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旧时代的最后日子

2018年的信托业,好不热闹。

曾经的两大支柱——房地产、政信,因为受到宏观环境约束,各自走上了不同的路。跑马圈地的利器通道业务,还在坚挺。

旧时代的玩法走不通,新时代的钟声已然敲响。

信托旧时代的最后日子

通道回光返照

虽然大家都知道强监管年开启,但信托规模有增无减。

截至2017年,信托业总规模达到26.2万亿元。规模高不稀奇,难得的是增速摆脱了2015年以来的低迷,再度创下新高。

里面的门道,就是贡献了半壁江山的通道业务。

2016年,监管层出台文件,规定承接银行资金的通道业务仅限信托。如此一来,此前风生水起的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万能神器”一夜失去通道合法性。银行资金涌向信托,抬高了信托费率,也壮大了行业的再度爆发。

然而,游走在合规边缘的通道业务,本身就存在极大问题。

以前银行的考核指标虽有规定,但过剩的信贷资产通常走信托实现表外释放。不过,今年以来监管层强调银行降杠杆,多米诺骨牌势必推倒信托的通道业务急剧萎缩。

一个明显的信号,行业老大中信信托放话今年公司通道业务“只减不增”。

房地产信托分化

与通道业务类似,业内普遍不看好的房地产信托,近期规模不断上涨。大有重回昔日荣耀的迹象。

造成现象的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供给侧改革的深入。一线城市限制住用地,但二线乃至三线城市的住宅市场爆发,杭州、武汉、西安、郑州等地方的楼市迎来大幅度的涨幅,直接刺激开发商继续拿地、融资。

这种分城策略,信托公司也是受益者。不过,从信托产品的设计和运作模式上看,房地产信托还是走回了老路子。

况且经历了火热后,那些房价上涨过度的城市出现政策冷却期。新房摇号、限价、限售、房贷利率上浮等层出不穷的打压政策,令当地市场逐渐恢复理性。

因此,去年押注楼市获利的信托公司,如今还得找寻转型的出路。一个积极的信号,为响彻国家“房住不炒”的口号,开发商涌入一二线城市的租赁市场。

租赁市场要求开发商需自持房产,庞大的现金流倒逼他们不断补充资金。信托公司开始瞄准这块市场,推出REITS实现共赢。

政信消亡

房地产火了,很多人会想到信托业昔日的另一个支柱——政信项目。

然而,房地产的火爆没有带动政信项目。相反,此类项目愈发萎靡,几乎走入了消亡的地步。

原因很简单。新的监管要求地方政府对所发行债权自行负责,这就断了会有人兜底的信念。造成的结果,地方政府不敢发债,信托公司不敢做项目。

房地产是有供给侧的,但基础设施没有。殊不知,除了热点城市外,很多地方的楼市仍处于去库存阶段。所谓的房地产信托回暖,也只是表象。

而伴随国家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现今制造业、医疗健康、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加大。过去这些都是风投的心头好,但有信托公司开始以产业基金的形式切入。

这就需要信托公司有非常强的主动管理能力。由于以前大家做通道、房产、政信等产品太过舒服,目前也只有大公司下决心尝试产业基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