選了脫貧明星、好媳婦、好婆婆、蘋果狀元等,開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等,做到了群團聯村、模範帶動促民風,在幫助群眾提高經濟收入的同時,群眾思想上的變化,也讓脫貧致富提前進入高速路。

村級建“和”園 致富大手筆

和園以和家卓村優美的自然風光為基礎,以中國傳統“和”文化為設計理念,深入挖掘白水“四聖文化”內涵,聚合六重景觀體系,配合美食、互動、體驗、演藝等多種互動方式,搭建民俗文化體驗新平臺,打造區域旅遊新名片。

2017年5月,招商引資西安文旅公司,高起點規劃設計,市場驅動,爭取各部門項目資金及村企共建,建成以生態為依託、旅遊為引擎、文化為支撐、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實現三產融合,達到富民增收目的。產業園規劃2000畝,其中一期核心區佔地150畝,包括扶貧產業大棚及創意農業體驗區、江南園林區、無動力遊樂區、特色商業區、民俗展覽區、幸福梅林,目前已完成投資4500萬元。下一步以杜康資源為紐帶,以杜康谷、白酒小鎮、和園景區為依託,形成以實體產業為支撐協同發展的區位鏈,園區建設期限為2017—2020年,其中核心區一期於2018年5月初步完工開園試運營。

和園試運營以來,群眾就業100餘人,其中貧困戶就業27人,帶動30戶群眾在和園創業,其中貧困戶3戶,帶動群眾直接增收90萬元,實現集體增收10萬餘元。下一步還可以帶動200餘人通過創業就業增收。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和家卓村,先後被渭南市綜治委授予“平安社區”稱號;被縣委授予先進基層黨組織;被杜康鎮黨委授予綜合考評先進單位。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和家卓村村幹部向採訪組介紹情況。 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第一書記宋倩苗接受採訪。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村黨總支書記馬俊接受採訪。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村黨總支書記馬俊接受採訪。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村黨總支書記馬俊介紹存黨建情況。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村幹部在“為了莊嚴的承諾:攻堅路上黨支部網絡主題宣傳”旗上簽字。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村容村貌。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村容村貌。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村容村貌。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村容村貌。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村容村貌。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村容村貌。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村容村貌。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和園成為和家卓村的景觀和致富項目。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和園夜景。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和園景色。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和園景色。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和園景色。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和園景色。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和園景色。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和園景色。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和園景色。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和園景色。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和園以美食、互動、體驗、演藝等多種互動方式,搭建民俗文化體驗新平臺,打造區域旅遊新名片。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和園以美食、互動、體驗、演藝等多種互動方式,搭建民俗文化體驗新平臺,打造區域旅遊新名片。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和園以美食、互動、體驗、演藝等多種互動方式,搭建民俗文化體驗新平臺,打造區域旅遊新名片。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和園以美食、互動、體驗、演藝等多種互動方式,搭建民俗文化體驗新平臺,打造區域旅遊新名片。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和園以美食、互動、體驗、演藝等多種互動方式,搭建民俗文化體驗新平臺,打造區域旅遊新名片。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和園以美食、互動、體驗、演藝等多種互動方式,搭建民俗文化體驗新平臺,打造區域旅遊新名片。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黨建引領 脫貧攻堅:八個一批 精準施策”的宣傳。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鄉村振興 產業富民”的宣傳展示。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白水蘋果仍然是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白水蘋果仍然是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白水蘋果仍然是村民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蔬菜大棚。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航拍蔬菜大棚。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貧困戶在蔬菜大棚裡幹活。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貧困戶在蔬菜大棚裡幹活。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記者採訪在蔬菜大棚裡幹活的貧困戶石小強。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記者採訪在蔬菜大棚裡幹活的貧困戶石小強。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記者貧困戶王峰家中採訪。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記者採訪時,貧困戶曹學義讓大家看他養的羊。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貧困戶曹學義講述扶貧幹部和村幹部幫助他脫貧的事。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你們來採訪,我養的羊高興的看著你們”貧困戶曹學義說。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記者採訪告別時,貧困戶曹學義拉著記者的手說:“你們誇誇對我們真心扶貧的好乾部。”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時過中午,村幹部仍領著記者採訪貧困戶脫貧事。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貧困戶石貴榮家中有一個大核桃樹,見村幹部帶著記者來採訪,他妻子麻利的支起小桌和凳子,拿出特產招呼大家。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貧困戶石貴榮飽含深情的講這幾年村幹部幫他家脫貧致富的事。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貧困戶石貴榮妻子還拿出許多榮譽證書說:“我們不但脫貧啦,還受到許多政府的獎勵”。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貧困戶石貴榮妻子李白俠滿懷深情的讀了起來,“和家卓,就是好,修和園和大棚;合作社,真能行,正月十五來分紅;擼起袖子加油幹,果園產業要示範,發展旅遊把錢賺,脫貧絕對沒困難。”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沒有多少文化的李白俠認真的寫下了他對幫扶幹部感謝,稱讚黨的扶貧政策好。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採訪結束,記者離開時,石貴榮夫婦不停揮手說:“等我致富了,你們一定再來呀。”記者 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村幹部和採訪小組在村委會合影留念。記者楊青山 攝

白水杜康和家卓村脫貧致富駛上“高速路”(高清組圖)

村幹部和採訪小組在村委會合影留念。記者楊青山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