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2次接见!这位上世纪的二级教授,临终时竟瘦到40多公斤!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有这样一位教授,他眉目清秀,常穿一袭长衫,圆框眼镜后流露着智慧的目光。当时校园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若没能听上他的课,实实在在算是一个遗憾。他,就是陈叔陶教授

毛主席2次接见!这位上世纪的二级教授,临终时竟瘦到40多公斤!

少年英才,治史有心

陈叔陶,1913年出生于浙江余姚的一个书香世家,1932年考取交通大学和杭州浙大,后入交通大学读书,入学不久患病休学,1934年以保留学籍资格入浙大土木系。在校期间,他对史学研究兴趣颇浓,展现出卓绝才华。经过慎重考证,他发现了新元史中23处错误,并用文言文写了一本《新元史本证》的专著。

我国二十四史中的元史由明宋濂编写,民国初年,学者柯绍忞又写了一本新元史。历史学界认为新元史写得比旧元史好。

陈叔陶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集刊》《出版周刊》等刊物上发表了《新元史本证》《甫明野史跋》等论文。据说,当陈叔陶发表这些论文后,著名史学家、五四运动主将之一傅斯年特意向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致信,询问该校是否有一位叫陈叔陶的“史学教授”,竺可桢遍寻教师名单,均无音信,

最后才发现这位“史学教授”竟是个工科学生!

毛主席2次接见!这位上世纪的二级教授,临终时竟瘦到40多公斤!

响应号召,奔赴西北

1939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陈叔陶毕业,前往昆明担任桥梁设计处工务员。1943年,陈叔陶将撰写的《空腹桁架分析》论文投向当时世界学术研究水平最高的英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不久即在英国《土木工程学报》发表,轰动一时。他原本体质较弱,在昆明工作期间又患上了严重的肺病,并切除了一片叶肺,受当时经济条件和医疗条件所限,健康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恢复。

1950年,为响应祖国“支援大西北”的号召,陈叔陶到西北工学院任教。同一时期,他的哥哥、著名的文史学家陈登原也受聘到西北大学任教,后来,兄弟二人同被评为二级教授,这在当时的西北高校中传为美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于1956年并校时,从四所母体院校调来近七百名教职工,其中国家二级教授有5人,陈叔陶便是其中之一。

毛主席2次接见!这位上世纪的二级教授,临终时竟瘦到40多公斤!

才华横溢,志在土木

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时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任教后不久,陈叔陶将“空腹桁架研究”推上了新的学术高度。1956年,陈叔陶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与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合作进行预应力钢结构的研究,陈叔陶担任课题组负责人。他从一个新角度——“利用屋面板的压力”提出预加压力钢结构的设计方案,

可节约1/2左右的钢材。同期,他在“空腹桁架的研究”基础上,又创造性地写出了《空腹拱的分析》一文。由此,陈叔陶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提出“空腹拱”概念的人。

毛主席2次接见!这位上世纪的二级教授,临终时竟瘦到40多公斤!

1960年,建筑工程部委托国内数十家单位进行“电视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项目,陈叔陶的研究成果成为2个最佳方案之一。

1962年至1966年,我国正处于核武器研发的关键时期,国防科委下达了地下防原子弹冲击波的国防建筑课题——“地下防原子工程结构的分析”,全国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均参与了课题研究,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陈叔陶代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时名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参加了该项研究。在他的领导下,项目组对厚板及厚壳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完成了6篇卓有建树的论文,受到国防科委的高度称赞,当时专家一致认为其研究成果已居于全国领先水平。1964年,陈叔陶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再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参加了“五一”观礼。

毛主席2次接见!这位上世纪的二级教授,临终时竟瘦到40多公斤!

教书育人,如沐春风

前文就曾提到,在当时的校园,若是没有听过陈叔陶的课,着实是一件憾事。但凡听过陈叔陶授课的学生都是赞不绝口,说他没有一点故作高深的学问家的样子,“三堂共坐,如沐春风”。他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个很复杂的受力构件或结构,能简化成一个简单又形象的受力简图,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

按规定,学生的作业应由助教批改,陈叔陶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总是亲自批改。他带学生实习,总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次在宝鸡工地,每天要上塬、下塬,但不论刮风下雨,他都与学生一起上厂房扎钢筋、下车间看图纸等,从未间断。

毛主席2次接见!这位上世纪的二级教授,临终时竟瘦到40多公斤!

陈叔陶教授手稿

潜心治学,始终如一

《结构力学》、《钢结构》两门课,新中国成立前一直用英文教材,50年代换用苏联教材,但没有中文版本。陈叔陶废寝忘食,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很快将这两本俄文教材译成中文,用于授课。

陈叔陶的身体条件一直不是很好,但他依旧数十年如一日地投身于科研、教学工作。他的女儿陈宜馥回忆:“每天晚上零点以前,父亲书房中的灯光从未熄灭过,由于废寝忘食地进行工作,书房里的一把椅子,竟被生生坐坏。”在他患病时,同事们为他的病情担忧,他却说:“假如我还能工作二十年,我一定不让它随便浪费过去,要做出更多的成绩。”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叔陶对教研室学术水平的提高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极为关心。在他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筛选资料,

编著了一百多万字的讲义和几十万字的《弹性力学》教材,利用节假日给全校中青年教师系统传授知识,从不计报酬,这一讲就是三年。1968年5月22日,陈叔陶终因积劳之疾,溘然长逝,临终时体重仅40多公斤。

毛主席2次接见!这位上世纪的二级教授,临终时竟瘦到40多公斤!

先生已逝,精神永在,风骨长存!

更多精彩资讯,敬请关注头条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自《漫游中国大学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