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条鲫鱼上清华”背后的秘密

告诉你“一条鲫鱼上清华”背后的秘密

01

这两天,朋友圈被“一条鲫鱼上清华”的文章刷屏了。

文章中说,有50名高中生因为成功解剖鲫鱼,拿到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保送资格。

这让很多菜市场大叔表示不服。其实若论杀鱼,别说大叔大妈了,就算当年那位10岁的“杀鱼弟”水平也不低。如果鱼杀得好就能上清华,他现在应该清华博士都毕业了,也不至于多年后还在菜场杀鱼,因为一点琐事就喝了农药,差点出事。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其实,那些学生参加的是第27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获得前50名的学生可以入选国家集训队,并获得保送北大清华的资格。

在竞赛中,有一个动物学实验环节,要求现场解剖一条鲫鱼,取出鲫鱼特定部位的骨骼。

有竞赛带队老师直言,“解剖鲫鱼所占实验部分分值最多只有十分之一。”

这和靠一条鲫鱼上清华,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笔者看了一下50人的入围名单,发现儿子的母校就有两位同学。

对于其他学校的奥赛生我不太了解,但对儿子毕业的那所高中,笔者还是略知一二。

所以,不妨在此介绍一下奥赛的孩子们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才能够实现“一条鲫鱼上清华”的理想。

02

在那所全国闻名的学校里,都是从各地录取来的尖子生,这一点不用说了。

在这个基础上,学校还要专门成立奥赛班,有重点地进行训练。

高一入学三个月后,学校要进行一次分班。

此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是否报奥赛班、报哪一科。

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学校会组织一次选拔考试,老师根据考试成绩和前三个月的文化课成绩,确定奥赛班的人选。

由于只有一小部分学生不愿意学奥赛,所以奥赛班实际上汇集了学校成绩最好的大部分学生。

想想从全省的优秀学生里再选出的“种子”选手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吧,他们就算不学奥赛,本身也都是考清华北大的主力军。

03

分班之后,奥赛班要专门开设奥赛课程。

因为时间有限,他们不得不暂时放弃一部分高考科目的学习。从整体的课程安排到教学进度,都和普通班会有差异。

奥赛课程的内容很多人都知道,有很大一部分是大学的专业课。

所以,学校不但有专门的奥赛教练,还要经常请大学的老师过来讲课,假期还要安排奥赛生到外地参加相关培训。

当然,这其中很多项目都要自己掏钱。

学校最聪明的学生,再经受最严格培训的结果,是奥赛生在本学科文化课上的成绩可以秒杀所有同学,也完全可以秒杀老师。

比如一些数学奥赛生在参加数学考试的时候,都是次次满分,在考场上觉得无聊,有时会把每道题用不同方法计算两遍。

04

当然,奥赛生的目标不是和普通班学生炫耀,而是为了参加比赛,取得好的名次。

在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之后,就进入了竞赛时间。

先是报名参加省里的比赛,如果只获得了省二等奖,那么基本上算是奥赛班白上了。虽然省二等奖也符合一些学校的自主招生条件,但对于大多数野心勃勃非清北不上的奥赛生来讲,那些学校根本看不上眼。

获得省一等奖的同学,一般具备参加排名靠前名校的自主招生的资格,如果表现好,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降分录取。

最幸运的是能够代表省里参加全国比赛的同学,如果成绩好进入国家集训队,比如这次的生物前50名,可以被清华北大直接录取,没有进入国家集训队的学生,也大多可以获得降分,多的甚至可以降60分甚至直接降到一本线。

这其实已经和直接保送无异了。

学校每年考上清北的一两百名学生当中,得到自主招生降分的奥赛生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裸分考上的只是少数。

奥赛过后,获得保送资格和降到一本线的学生,基本上就可以不怎么学习了,其他奥赛生要开始学习冲刺,补上以前欠下的课。

不得不佩服这些学生,他们此时的分数涨得非常快,最后的高考成绩一般都非常好,他们和那些没有参加奥赛班的学霸们共同争夺剩下的清北名额。

05

可以看出,学生参加奥赛真的和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一样,要经过长时间艰苦的训练,然后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才行。

说解剖一条鲫鱼就被清华录取,就好比说许海峰开了一枪就获得奥运会冠军,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那样荒唐。

奥赛生上清华,那是用天资、勤奋和金钱堆出来的,根本不是解剖一条鲫鱼那么简单。

就像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说的那样,机器坏了,专家用粉笔在机器上画个圈让工人修,要价10000美元。画那个圈其实只值1美元,但知道在什么地方画却值9999美元。

奥赛生解剖鲫鱼,只是专家画的那个圈,如何争取站到解剖鲫鱼的比赛场上,才是问题的关键。

真想考清华,还得先好好学习,否则,就算承包个池塘养鱼天天练解剖,也不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