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假期,誠意推薦這本定價32元的小書

書名叫做《叔本華美學隨筆》。

叔本華是德國的哲學家,他的很多觀點都讓人驚歎,比如對人生的理解是:

人是靠慾望驅使而行動。

得到與慾望之間的差距產生痛苦,於是人會努力奮鬥。當完成一件事後,之前的慾望得到滿足,收穫短暫的快樂。成功也同時讓慾望膨脹,渴望收穫更多,內心開始焦躁不安。所以繼續奔跑,慾望繼續膨脹。

滿足總是短暫,痛苦則是永恆。

這一定程度上回答了當下我們產生焦慮的原因:得不到的在騷動。

畢竟,人生的所有不如意,都是現在與期望之間的差距。而期望,永遠都不可能得到滿足。

這是人的本性。

不過,這本書討論的內容比較剋制,主要圍繞著閱讀、思考、寫作和審美展開。

其中,第一章《論思考》我看了三遍,收穫很大,分享如下:

1.為什麼聽過很多道理,卻仍然活不好這一生?

說白了,這就是思想家和書呆子的區別。

書呆子看了很多內容,背了很多理論,但沒有與自己的生活相結合,最終淺嘗輒止,信息成了過眼雲煙。

就如同我們看到一個觀點:早起寫晨間日記能幫助自己成長。於是下定決心第二天 6 點起床,結果決心被懶惰打敗,最終半途而廢。

但如果多想一下:寫晨間日記的目的在於做好總結與規劃,而不在於一定要早起。那便可以與自己的生物鐘適配,在睡前完成相應的工作,這樣堅持的概率會更大一些。

再進一步:如果自己不是那種毅力特別強的人,是不是可以就先只做總結,規劃則先暫停——如此,堅持的可能性又增加幾分。

所以,只有通過思考,「他的觀點」才能變成「我的可操作路徑」。

2.為什麼別人的路上各種風景,而我的路上只剩戈壁?

對很多人來說,即使知道了思考,也無濟於事。其中最大的原因在於:缺乏思考的維度。

比如,有的人看到一則地鐵廣告,就會想:它的設計有什麼亮點?如果可以的話,該如何運用到自己的 PPT 排版上?

又比如,有的人去聽一場演講,會去思考:他為什麼講得好?哪些語句可以借鑑,用在自己的工作彙報上?

而自己看了廣告,聽了演講,卻想不出什麼可延伸的內容。

原因在於:我們的思考活動必須由我們對思考對象的興趣所激發和維持。

再通俗一點:我們只會思考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內容。

就比如做互聯網運營的人,肯定會去關注別家做的廣告和活動,因為他可以去模仿和借鑑,對業績產生貢獻。

那麼,為了讓自己的思考更多元化,我們需要讓自己的工作生活多點場景。

比如大學生參加社團活動,例如辯論社,自然會更加關注語言的邏輯,對文字的敏感度增加。

又比如職場人多走出去做社交,自然會開始關注人的性格,同時對不同行業的新聞進行涉獵。

所以,要讓路上有風景,必須讓自己的生活多點場景。

3.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深思熟慮,而我就千篇一律?

所有的深都是從淺開始。

用書中的話來說就是:思考的任務必須定額分開,幾次完成。

舉個自己的例子:這篇文章的寫作其實花費了三天。

三天時間,並不是總在考慮行文,而是先有了框架和核心觀點,然後做日常的工作。

工作中途,會突然產生一系列相關但零碎的想法,加入文章素材。

如此累積,逐漸有了足夠的論據,論證的過程便更為充分。

人總是想要一蹴而就,但思考這件事卻要求循序漸進。它背後的支撐,包括交流,包括經歷,也包括靈感。

交流來自他人,經歷來自自己,靈感來自交織的碰撞——這三者本質上都是用時間來換取大腦的空間。

所以,思考的重要路徑是:先給出選題,然後逐漸破局。

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所謂覆盤,所謂成長的秘訣,不外乎上面三個道理的延伸:

1.基於自己的生活場景,去與外界的人事物互動,繼而形成經歷。

2.經歷再與自己的習慣、個性和場景融合,形成獨特的處事方式。

3.這個過程不斷循環,最終沉澱為簡單的幾句話,或為準則,或為觀點,它們的共同名字叫做「經驗」。

假期三天,不妨買來一看:《叔本華美學隨筆》(上海人民出版社),定價 32 元。

以上。

好夢。

三天假期,诚意推荐这本定价32元的小书
三天假期,诚意推荐这本定价32元的小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