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兒時的情!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胡鑫/攝

離開家鄉屈指算來已有三十載有餘。很小的時候沒有電燈,夏日裡經常拉一張涼蓆一類的東西墊 在院子中間,與夥伴們或坐或躺在那裡,數著天上的星星,有一句沒一句的閒聊著 。旁邊的母親和阿姨們圍坐在小凳上,手巧的用竹籤給家人織件毛衣,手笨的就戴著頂針,拿著椎子費力地納著鞋底。她們也在細聲地敘述著家事或見聞,很多時候是各自講述著她們兒時的事,她們都是一群北方來的婦女,追隨著從軍南下的丈夫來到貴州,到了金沙這個在北方人眼中的南蠻之地。她們有的來自山東、山西,有的來自河南、河北,都操著一口地道的北方口音。那時自己年齡雖小,但在她們經常閒談的語言中也能感受到她們那濃得化不開,歲月衝不淡的思鄉之情,那濃濃的鄉情成了他們聚會永遠的話題。那時自己也就經常想,自己什麼時候長大呢,長大後也會像她們一樣思鄉麼。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陳科國/攝

我11歲那年回到了我母親日夜思念的故鄉小住一段。 在北方經常聽到一句嚇唬小孩的話“再不聽話,送你到雲南貴州嘎嘎縣去”。自己也就經常想這個雲南貴州嘎嘎縣是什麼粗野荒蠻之地,值得這些樸實的北方莊稼漢如此談虎色變呢。直到冬季來臨,北方的嚴寒使我們一家又準備象候鳥一樣南遷時,寨子裡一位飽學之士這才指點迷津,這個雲南貴州嘎嘎縣就是指現在的畢節地區。這一來養育了我,並在之度過童年的金沙也基本被划進了這荒蠻之地的範圍。果真如此嗎,初聽時心裡有那麼一絲絲的惆悵 ,繼而一種憤怒或說牴觸的情緒就從心底湧起。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金沙是一個美麗的小城,而且在那個年代還相對富裕。在我跟中比北方那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差不到那裡,她雖沒有大平原那麼沉堆和廣袤,但她有著江南水鄉的清柔與閒情,那大山深處生活的人們與北方漢子一樣純樸可愛。起伏的山巒裡藏綠著幽,夏日裡叮咚作響的山泉給人帶來甘美,冬日裡不時飄來的一片片薄等使這個小城越發的朦朧,有著那麼一點詩情畫意。如果將無際的北方大平原喻為大家圍秀,我想喻金沙小縣城為小家碧玉也一點不過。這個在大山折皺中極不起眼的的小城,給人的感覺就是那麼平平的,淡淡的,這種平淡有她的撲實,有著她的韻味,也有著她的精彩。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胡鑫/攝

兒時無時不盼望著快快長大,長大後又感歲月匆匆,飛逝的年輪就象駛上高速公路,一圈一圈地向前飛奔著。已知天命的我仍不時想著我兒時的家鄉,那家鄉的山,那家鄉的水,那兒時的情更是在日常的品味之中。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家鄉的山說來也平淡無奇,那時的金沙縣城就是一條主要街道,但分為三段,一-段叫羊叉街,一段叫騾馬街,中間的一段叫解放街,如今換了個名稱叫紫金街,其它兩段至今時否仍沿襲原來的名稱我還不清楚。這條街就象一張弓 ,緊緊地依偎著城邊那綿綿的大山,那綿綿的大山緊緊地護衛著這城。城邊那條河就是這張弓的弦,日夜無聲地流淌著。這城邊的山當時也沒多少樹,倒是山上星星點點地座落著幾戶人家,夏夜裡看見山上人家那星星般閃爍的燈一盞盞地熄掉時,就知時已不早,該收兵回屋。這城邊的山基本沒什麼險峻的岩石,也就談不上雄奇,它的成分主要是風化的岩石形成的砂狀物,我們稱之為油砂坡。在夏日鋪天的大雨酒落在這編綿的大山上,大山很快就用它那寬闊的身體接納它,消化它,再將它轉化成一股股山泉,在山腳淚泊地流消出來,供全城居民飲用。這山很奇其成份雖主要是砂狀的碎巖,但不論多大的暴雨,從未形成山洪暴發,泥石流一類的自然災害。那怕暴雨球慮地將城邊的小河覆成渾黃的油水,從那大山深處流出的仍是清澈見底,甘甜如飴的山泉,這山泉如大山的乳計年復一一年地哺育著金沙縣城的那一方生靈。 直到城市建設逐步擴大,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縣城用上了自來水,這一批山泉才淡出人們的視線, 退出歷史的舞臺。我曾在返鄉時尋找過這些泉井,但在一棟棟的樓房中 ,曲徑蜿轉,早沒了原來的路。城市的建設已經使它們蹤跡難覓,但那兒時泉水叮咚聲,仍尤如一首不絕於耳的歌,時常 在我心中唱響著。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談到家鄉的水,就不能不首推城邊的那條河,泉水直接與山連著,是大山吐出的甘露。這河蜿蜒數十公里,它從何而來,又歸於何方,我從未考證過它的源頭,更沒關心它流向何方。但我相信,正本清源它最終還是山的女兒,只是它離開了山就一往無前地流淌著 ,它把大山中吐出的甘露不斷地納於自己的懷抱,共同地向前奔流,一直流到了 金沙這個小城邊上。那時的河比現在的寬,水量也比現在的多,水的質量那更是有著天壤之別。那時的河水清悠悠地,河邊隨時都有垂釣的人手把魚杆,眼盯著那波紋粼粼的河面上,河面上那露出一小截的浮漂在河風的撫摸下輕輕地晃動著,若見這才露尖尖角的浮飄猛往下一沉,那肯定是有魚上鉤。上鉤的魚被拉出水面,掙扎著將身體緊緊地弓成一-輪彎月,其曲線美極了。在河邊釣魚的高手每天釣上數十條,幾斤重的魚簡直是家常便飯,而且從未聽過有喂窩子之說。我也有過在河邊垂釣的經歷,但遺憾的很,因技術太差,又耐不住寂寞,喜歡打一~搶換一個地方,故每每鎩羽而歸,偶有戰果也只能以個數計。每當夏日來臨,那一河清波就成了全城人民天然的大游泳池。每到傍晚,只見滿河人頭攢動,膽大的小男孩們,一個個爬上沙塘橋的橋墩上,更膽大的爬到橋欄上,排成隊一個個前赴後繼地直著身子往水中跳,並美其名日“冰棍式”,偶爾也有極個別藝高膽大的,從橋面上來一個飛燕式。那時的河岸上肯定是一片歡呼 和鼓勵之聲。那飛濺的水花一 朵接著朵,構成了一種和諧,一種歡樂,一 幅活脫脫的水中歡樂園。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 ◆ ◆ ◆ ◆

每當冬日來臨這一-河清波又成了全城百姓的飲用水源,每天清展,在淡淡的薄霧脫罩著的田野上,總有著許多老人、成人和小孩挑著或拾著水桶一隊隊往河邊疾走,一隊隊又從河邊回來。那被水桶壓彎的扁擔,隨人們的腳步閃悠悠地上下跳動著,清清的河水,滋潤著這片土地,滋潤著一城百姓。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胡鑫/攝

憶著家鄉的山,憶著家鄉的水,最憶的還是兒時的情,那時沒有現在早已普及的電器娛樂設備,有一臺收音機已經是天大的奢侈,更沒有現在歌舞昇平的各種娛樂場所,所擁有的和最豐富的也是當今社會最缺的一人們感情的交流。 在夏日的傍晚,你會看見滿街都是流動的人,人們這時紛紛走出家門。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年長的到河邊,沿著那河邊的小路,伴著依依的垂柳,在微微的河風吹拂下慢步,盡情地享受著自然帶來的愜意,品味著人生的苦樂。年輕的就湧到縣城唯一的活動中心一 體育場。這個體育場也很簡單,僅兩個籃球場而已。在那裡人們不論是否相識相知,都可以自由地組合成三人一組,進行籃球對抗,球技差的也就坐在看臺上,津津有味地飽著眼福。當夜幕降臨,這些兒時的夥伴又會紮成一堆,聽著年紀稍長,頗有一些閱歷的人講“三國”、“水滸”,最精彩的當數一位名叫李前鑫的同學 ,每天來一段“ 封神演義”。那時因文化生活匱乏,那有如今易中天的“品三國”,于丹“談論語’那麼分析深刻,旁徵博引的講述。如有人能將這些古書的故事完整地講上幾個,在我們眼中也就是博學之士,佩服得五體投地。那時金沙的縣城不大,人口也少,只要是在縣城生長的同齡人基本都認識。以至到了今天,我回到故鄉時,在路上遇見匆匆而過的同齡夥伴,雖因歲月的磨蝕已形同路人,但心裡也明白,這人姓氏居住何方。正是由於生活的簡單,人口也不多,沒有其它消遣方式,人們之間的交流也就成了生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才形成了這個濃濃的同學情、夥伴情,這種情伴我直到今天。在今天,每當我回到故鄉,還深切地感受到這情仍在,意猶濃,只是有了許多現代生活的元素和色彩。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陳科國/攝

那時的生產力水平低,生活水平低,抵禦各種災害和意外事件的能力也低,這在客觀上造就了一種必須相互幫助克服困難的需要,這種相互的幫助又使互相的感情得到提升和加強。我經歷過一次變故,這次變故可說促成了我人生的轉變,影響了我的一生。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陳科國/攝

年幼時,我曾經十分淘氣,上樹捉鳥,下河抓魚,打架鬥毆,一切都本著重在參與的精神毫不吝嗇地貢獻著自己的體力和精力,這使我父母傷透了神。我十三歲那年夏天的一個傍晚, 與往常一樣,我簡單地與家人打個招呼就走出了門,與一堆夥伴們扎堆神侃,侃到夜深意猶未盡,又移師一位同學家中繼續,最後乾脆與那位同學抵足而眠。全未想到家中得到的信息是我下河游泳去了,至深夜不歸,全家都慌了神。這時,武裝部大院的叔叔阿姨們在這危難之際,按照目前較為流行的說法,叫啟動應急機制,全體動員,大隊人馬先是沿河尋找不見蹤跡,又在縣城拉開大網,直至天邊發白才把我從睡夢中“緝拿歸案”。當我回到武裝部大院裡,在初露的晨曦中,我看見一院子焦慮不安的人就這麼渡過了一個不眠之夜,這對我內心的震撼與感動用文字是無力表述的。從那以後我知道了學習,知道了關愛,知道了遇事三思而後.....那次記憶深刻的經歷,使我從此清醒地認識到互助與冷漠,努力與消沉,發奮與頹廢往往是一一步之隔,關鍵時拉一拉,幫一幫,一個人可能就會走上一條嶄新的路,反之推一推,踩一踩可能就是一條萬劫不復之道,這裡親情和關愛有著相當的份量。

走遍金沙|那山那水那儿时的情!

離開家鄉三十餘載,如今的金沙已今非昔比,城區比離家時的縣城擴大兩倍有餘,財政收人的倍數必須用兩位數表達,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以往根本無法想象的。這些都昭示著金沙歷屆黨委和政府的不懈努力與奮鬥,這些成功無一不凝聚著他們的血與汗,苦與樂,艱辛與磨砥。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也是金沙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鍥而不捨長期艱苦創業所取得。當然金沙縣目前仍有許多問題和困難,但我認為,這只是發展中帶來和出現的問題和困難,我完全有理由相信金沙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上下一心,一往無前,將金沙的明天建設得更加靚麗美好。

天不老,情不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作者:秦國新,系貴州省消防總隊副總隊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