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子愷故里 石門灣

豐子愷故里 石門灣

天還下著小雨,我們從烏鎮出來,準備去石門灣,可惜沒有直達車,只好去了桐鄉。

車上的人告訴我們,去河山的車就經過石門。這樣,我們從桐鄉轉車就來到了石門灣。

天已經晚了,重要的是我們先找到住處,畢竟小鎮比不了城市。於是,我們揹著包邊走邊打聽。旅館沒有找到,豐子愷的故居卻出現在我們眼前,這才是我們真正要找要看的目標。可惜太晚了已經關了門,我們還得找住處。一位中年婦女非常熱情,連說帶比劃告訴我們哪兒有旅館,可我們一句話也沒有聽懂。祖國太大了,同宗同族同漢語,竟然因地域不同那麼難懂,只好按她比劃的方向尋去。我們的行動,引起一對五十多歲夫婦的關注,男同志終於過來,說:"你們是外鄉人吧?"他的普通話我聽懂了,回答說:"是。我們想找旅館?"他明白了我們的意思,指著大運河說:"你們沿大運河往東走,見一高臺階再往北走,不遠就有一家旅館。"

我們謝過這對夫婦,按著他的指示路線,終了找到了這家和平旅社。其實,就離我們下車的地方不遠,只是我們一開始找反了方向,繞了一大圈又基本回到了原點。他們是一對年輕的夫婦,見我們從城裡來,乾乾淨淨,便把自己的住室讓給了我們。

豐子愷故里 石門灣

清晨,我們起的很早,出了和平旅社,沿人民路往南走,不遠就到了大運河旁。大運河非常繁忙,來往的船隻一艘接著一艘,滿載著各種貨物川流不息。眼觀目睹,我們這才真正體會到大運河的價值與作用。遠在沒有鐵路、公路以前,人們的交通主要靠的還是河流。有了河,有了船,就有了路,滿載著貨物、人員四通八達。試看,古代文人們寫出的詩、文章,哪個不是以船代步?騎馬的有,畢竟是少數。可以想象,原來的石門灣,肯定是繁華之地,要不然沿大運河這條街就叫東市街呢!歷史的滄桑仍留下了很多痕跡,我們沿著東市街往西走去。

豐子愷故里 石門灣

穿過高架的石門大橋,跨過新修的堰橋,我們來到了大運河拐彎處。大運河確確實實在這裡打了一個彎,往西南方向拐去。在我的記憶中,豐子愷無論是從散文,還是從漫畫裡多次提到"我的故鄉石門灣",所以,我就知道豐子愷的故居在石門灣,可當地人怎麼叫,卻不知道,因為這個,我們在嘉興西汽車站找車還鬧出了笑話。

豐子愷故里 石門灣

那是前一天的事了,我們進了嘉興西汽車站停車場,一位看門的婦女追了進來,"你們到哪兒來?也不說一聲就進來。"我正為找不到去石門灣的汽車著急,便說:"說一聲你就知道了?"她很自信,"沒有我不知道的地方",口氣很大。我說:"到石門灣", 本來就實實在在地告訴了她,可沒想到卻真難住了她。"石門灣?沒有這個地方啊!"我笑了,"不知道吧!竟說大話。"她不服氣又去找別人問,別人說:"是不是石門啦!"她又追了過來,"嗨!就是石門啦,還加個灣,那誰不知道啊!去桐鄉轉車。"

這就給我畄下了深刻的印象,每當當地人一提石門,我就知道了他們說的就是我們要找的石門灣。更沒想到的是,石門確實有來歷,就在大運河拐彎處,岸上立有一座石碑,面東篆刻"古吳越疆界"幾個大字,面西篆刻"古吳越疆界碑記",這就更引起我的興趣,拿本抄錄起來。

豐子愷故里 石門灣

"壘石弄小街,磊石弄者,古吳越疆界也。春秋,吳越歷載兵鋒,逐起壘石為門,以為限,石門之名傳焉!對峙,胡杭洵要衝險地,雖疆界屢遷,闔廬夫差,凡常勾踐早成千古傳說,而故壘遺址,依稀猶存,幾經興發,沿習迤今,仍曰壘石弄,蓋保持古蹟也!明宣德五年,

桐鄉設縣,石門鎮分隸桐崇,亦循磊石弄劃界,懷古之士至此皆喜憑弔詠吟,陳潤石門故壘詩云:'古塞千年尚有基,斷橫殘石草離離。風煙不散英雄氣,猶似吳兵反戰時。'斷石殘基足堪,遙想昔時恢宏氣象,吳疆越界,誠吳越春秋遺址也!桐鄉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石門鎮人民政府同發起立碑,以便後人尋訪冀不湮沒雲而是為記。1991年8月葉喻蓀撰、章伯年書。"

豐子愷故里 石門灣

我站在那裡抄寫,沒想到卻招來了許多人,其中一位姓戴的同志邊幫我念,邊幫我辨認。他說葉喻蓀是他的同學,也是石門人,現為桐鄉市政協副主席;章伯年,是烏鎮人,桐鄉市的書法家。接著,指著北面牆根幾個清理小路的人說:"那兒就是古代壘石弄的遣址,越國時,曾在這裡築迠了一座石門,用作與吳國交戰的隘口,平時,也有兩國人員的來往。"這時,我恍然大悟,要不然當地人一開口就叫石門,看來這裡真是名副其實地有過石門。這就是歷史,這就是石門的內涵。一段歷史,一座石碑,一弄古蹟,讓人瞭解了過去。

豐子愷故里 石門灣

那麼,為什麼豐子愷總在文章里加個灣呢?

大運河開鑿應該是隋朝的事了,遠比吳越之爭晚多了。大運河從嘉湖平原緩緩而來,到了石門卻拐了一個彎兒,轉向杭州。豐子愷是位著名的漫畫家、散文學家富於想象、富於聯想,他把石門與大運河聯繫起來,堅硬挺拔的石門與柔順滋潤的河灣巧妙地一結合,便產生了一個頗具審美情趣的地名——石門灣。

豐子愷故里 石門灣

石碑雖然立在大運河的北岸,卻正對著壘石弄遺址,看來,這裡也要修繕保護。歷史雖然說明著過去,也昭示著未來。為了讓人們更多地瞭解歷史,桐鄉人民政府還是比較重視古蹟的開發與保護。要不然走到這裡,誰知道它的故事,它的過去和今天呢!

九口2018-8-1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