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比「糙」好,「娘」的人懂規矩、講道理,你同意嗎?

閆肖鋒

有人甚至認為,“娘”比“糙”好,“娘”的人懂規矩、講道理,總比喊打打殺殺的好。

“娘”比“糙”好,“娘”的人懂規矩、講道理,你同意嗎?

《開學第一課》請了幾個“小鮮肉”當孩子們的榜樣,引發一片批“娘炮”的聲音。

其實“小鮮肉”也好,“娘炮”也罷,都是歧視性說法,就好比班上給柔弱的同學起外號。所以,還是以陰性化來說明這一潮流比較妥當。

對這一潮流,一些人或歧視或狠批,憂國憂民者還感嘆“國將不國”;另一些人則不以為然,現在從幼兒園開始、從家庭到校園都在“打造”的男孩女性化,陰性化已成為新的審美標準,加之商品經濟要求生活精緻化,陰性化就成了必然產物。有人甚至認為,“娘”比“糙”好,“娘”的人懂規矩、講道理,總比喊打打殺殺的好。

陰性化當然是消費主義的產物,也是順從權力的產物,因為聽話,不反叛。當然,“娘”經濟是資本選秀推動的產物,對未來一代人,的的確確這是一個巨大的“娘”的市場。

“娘”比“糙”好,“娘”的人懂規矩、講道理,你同意嗎?

社會學上,陰性化是媽媽和奶奶爺爺帶大的必然結果。男人不帶娃,就不要說三道四了。

因為孩子“娘”都是由娘或者是奶奶帶大的。父母說別喂,老人說少吃一口不行。男孩要是犯個錯,爺爺奶奶百般呵護“幼小心靈”。很多男孩到成年也“硬”不起來。有批評者說這是“喪偶式育兒”,父親在孩子教育中的缺位,導致陽剛之氣欠缺。

再看學校教育,幼兒園到小學,女教師遠多於男教師,這就容易導致男孩女性化傾向。在許多老師看來,安靜乖巧加成績好,就是好學生的標準。那些喜歡追逐打鬧,經常犯刺兒的男生,簡直就是惹禍精。所以現在小學通常是女班長居多。

陰性化也同樣是追求死記硬背的教育模式的結果,這導致現在女大學生數量超過了男大學生數量。

“小學女老師太多,易教出偽娘、女漢子”,去年南京政協委員曾集體遞交提案,呼籲重視男老師的缺乏,稱被女老師環繞的青少年將會出現“偽娘”“女漢子”這樣的性格錯位。

當然,也有人認為陰柔教育帶來男孩危機是個偽問題。對陰性化教育口誅筆伐甚至喊打喊殺,當然沒必要,這總比粗鄙的假陽剛要好。

陰性化或中性化當道,資本顯然看到了這一點,看到了粉絲群體蘊含的巨大經濟潛力。他們所做的,就是推高這種喜好,捧出一群過分陰柔的男星,在影視劇、舞臺上盡情展現男性女性式的美。

於是新生代審美進入陰柔時代。偶像練習生、寒流綜藝

就是代表。各種男團女團,都是一片陰柔之美。倒是出現一個王菊這樣“女漢子”形象,讓人“驚豔”一回。

陰性化會讓人變乖聽話,不會叛逆,也不會有暴力傾向。於是資本和製作方就順應這個格局,這也是為了安全起見。所以一邊批“小鮮肉”片酬太高,一邊又要聽話不叛逆,這其實是自相矛盾。

娛樂經濟打造大眾“安撫奶嘴”,推高“小鮮肉”出場價,順便催生娘娘腔文化。其套路是:資本搭臺,明星唱戲,粉絲埋單。可以說,偶像們踩過的每一級臺階,都是粉絲用錢堆出來的。在權力意志、資本意志下,明星不過是流水線上的快消品。

“奶頭樂”理論認為,意圖用發洩性、滿足性娛樂塞滿社會,讓人們逐漸喪失思考的能力。而我們唯一能做的是保持清醒和不斷思考的能力。

幾年前,我在微博上探討,如今孩子們越來越缺乏男子氣,我以為,現在豈止是沒有男孩,連青春期也沒有了,沒有了壓抑、反思、挫折、吃苦頭,也就沒有了反叛,一切隨手可得了嘛,包括性。沒有青春期的社會是不會勃起的……郭敬明比韓寒更代表未來,至少現在看如此 。

現在看陰性化傾向更加劇了。我曾鼓勵粉絲說,鹿晗太“娘”了,你比他強很多。無需用偶像來給你勵志,他也是凡人。這位小粉絲反駁說,“誰說鹿晗‘娘’啦,人家手破了還接著演,多拼!”

去年年底,王俊凱獲中國新聞週刊年度影響力人物榜的年度藝人。小夥子說話一點兒都不張揚,非常拘謹聽話。我想,這就是我們想要的理想青年吧。

娛樂經濟消磨天下英雄氣。一代國民心態與國家性格已經形成。從1997年的《中國可以說不》,到男團當道,國家性格如何應對險惡多變的國際格局?當然是需要一個強人了。

“娘”比“糙”好,“娘”的人懂規矩、講道理,你同意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