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當了接班人卻以悲劇結尾

三國演義中有這麼一個感情傾向,那就是親劉惡曹,凡是劉大耳朵做的事情都是為國為民,為了天下蒼生,凡是白臉孟德下的指令,都是居心叵測,坑害天下,小說有了情感導向,那作為看官的咱們,當然也不會免俗,看見那曹賊抱頭鼠奔,心裡就無限快意,看見孔明北征失敗,心裡就無限糾結,今天就說這麼一個人,活脫脫的一個悲劇,他就是姜維。

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當了接班人卻以悲劇結尾

雖然,蜀漢打的是大漢的旗號,但說起來為它拼命維護的人,最後也沒幾個漢人,諸葛武侯的奏章裡,還有歷史書裡都提到過很多蜀國的大軍,像什麼飛軍啊白軍啊,這些都是最後維持蜀漢小朝廷的最後也是最堅定的力量,其實都是少數民族,都是羌人啊,白苗啊這樣的所謂沒開化的蠻夷,也是個歷史開的玩笑吧。實際上,姜伯約,也是個有少數民族血統的人,古時候西邊蠻族,生兒稱羌,生女為姜,西北的姜氏族人多多少少也有那麼點外族血統。

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當了接班人卻以悲劇結尾

伯約小時候喜歡讀些玄學,兵書,長大以後因為父親的戰功(父親戰死沙場),受封了了個郡兵參軍這麼一個小官,蜀漢北伐的時候,天水郡首當其衝啊,太守親自領兵上陣,姜維也就跟隨在左右。

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當了接班人卻以悲劇結尾

太守發現多地人民很多都叛降了漢國,心中開始懷疑身邊的人,說起來也是可笑,當時的中原,漢人最多的地方,因為戰火連天,宦官權貴的欺壓,對漢朝這個大招牌倒是興不起什麼興趣,反倒是像西北,北方的這些外蠻子,胡羌,對漢的文化十分崇敬,蜀漢也找到很多這樣的忠臣,姜維有外族血統,有沒有像樣的靠山,就遭到了懷疑,只能逃跑,但是這麼一跑,就壞了事了,這下子西北各個城市都把他當做叛賊,沒辦法,伯約也就把心狠下來,乾脆就向孔明投了降。

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當了接班人卻以悲劇結尾

這件事說起來倒是經不起什麼推敲,憑什麼有別的縣城人投降,就無緣無故的懷疑姜維呢,還一下子就這麼徹底?羅貫中給了個說法,說這是反間計,其實有些問題,一來這個姜維不是什麼大官(郡參軍)之前也沒什麼名氣,諸葛亮世代都在中原居住,怎麼就發現了這個人才還費盡心機反間他?

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當了接班人卻以悲劇結尾

二來,孔明也是個聰明人,這麼搞他難免心裡沒有怨恨,有了心結還怎麼重用他?這就算筆糊塗賬了,不過結果就是伯約加入了蜀漢。孔明的北伐也因為著名的街亭出現了失敗。但是不影響他對伯約的喜歡和重用,先是利用丞相的特權闢其為將軍,還封他為候(古時天子從民間提拔官員叫徵,三公丞相這些官員提拔叫闢。)後來更是賞識的不行,給蔣琬寫信的時候還不忘了誇誇他,說他是北方了不起的人才,專門把一直精銳步兵交給他來領導,從孔明小心翼翼的領兵方式,客觀公正的進遷政策來說,伯約的晉升可真是光速了,才二十七歲就封侯拜將,之前不管是魏延,蔣琬,甚至是關張趙,都沒有這樣的待遇。可以看出孔明的栽培之心。

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當了接班人卻以悲劇結尾

在這之後,數次北征中,姜維也是立下了些功勞,更受到了提拔,短短几年就成了輔漢將軍,平襄侯,外聯羌胡,北抗曹魏,成為了蜀漢的樑柱子,在蜀中的很多舊臣去世後,姜維一下子成了大將軍,權利極大,幾乎把持了整個漢的對外軍事活動,他也不忘了以前的老上司孔明的遺願,多次伐魏,領大兵和羌族聯合,給北方的敵人添了不少麻煩,在收納夏侯霸之後更是兵鋒更盛,銳不可當。

他出身卑微,卻志向遠大,才智過人,當了接班人卻以悲劇結尾

​只可惜,天下大勢,怎麼會讓蜀這一地抗衡天下呢,不管是身先死的孔明,還是胸懷大志的伯約,都改變不了統一的命運,但是雖然人不能抗天命,沒有一兵一卒的他還是利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把滅國的仇人自相殘殺,報了仇,只能說是雖有大志但是生不逢時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