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曙光:推動黨的治理理念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丨改革縱橫

孙曙光:推动党的治理理念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丨改革纵横

孙曙光:推动党的治理理念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丨改革纵横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中國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理想,這一偉大理想的實現,需要融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國夢的內生動力和精神支撐。

一、為什麼要重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重視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保持我國文化特質,維繫國家凝聚力,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需要,更是我們黨融入群眾、凝聚群眾和引導群眾的現實需要。

一是執政歷史方位和發展戰略佈局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更好構築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我國正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向現代化強國大步邁進的關鍵時期,我們需要在世界舞臺上聽到中國聲音,感受到中國力量,傳播中國價值,弘揚中國精神。我們的偉大夢想絕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植根於我們的文化積澱和傳統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我們民族的根基和靈魂,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只有創造性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社會主義文化的厚度深度廣度和包容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成為現實。

二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鮮明的特質。總的來講,這是中華民族這一共同體在5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用生命和智慧積澱下來的精粹,是中國人之所以成為中國人,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維繫自身特色的內在基礎,也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能夠綻放異彩、輻射東亞乃至世界的重要精神資源。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中國人的夢,是有著中國文化和中國韻味的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四個顯著特徵。一是崇尚自然,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天人合一”,主張“天地之大德曰生”“愛人利物之謂仁”等,更多的是對內在規律、基本原則的信仰和尊崇。這種特質使得我們既能夠篤定敬畏之心、維持秩序,又能夠更現實地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還能更好地避免因對人格化的神靈的信奉而帶來的潛在負面影響。二是崇尚道德,講究仁義禮智信,孝悌忠廉恥等,講究“內聖外王”,特別是“理學”和“心學”對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的強調,使得這種文化更多地成為內在規範和有效約束。這種運行機制體現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邏輯之中,強調道德修為與政治作為的內在關係,有著強烈的天下家國情懷和濃郁的愛國主義精神,十分契合中國的政治倫理。三是崇尚中庸,說的是“不偏不倚,調和折中”,強調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行“五達道”,即好“智、仁、勇”,行“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講的是我們的處事原則和修身之道,崇尚規矩和秩序,崇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崇尚平等,反對極端。這種特質使得我們在做人做事方面都能夠平心靜氣,兼顧左右,能夠從多個角度、多個側面來觀察判斷事物。四是崇尚包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是在不斷吸收各種思想文化資源並加以融會貫通的基礎上發展的,並保持了連續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兼收幷蓄”,都體現了包容的理念。包容蘊含著開放、共享、創新、協調的思想,具有生長性,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生動詮釋,有助於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個體身心和諧。

三是社會轉型與傳統文化發生碰撞亟須引導。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始終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己任,在中華5000年文明積澱的大背景下,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緊密結合,通過創造性的歷史實踐,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一系列成果。這個過程就是黨的治理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融的過程,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鮮明個性的根本原因。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加快,社會結構變得更加複雜,中國社會面臨新的轉型。在如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問題上,還沒有達成廣泛的社會共識,社會轉型期逐漸出現了理想信念淡化、道德滑坡、人際關係冷漠、和諧度降低等問題,引發人們對價值觀、正能量的高度關注和深入思考。

二、黨的治理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可能性

從我國傳統的政治實踐來看,凡是屬於盛世的朝代,往往是傳統文化和官方思想經過碰撞交融,相互吸納借鑑,實現融合共促,即“道統”和“法統”合二為一,實現天下大治。基於這樣的傳統,黨的治理理念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具有現實可行性。

一是從黨的治理理念來看,有融合的可行性。黨的治理理念的核心在於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與中華文明信仰中追求的天下大同、太平盛世在根本上是高度契合的。這種治理理念強調要通過高度維護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通過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通過集中力量辦大事、擼起袖子加油幹來實現,這與傳統文化中對權威的認同和道德的強調高度一致。如果我們對往昔傳統文化中對集中統一的認同、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善加利用、有效轉化,有利於當前鞏固中央地位、增強黨執政的合法性、防範社會轉型期的政治權威衰減和社會共同體凝聚力渙散。

二是從傳統文化來看,有融合的現實性。中國傳統文化更多是關注“當下”,重在解決人和人之間關係,具有世俗性和現實精神。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的沉澱和積累而不滅,源於它的包容和中庸,也與中國傳統文化崇尚自然、崇尚道德密切相關,正是這樣的文化傳統,才塑造出秦漢盛世、唐宋文明、明清氣象,即便在衰敗之時,也能夠維繫一線生機、維繫家國天下,終能救亡圖存、由弱變強。這本身也證明了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三是從歷史經驗來看,有融合的成功先例。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就是一個理想與信仰融合的典型範例。我們的許多革命前輩都是胸懷天下、救民於水火、救國家於危亡的仁人志士,都是具有正派的人格操守、深厚傳統道德修養和遠大理想的革命精英。馬克思主義給中國打開了一扇通向民族復興的歷史大門,但能夠指引我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是在吸納轉化中國傳統治國理政智慧的基礎上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成為我們黨執政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

三、推進黨的治理理念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

融合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趨勢。在中國夢的理想感召之下,需要解決圓夢所必需的內生動力和精神支撐問題,需要從最能代表民族特質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要鑄造有中國魅力的意識形態。藉助國家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契機,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復興,進而提煉和昇華傳統文化,形成新時期具有中國特色和中國魅力的主流意識形態。通過激發政治、教育和思想宣傳體系的活力,構建有衝擊力的中國話語體系,強化大陸在華人世界代表中華文明的地位。特別是通過再發掘和再利用傳統治理中“德治”和“道統”的方略,提升黨執政和國家治理的“巧實力”,鞏固中國共產黨作為中華文明繼承者和發揚者的地位,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和兩岸三地、全球華人歸心奠定堅實的文化心理基礎。

二要縱深推進文化的“雙向國際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走出去”就是要加大主流意識形態的國際輸出力度,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際性轉化,在國際上積極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引進來”就是要廣泛汲取全人類創造積累的文化成果,加大與其他文明的主動交流,知己知彼,兼收幷蓄,通過文化文明的相濟相生,完善政治理想的實現路徑。

三要全面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體現了理想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成果,對於確立社會轉型期主流價值、維護社會運行秩序、凝聚各方思想共識意義重大。應按照宣傳教育、示範引領、實踐養成相統一的原則,找準與人們思想的共鳴點、與群眾利益的交匯點、與日常活動的銜接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做到宣傳引導與活動實踐相結合、日常行為與價值導向相統一、社會治理與道德建設良性互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們生產生活和精神世界。

本文作者系北京市朝陽區左家莊街道工委副書記。

孙曙光:推动党的治理理念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丨改革纵横

歡迎訂閱中國黨政幹部論壇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 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 |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學術期刊認定A類

解疑釋惑·切磋交流·探索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