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暑期書荒?不怕,阿研接著為你安利好書!這次為大家推薦的是《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

(The 10 Best Books of the Year - The New York Times)上的文學作品。

《紐約時報》每週都會評論一些最近新出版的圖書。每年十月,《紐約時報》的書評編輯們會從這一年該報評論過的書籍中選出100本“年度知名圖書”(100 Notable Books of the Year),小說類和非小說類各50本,然後再從這100本書集中選出“年度十佳圖書”(The 10 Best Books of the Year),並於十一月底公佈。

這10本書涵蓋歷史、文化、傳記、政治等領域,題材各異,代表了美國社會的閱讀潮流,其中包含著豐富的知識和人文關懷,值得被全世界分享。阿研在這幾年已經翻譯出中文版的十佳圖書中精選了10本,帶你探索一個個神秘而新奇的世界。

01

戰爭與靜畫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作 者:[比利時]史蒂芬·赫特曼斯

原作名:War and Turpentine

譯 者:金莉

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2018-4-1

這是一本有關回憶、藝術、愛以及戰爭的大師之作。

一位出生於1891年、去世於1981年的老人,見證了兩次世界大戰、災難性的種族滅絕、現代藝術的誕生與衰落、意識形態的此起彼落……他的手稿,將會容納一些怎樣的情感、境遇與回憶?

史蒂芬·赫特曼斯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力的荷蘭語作家之一。2016年,這本根據他外公手稿撰寫的家族回憶錄被翻譯成英文後,引起了批評界的關注和讀者的熱議,被評為《紐約時報》年度十佳圖書。2017年,這部作品又獲得了布克國際獎

評委的青睞。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史蒂芬的外公是工人,也是業餘的畫家,同時還是一位經歷了一戰並且立下卓越功勳的比利時軍官。在他記錄了一生心路與經歷的兩本厚厚的筆記和一生創作的600多幅古典畫作之中,埋藏著令人唏噓又驚歎的戰場往事與家族秘辛。

作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理解外公的筆記,試圖再現外公當年的記憶。他根據外公的記述,實地拜訪了許多手稿中提到的真實地點,訪問那些極少數的倖存者。

這段被整理後的真實回憶,清晰而生動,帶我們回到那個質樸的舊時代,見證一個普通人,如何通過繪畫和文字兩種不盡相同卻彼此相通的藝術形式,記錄、思考、釋放著自己的一切。

譯者巧妙地將原文中的Turpentine(松節油)翻譯為“靜畫”,因為作者的外公通常親自調製顏料,畫畫的時候需要用到赭土、烏賊墨和赭石等顏料,和提煉好的亞麻籽油、松節油。於是,在走進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的生命故事的時候,你也許會在字裡行間嗅到陣陣松節油的清香。

02

存在主義咖啡館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作 者:[英] 莎拉·貝克韋爾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原作名: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譯 者:沈敏一

出版年:2017-12-1

這是一本結合了歷史、傳記哲學的書籍。

存在主義,一個看似艱深的學術詞彙,但其實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存在主義強調人類的情感與體驗,認為人的存在意義無法經由實證而得到答案,因而重視個人的獨立自主和主觀經驗。於是,人是自由的,人在自由選擇中為自己負責,在選擇中塑造自身。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莎拉·貝克韋爾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英文版封面

整部書像是一個繁複浩大的人物傳記大集合,在人物的記述中將歷史、傳記與哲學結合在一起,以史詩般恢弘的視角,激情地講述了一個充滿了鬥爭、愛情、反抗與背叛的存在主義故事。

也許你不瞭解存在主義,這本書能夠通過生活化的學者故事帶你感受存在主義的魅力,感受一個時代的風貌;也許你熟知那些哲學詞彙的含義,這本書則會帶你走進那些學術大家的生活,領略那一個個熠熠生輝的名字背後的真實故事:薩特、波伏娃、海德格爾、胡塞爾、克爾凱郭爾……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存在主義者群像

03

素食主義者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作 者:[韓] 韓江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原作名:채식주의자

譯 者:千日

出版年:2013-7-1

這是一部簡潔、精緻又令人心慌意亂的小說。

《素食主義者》以韓語出版後,在2010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後又被譯為中文和英文,並於2016年獲得布克國際文學獎。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電影海報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英文版封面

小說共三章:“素食主義者”、“胎斑”和“樹火”,分別從女主人公英慧的丈夫、姐夫和姐姐的視角,通過“飲食的變化”展現人“精神的變化”,講述了男權背景下的悲慘女性

從小受父親苛責打罵的英慧,是個平凡的女子:不高不矮的個頭、不長不短的頭髮、相貌平平、著裝一般。在丈夫眼中,英慧的職責只是料理家務、伺候丈夫。

漸漸的,英慧的夢中充滿了殺戮和鮮血。一系列的噩夢,讓原本就對生活毫無熱情的英慧拒絕食肉,面對一桌的素菜,丈夫憤怒地大吼責罵,“那你也要連累我嗎?!”而父母則強迫英慧吃肉、打她、逼她自殺。

在精神病院裡,英慧渴望變成一棵樹,使靈魂有一個根。她長久地倒立,試圖鑽進大地;她絕食,認為活著只需要陽光。

小說的結尾:有一隻禿鷲模樣的黑鳥,正展翅衝向天空的烏雲處。也許,那就是英慧最終的歸宿吧。

深受儒教倫理影響的韓國,曾是亞洲最嚴格的父權制國家。時至今日,相夫教子、恪守規矩仍是韓國女性的身份標籤。韓江這位女作家,通過這本薄薄的小說告訴世人,在女性自主獨立的道路上,我們還要走很久

04

地下鐵道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作 者:[美] 科爾森·懷特黑德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譯 者:康慨

出版年:2017-3

這是一個關於逃亡、奉獻拯救的故事。

女奴科拉,從出生地佐治亞莊園出逃,奔赴北方,冒著生命危險,追求自由。她所做的一切,像極了母親梅布爾當年的所作所為,但卻與外祖母阿賈裡截然相反。

2017年4月,科爾森·懷特黑德,這位畢業於哈佛的美國黑人作家,憑藉《地下鐵道》成為二十一世紀唯一一位以同一本書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普利策獎的作家。

地下鐵道”原本並不存在,這個大約出現於1839年的詞彙只是一種隱喻,指在南北戰爭前,幫助黑奴從南部的蓄奴州逃往北方的自由州或是加拿大的社會網絡。沒有火車,沒有鐵道,只有“鐵道員”——那些廢奴支持者,或是甘願冒著風險窩藏逃亡黑奴的人。

懷特黑德用文字寫出了一條貨真價實的鐵路,從這個州到那個州,每一州都象徵著不同的生機或危機。“人生而平等”,那些奴隸尋求自由的故事,混雜著悲傷與昂揚,時時體現著人性的堅忍與頑強。

主人公Cora的名字,源於珀耳塞福涅。她是宙斯和農業女神德墨忒爾的女兒,因被冥王哈德斯綁架,成為了地下界的王后。珀耳塞福涅被希臘人成為科瑞(Kore),意為“少女”,拉丁化後成為了科拉(Cora)。

所以,女奴科拉,就是地下世界的王后!

如果英文夠好,不妨去看原著,感受懷特黑德質樸冷靜的筆法下,悲慘而冷酷的現實。

05

掃地出門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作 者:[美] 馬修·德斯蒙德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原作名:Evicted

譯 者:胡訢諄 / 鄭煥升

出版年:2018-7

這是一組令人心碎絕望的故事。

房子,一個橫亙在國人心中的永恆話題,在美國,同樣是個問題。

美國密爾沃基市最貧困的社區,8個為生存苦苦掙扎的家庭。養育兩個兒子的單身母親Arleen,毒癮纏身的善良護士Scott,沒有腿的男孩Lamar,因貧困而不得不去搶劫的Vanetta……他們將幾乎所有的收入都花在房租上,卻時時面臨無家可歸的絕境。

“家”不僅僅是一套房子,更是家庭穩定的根基,象徵著安全與溫暖。住房,本應是基本的人權。有了穩定的住所,才能有穩定的生活,否則,教育、成長、健康、工作、希望和夢想,都無從談起。

普林斯頓社會學系的教授(哈佛大學前任教授)、麥克阿瑟“天才獎”獲得者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對無房主義並不認同。在他看來,居無定所的不安心理和持續飆升的房租會使社會底層家庭深陷貧困的漩渦。

馬修以多年田野調查和大量的數據為基礎,巧妙地運用文學技巧,借用小說的筆法,交錯穿插地記述紛繁的人物故事,使讀者被人物的命運深深吸引。在與底層租客共同生活的1年零7個月裡,他目睹了貧窮與絕望,和猶如暗夜中微弱螢火般的奮鬥和希望。

這本記錄美國城市貧民的紀實文學,被評為2016年紐約時報十佳文學、美國2017年普利策獎最佳非虛構圖書,還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故事雖然發生在美國,但是也許身在一線城市租房的你,也會莫名地有些感同身受。看書的時候,你是觀者,但其實也身在其中。

06

金錢暗流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作 者:[美] 簡•邁耶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原作名:Dark Money

譯 者:黎愛

出版年:2018-4

有錢了不起嗎?

是的——金錢,可以操控美國的政治。

科赫兄弟(查爾斯·科赫和大衛·科赫,David and Charles Koch),石油起家、富可敵國,福布斯榜單前十。其名下的科氏工業集團,是世界最大的非上市公司,和美國第二大私人企業。

學術機構、智庫,媒體,慈善,遊說、選舉,以科赫兄弟為首的富豪集團網絡,調動一切力量,影響美國的政治,制定利於自己錢袋的決策。歷時數十年的佈局,深謀遠慮、環環相扣、成效顯著。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觸手龐大的科赫章魚網絡,幾乎將美國各重要機構收入囊中(圖片來自全球化國際論壇(IFG)網站)

政治思維成為了一種可生產的商品,佔領美國政治只需要三個步驟:投資給學術機構,使他們的思想成為“原料”;投資智庫,他們會將原料加工為可市場化的政策;投資給民間組織,他們會給政府施壓,從而加速政策的實施。最終,大學校園、講壇、學術和文學雜誌、媒體集團、法院以及政府盟友,無一不在科氏的影響範圍內。

2016年的美國大選,特朗普的勝利違逆了幾乎所有專家和民調的預測。儘管特朗普謾罵斥責那些斥巨資購買選票贏得支持的行為,號稱與那些地位牢固、腐敗墮落的政治精英對立,但在勝選慶祝的派對上,特朗普卻對有錢階層的代表十分熟悉,比如大衛·科赫。

作者簡·邁耶

(Jane Mayer)進行了數百次的專訪,整理了海量的公共記錄、私人文件和法院審理卷宗,參考了無數記者的獨立報道,勇敢地對抗科氏集團的誣陷與恐嚇。從2016年美國大選與特朗普的勝利出發,勾勒出新美國寡頭政治背後的隱秘人物的生動畫像,一針見血地揭露出那些被小心翼翼掩蓋起來的真相。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簡·邁耶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英文版封面

07

在世界與我之間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作 者:[美] 塔那西斯·科茨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原作名:Between the World and Me

譯 者:於霄

出版年:2017-5

三封家書,拳拳深情,在世界與我之間,道盡父子情,讀懂美國夢。

作者塔那西斯·科茨,是美國當代著名的作家、記者,2015年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2016年入選《時代週刊》“全球最具影響力100人”。2015年出版的《在世界與我之間》,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美國有色人種促進會形象獎,併入圍普利策獎、全美書評家協會獎終選名單。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塔那西斯·科茨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英文版封面

作為一位成功的父親,在外人看來,他可以給兒子良好的教育和豐富的人脈。然而科茨本人卻對兒子的前途態度悲觀,因為——他們是黑人。

這三封家書中梳理了少數族裔在美國走過的艱難歷程,教導兒子如何在這個美麗而殘酷的世界,做一個審慎而清醒的公民。

關於美國夢,關於種族主義,關於希望和夢想,還有抗爭與堅持。

08

創造自然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作 者:[德] 安德烈婭·武爾夫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The Invention of Nature

譯 者:邊和

出版年:2017-10

一個人,用盡一生的心智與激情,丈量世界,定義自然。

這是一本關於亞歷山大·馮·洪堡(德國科學家,近代地理學的主要創建人)的傳記,也是一次對自然與科學的探索發現之旅,不僅講述了洪堡的生平和成就,更細數了他對同代和後世的影響。玻利瓦爾、達爾文、梭羅、海克爾,眾星接連登場。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1814年的洪堡自畫像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英文版封面

作者安德烈婭·武爾夫(Andrea Wulf)是著名的通俗科學史作家,曾三次當選羅伯特·史密斯傑斐遜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也是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等不少知名學會的會員,其作品常常出現在《紐約時報》的暢銷榜單。

這本關於洪堡的傳記榮登2015年《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的好書榜單,並獲得了2016年英國皇家學會科普書大獎

翻開這本書,穿越迷人的歷史,踏上植物學探索與科學發現的壯闊之旅,感受作者凝練老道的語言間散發出的理智光芒。

09

海倫的蒼鷹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作 者:[英]海倫•麥克唐納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原作名:H Is for Hawk

譯 者:劉健

出版年:2017-7-1

悲傷的時候,馴養一隻鷹。

這是一部帶著翅膀的悲傷回憶錄,自然寫作的經典筆觸。

作者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目前是劍橋大學歷史哲學系的研究學者,年幼時曾立志成為一名訓鷹人。2007年,父親的驟然離世,使她陷入深深的悲痛之中。海倫最終通過訓鷹化解悲傷,並用細膩生動的文字,講述這段傳奇的故事。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海倫·麥克唐納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英文版封面

這本書自2015年問世以來,被列入至少25種最佳圖書目錄,包括《紐約時報》十佳榜單、《時代雜誌》、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等。

訓鷹,是人性與野性較量的過程,也是作者咀嚼父親離世後的悲痛的歷程。海倫與蒼鷹,一起“探索活著的痛苦與美”。走進這個關於一個女人訓練一隻蒼鷹的故事,跟隨作者對靈魂旅行的記錄,嘗試讓死亡與生命、愛情相互和解。

10

我們能談點開心的事嗎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作 者:[美] 羅茲·查斯特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原作名:Can't We Talk about Something More Pleasant?

譯 者:康華

一本令人笑中帶淚的漫畫,關於親情溫暖,關於人生困境

作者查斯特是一名插畫師,至今已為《紐約客》繪製了一千多幅插畫。她用極具生活感的漫畫,和幽默風趣的文字,記錄了父母人生最後一段時光的點滴往事。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羅茲·查斯特

暑期書荒?來看看《紐約時報》年度十佳榜單吧

英文版封面

書籍一經出版便引發關注,連續52周佔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列入2014年度《紐約時報》十佳圖書榜單,榮獲2014年度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2015年度美國漫畫家協會“魯本獎”等多項大獎。

這本書講述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歷的情親窘境,預演我們終將面臨的晚年光景,輕鬆細膩的筆調直擊內心深處的傷感。

每當查斯特試圖和父母談論“臨終計劃”時,他們總是不耐煩地回應:我們能談點開心的事嗎?

然而,父母終將老去,身為獨生子女,應當如何面對父母的晚年?這本圖像小說,讓你在歡笑中陷入沉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