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陽化工園:打造內外循環「生態系統」

河南濮陽,一座因油而生、因油而興的城市,在油氣資源逐漸枯竭的境況下,搭建起石化產業的“生態系統”,讓資源在企業循環、在區域共享、在行業配置,實現可持續發展。

連日來,中國化工報記者在濮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化工產業園看到,這個國家級循環化改造示範試點園區的佈局,竟似樹葉的“脈絡”般分明:中原石化、中原大化等龍頭企業周邊,眾多化工企業分佈井然有序;在企業與企業之間,一條條空中管道恰如“葉脈”,往來串聯。

濮陽藍星新材料有限公司是“葉脈”上的一個“節點”。“藍星集團是央企,在濮陽上馬丁二烯抽提項目,因為這裡有一種國內市場緊缺而稀有的‘廢料’。”公司總經理閆大中坦言。

“廢料”是相對而言的。藍星丁二烯抽提項目的原材料,來自中原石化的副產品混合碳四;混合碳四中包含的丁二烯,被藍星視為“寶貝”,卻是中原石化在產品深加工中需要“捨棄”的部分。

閆大中解釋說,藍星抽提出的丁二烯,可以銷往同在園區的濮陽惠成電子及周邊企業;去除丁二烯的混合碳四變為抽餘碳四,可供中原石化繼續使用,生產環節的減少讓中原石化降低了成本。“產品附加值大大增加,帶來了雙贏。”

“產業園的循環化改造使產業鏈環環相扣,上一環節生產的物品是下一環節的原材料,就連副產品和廢物也被進一步‘吃幹榨淨’。”據濮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王斌介紹,產品、副產品、廢棄物的交互利用,在產業園已成“循環”之勢。

縱橫交錯的空中管道,是化工產業園的一道獨特“風景”。“空中管道是園區建設的公共管廊,‘三橫三縱’的佈局讓原料、輔料、產品都能從這裡運進運出,既安全又降低成本。”王斌說,緊密共生的產業鏈條,帶來了“生態系統”般的統一循環,破解了濮陽化工產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的瓶頸。

企業之間的“外循環”日益完善,企業自身的“內循環”也不遑多讓。

堆積如小山的廢舊鉛蓄電池,經過破碎、水力分選、脫硫、結晶等無害化處理,“重生”的鉛、塑料、硫酸等材料又被送上生產線,開始新一輪循環。在天能集團(濮陽)循環經濟產業園,已形成了資源綠色循環閉合鏈。

“這裡輻射華北、東北多個省區的電動車電池回收點,日處理廢舊鉛酸蓄電池4萬多隻。”天能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處理的廢舊電池,鉛回收率可達98%以上。“‘再生鉛’不只降低了企業的能耗,更是為改善生態環境貢獻力量。”

還有更大的“循環”。記者從濮陽市發改委瞭解到,該市正在規劃建設佔地60平方公里的新型化工基地,按照循環、低碳、生態發展的標準打造,將全面實現傳統石化產業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轉變。(記者 耍旭祥 通訊員 尚豐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