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單價100,你們還覺得便宜?看老闆是如何「算計」顧客的

你肯定不會對客單價感到陌生,它每個老闆都會熟記的公式:客單價=支付金額/買家數。既定印象裡,要是店鋪的客單價比較高,意味著每位顧客在店裡花錢的基數也就越大,利潤空間也相對較大。

客單價100,你們還覺得便宜?看老闆是如何“算計”顧客的

但事實是這樣嗎?閒來無事的我,突發奇想地打開了自己大眾點評中過往的點評—— 2010 年的某一天,我去了一家味道還不錯的韓式烤肉。在當時的評論中,我寫道:人均 30 左右能吃挺好的。

8 年後的今天,這家店依然存在,但它的人均已經上漲到了 95 元。如果拋去時間概念的話,這家店的客單價漲了接近 65 元。但是人們有覺得它變貴麼?沒有。這家店身上依然有著“實惠”這樣的標籤。實際上,爆滿且經常要排隊等位的海底撈,當下的人均是 120 元。

客單價100,你們還覺得便宜?看老闆是如何“算計”顧客的

△ 就是這家店

現在的人們想要吃上一頓好的,花到 100 以上實在太正常了。那麼這帶出來了一個問題:多少錢的範圍內,人們會覺得這個客單價是合理、不會被它嚇走的?

實際上,現在的人們想要吃上一頓好的,花上 12 0- 150 非常正常。那麼問題就來了:30 覺得便宜,95 也覺得不貴,客單價的基準線究竟在哪裡?

客單價基線,可不是你的客單價

客單價的事情聽起來很簡單。

如果能使自己店鋪的客單價逐漸升高,並不會對顧客的用戶體驗造成傷害的前提下,利潤將會達到更高的水平,並且門店也能進入一個更良性的循環。

但隨便你怎麼定價,你依然繞不開的是:客單價的基準線。

餐飲發展到現在,已經從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晉升到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拋開現實因素,你永遠都可以找到新的附加值來促進人們的消費。無論是從食材、裝修、服務,甚至加入其它的文化、娛樂元素。如果一家店只是滿足口腹之慾,那麼定價可能只能定到快餐的價格,而如果從裝修到服務上都令人讚歎,那麼定價可能數倍甚至數十倍於快餐的價格。

但是別忘了,人們永遠都只會用固定比例的收入用於消費,當中包括餐飲。這不是一個怎麼都可能的世界,更多的時候,我們需要問自己:那條神秘的線在哪裡?

翻看很多報道或者對餐飲老闆起“指導”作用的文章,人均 100 貌似是可行的:外婆家旗下最近開始大肆開店的“金牌外婆家”的人均達到了接近 100 元左右。曾經人均在 60 - 80 元的西貝,最近的客單價也逼近 100 元。

客單價100,你們還覺得便宜?看老闆是如何“算計”顧客的

△ 金牌外婆家在上海 4 家店的人均都在百元上下

不過,這 100 元依然是在限定條件下進行討論的:北京 2017 年的人均收入是 110880 元,上海是 107544 元。而全國的平均收入,是 74318 元。如果你每天的可支配收入有 300 元,那麼花上 100 元吃飯,好像沒有那麼心疼。但如果你一年只賺 7 萬 4000 塊,那麼要讓你把一天可支配收入中的一半用於吃飯,你願意嗎?

你可以把客單價的基線看做是一個門檻:客單價越高,顧客也相應地就會越少。更簡單地來說,這條基線,決定了你的顧客是誰。

客單價與產品價值

有這麼一句話,叫做:只有不會賣,沒有賣不掉。

任何優秀的商業模式,都離不開客單價這個項目。而對客單價起到決定效果的因素很多,要決定客單價是什麼,需要一整個思考過程:位置、裝修、菜單、員工數量,以及收入目標。

但更重要的,還是顧客。

以北京與上海為例,客單價 50 以下的一般是快餐。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平民美食”——幾乎人人都吃得起。而 60 - 100 元客單價的餐廳,我們可以把它歸類到家庭類餐廳裡面去:雖然也大多數是標準化的餐廳,但是因為服務、裝修以及 SKU,人們更傾向在這樣的餐廳進行聚會、社交。

當人們只是試圖解決溫飽問題的時候,“價格”是排名第一第二的考慮因素。但當他們在選擇去哪裡跟朋友吃一頓聊聊天的時候,“環境”、“服務”就超越了“價格”。

近兩年頻繁出現的切塊煎牛排是一種大餐快餐化的結果,它們的價位通常在 40 元左右。在高端商場裡不到 20 平的小店中,顧客可以買到這種裝在紙盒裡,搭配沙拉或者水果的牛排。而如果去王品,消費者要花上 338 元加 10% 的服務費吃到一塊牛排。

客單價100,你們還覺得便宜?看老闆是如何“算計”顧客的

△ 用做快餐的方式做牛排

我們可以把裝在紙盒裡的牛排看做基礎的需求——當人們購買這樣的牛排的時候,滿足的是對牛排的渴望。而去到王品的人們,想要的自然而然會更多。

在設計客單價的時候,它變成了如同問卷調查裡面的選項:你希望你的客單價是多少?當你在一個選項前面打鉤的時候,你就能看到未來的方向:是要做成快餐、家庭式餐廳,還是像王品一樣,想要更高端的客人?

當你對自己有了清晰的定位,那條基線也就逐漸清晰了。

換個賽道超車

2017 年餐飲行業獲得投資的公司,大多數的客單價是:30 到 50 元。

在這些公司裡面,有肉夾饃、米粉以及驢肉火燒。這都是屬於 20 元以內的小吃,在資本的幫助下,他們開起了店面,有了好裝修與品牌。增加了“智價”價值之後,進入了不同的賽道。

客單價100,你們還覺得便宜?看老闆是如何“算計”顧客的

△ 路邊的驢肉火燒,吃一頓大約在 20 元左右

他們做的其實很簡單:將屬於不同客單價基線中的食物,通過增加(或減少)某種價值,帶到了另一種客單價基線中。

不同的客單價有不同的財務模型。平民美食的淨利潤可能只有 2%,但是日均翻檯率可能能達到 10 次。而家庭類餐廳的利潤相對會更高,能夠達到 6% 到 20%,但是翻檯率可能只有三四次。這些餐飲人可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於是很多人將平價美食高端化,或者是高端美食平價化。

不過到最後,他們還是需要遵守客單價基線。寫到最後我都沒有給出一個具體的數字,原因就是:它不是一個能夠通過統計而得出來的數字。人們或許只會說“我覺得這家不值這個價格”,或者“真是太物超所值了”。而你要做的是,通過內部以及外部資源去感知這條線,並提供給客人超過這條線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