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危机四伏(四)

人到中年,危机四伏(四)

婆婆躺了半个多月,

人已经很瘦了,

左右病床上的病人在不断的更换,

她是病房里呆的最久的那个了。

医生说病情基本就这样,

要么出院回家里躺着,

咱们把房子卖了

如果没有老公,公婆其实就是陌生人

我回国后第一件事就是带着儿子去医院看他奶奶,

赠品趴在病床边看了半天躺在那儿一动不动的奶奶,说了句:

奶奶不睡觉,奶奶起来玩。

婆婆眼睛当时就红了,这次脑梗使她言语功能受损,几乎无法表达,

至此她还是挣扎着喊出了孙子的名字,

那是我第一次觉得和自己的公婆有了真实的亲情关联。

婆婆是个性格寡淡的人,我和杨导从相识到现在十年了,几乎没见过婆婆的任何喜怒哀乐。

她少言寡语,永远都是一副波澜不惊的表情,

我虽然是个话痨,但面对这样你说三句,她回一句的被动性格,也不由得闭嘴了。

每次见面婆婆最多说不超过十句话。

见面少,交谈少,可以说除了我老公是她儿子,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不爱说话,自然也不爱张罗任何事情。

婚前没有参与过我们的恋爱,

结婚没有参与过我们的婚礼,

买车买房生孩子都没有参与过,

生活的一切,她是她,我们是我们。

婆媳关系有礼有距。

距大于礼,彼此的生疏以至于得知她病倒的那一刻,我还能保持异常冷静。

人到中年,危机四伏(四)

赠品的一声奶声奶气的召唤,让我头次见识到了婆婆的情感:

激动、开心、痛苦、伤心……

五味杂陈,

她虽已说不清楚话了,但眼泪明明白白的掉下来了,

那一刻,我终于感到了面对亲人不幸时应有的悲伤。

公公在电话里一直表现的很轻松,使我一度以为婆婆病的并不重,

甚至还以为公公根本是医盲,搞不清楚脑梗偏瘫的严重性。

直到见着他本人的时候,才明明白白的看到一个老人的悲痛。

还是一副笑模样,但整个人状态差极了,本来就显老,现在看上去像是老了十多岁,

我们中午去医院食堂吃饭,公公一步一挪想努力跟上我们,

我们已经走的很慢了,但他更慢,

拖着上次中风后行动不便的右腿,影响行动的还有婆婆倒下时扭伤的腰。

就这样,我们之间拉开了很大的距离,越来越大的距离。

父母终于再也追赶不上子女的脚步了,就算是我们放慢了脚步等待,也似乎永远赶不上来了。

“爸老了。”

人到中年,危机四伏(四)

找了医生了解情况,医生说虽然脑梗的面积不大,但正好在大脑负责运动的区域,脑干负责吞咽和说话的区域不巧也有。

所以基本情况就是这样,右边上下肢动不了了,包括吃饭说话都要慢慢康复。

毕竟床位紧张,同病房前后脚入院的病人不严重的都已经出院了,

难道就这样把婆婆接回家,然后请一个保姆,顺便连带行动不便的公公一起照顾?

他们才65,生活从此就这样了?

每天最多推着轮椅出去晒个太阳,行动范围甚至不出小区。

仅满足生存而已,人生再无其他可能,这样想想实在觉得悲哀。

回家的路上,赠品一直不停的在说话,最近他正在学习,

想办法把自己会的有限的字和词组合在一起,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他反复说了几遍奶奶病了。

我看看他,说你知道奶奶是谁吗?

他不知道,

我说奶奶是爸爸的妈妈,爸爸的妈妈生病了。

他看着我,突然摸摸我的脸,妈妈不要,不要病。

我扭头看了一眼杨导,他的眼圈果然红了。

从病发至此半个多月,杨导终于明白,他的妈妈如果靠自己,是不可能再站起来了。

送医那天医生所说的不严重,只是从医学的角度而言梗阻的面积不算大。

更令我们担忧的是婆婆自己的精神状态很差,

不肯动也不肯尝试说话。

大概是看着身边床位的人都纷纷出院了,她却毫无起色,从内心就放弃了。

除了孙子叫一声奶奶的时候她会激动,其他时候已经从她的眼睛里看不到任何的希望了。

人到中年,危机四伏(四)

每一个亲戚也都蜻蜓点水的来看望了,

大家最终散去留下一句:你们想想办法看你爸妈咋办吧。

毕竟每家人都有自己的事,每家都有自己的人到中年。

杨导说,看来没有人可以指望了,生活只能靠我们自己了。

属于父辈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怎么办?

靠我们自己肯定照顾不好他们的,杨导要挣钱,我要管孩子,

接回家混吃等死仅仅满足基本生存绝对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在这个时代拼命的我们,也绝不可能放下手里的事业和孩子像我父母照顾我外公那样伺候双亲。

而我外公躺在床上那几年给我带来的感觉真的是太糟糕了,

我想如果能让他自己选择,他应该也不愿一躺那么多年,

哪儿都不能去,什么都不能做。

人到中年,危机四伏(四)

实在不想关着门纠结苦恼,生活这样肯定不会更好,

我问杨导:

我可以把家里的事情写出来说给大家吗?

杨导表示同意。

把事情说出来没什么不好的,现在早已不存在什么“家丑不可外扬”,

更何况相比其他,这算什么丑?只是人生必经的一些不幸而已。

果不其然,得知了我们的现状,

身边不少朋友纷纷来献计献策,

用很多积极向上的康复成功的例子鼓励我们,

不要绝望,情况只要没有那么糟糕,一定有机会变好的,

肯定能有机会自己走路,甚至达到生活自理。

感谢万能的朋友圈,感谢万能的互联网,感谢相见和未曾相见的朋友们。

让我们得知有比接回家伺候更好的解决方法。

既然不想就这样放弃,不如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机构去做。

把赠品扔给我妈,我开始寻找康复医院,

带着病例挨个去找医院挂号,去排队,去排床位。

这是北京,好在这是北京,不愧为首都,医疗资源最多最好的城市,

跑了一个礼拜,就找到了一家有空床位的康复医院,

公立的专科医院,医保报销,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

更令我们满意的是医院离我们家不算远。

等待床位转院还要一周时间,

我们的心情也随着事情一步步的解决好了起来,

只是看着公公的状态越来越差。

之前的医院离公婆家近,公公每天搭公交车去看老伴儿,

但康复医院离我们近了,但是离他住的远了。

人到中年,危机四伏(四)

行动不便加上路途遥远,每日靠公共交通工具往返简直不现实。

在一起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老两口,不能日日相见,从心理上一定无法适应。

没有精神支柱,人说垮就垮。

“把爸接来和我们住吧。”

这话是我先说出口的,以杨导的性格,他一定是要听我的意见,

我知道他也是这么想的,只是他不想我让感到为难。

“等妈康复出院,我们再考虑就近找套房子给他们住,给他们请保姆,

现在就让爸跟我们住吧,这是目前最好且唯一的办法了。”

“谢谢你,亲爱的,我爱你。”

人到中年,危机四伏(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