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需仁治,跟孫權學做人

清人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人才莫盛於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三國時代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在中華民族的浩瀚長河中算不了什麼,可是三國時期真的就是一個風雲彙集,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裡,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等主要領導人,他們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接觸人物,因為他們善於運用人才,終於成就了自己的一番霸業。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人當中,印象最深的莫過於曹操和劉備,因為作者羅貫中要在這兩個人身上花上大量的筆墨,要寫曹操的奸詐,要寫劉備的忠仁。至於孫權,這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物,因為即便是在最著名的赤壁之戰中,孫權作為江東霸主,露臉的機會也沒有幾次。這當然是小說家之言,當不得真。有人說,孫權的基業其實都是他老爸孫堅和哥哥孫堅打下來的,孫權只不過是守住了這份基業而已,換做別人來守這份基業也是可以的。其實不然,要知道在那個豺狼當道戰亂不斷的時代,要想守住一份基業是很難的,你看當時的袁紹、袁術、劉璋等人不就是沒有守住自己的一份基業嗎?更難得是孫權不僅守住了父兄的基業,還在這個基礎上開創了王業,取得了九州大地的三分之一,和曹操、劉備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所以,孫權絕對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了不起之處就體現在他的用人之道上。那麼孫權有什麼用人之道呢,就讓我們通過孫權的故事來認識吧。

俗話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單單靠自己的話是不夠的,還得需要人才。可是人才是不會自己跑到你這裡來的。那麼要怎麼做才能使天下的人才都彙集到你的帳下,為你所用呢?

《三國志 呂蒙傳》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

"(孫權)以蒙為南郡太守,封賞菱侯,賜錢一億,黃金五百斤。蒙固辭金錢,權不許。封爵未下,會蒙疾發,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寡封內有愈疾者,賜千金。時有針加,權為之慘慼。欲數見其顏色,又恐勞動,常穿壁瞻之,見小能下食則喜,顧左右言笑,不然則咄,夜不能寐,命道士於星辰下為之請命。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時權哀痛甚,為之降損。"

自己的將領要針灸,看見那銀針插下去的時候就好像是插在自己的身上一樣。想要去看看自己的將領,可是因為怕呂蒙因為自己勞累過度,竟然就在牆上鑿開一個小洞來看將領的病情。看見他能吃一點東西就高興,對身邊的人笑,要是吃不了就晝夜難眠。這看起來絕對不像是君臣之間的行為,更像是兄弟之間,父子之間的骨肉情緣。

怎麼樣才能天下歸心?我想,人才不是草芥,作為領導絕對不能把他們當做下人來使喚,孫權是深諳此道的。自己有開創霸業的雄心,做為人才,雖然他們官位可能比自己低,但是他們的才能卻不一定比你差,何況他們之所以會幫你做事情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對於都有理想的人,應該是一條道路上的兄弟,而不是下人。在這裡,孫權對呂蒙絕對不是一個作秀行為。要知道,呂蒙是他自己親自培養,提拔的人才。"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中的阿蒙之所以"非吳下阿蒙"就是孫權的功勞。孫權對於呂蒙如此,對於他帳下的人才都是這樣的。在東吳就好像一個大家庭一樣,讓你無時無刻感到溫暖。這樣的一個大家庭,天下的人才來到這裡又怎麼能不歸心呢?所以,要想讓人才為你所用,必須得建立在一種平等的基礎上,愛護他們就像愛護自己的家人一樣。人是高等動物,都有感恩之心,你對他們如親人,他們又怎麼不會竭盡全力幫助你完成霸業呢?

用人有一個重要原則就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假如你認為這個人不行,那麼你就不要用,假如你用了那就不能再有所懷疑,在這個問題上是絕不容許含糊的。這一點孫權也是很明白的。

《三國志 諸葛瑾傳》裴松之引《江表傳》說,當時東吳有人說諸葛瑾和諸葛亮是兩兄弟,兩人暗中的關係也有點微妙,可能會危害到東吳的利益。孫權就說了:"子瑜與孤從事積年,恩如骨肉,深相明究,其為人非道不行,非義不言。玄德昔遣孔明至吳,孤嘗語子瑜曰:'卿與孔明同產,且弟從兄,於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以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謹之不往也。'其言足貫神明。今豈有此乎?孤前得妄語文疏,即封示子瑜,並手筆與子瑜,即得其報,論天下君臣大節一定之分。可謂神交,非外言所間也。知卿意至,輒封來表,以示子瑜,使知卿意。"

自己手下的人才多了,互相之間的猜忌是在所難免的。作為一個領導者,怎麼去化解這樣的猜疑,自己又不去猜忌別人,這是很考驗人的。孫權的短短几句話,不僅表明了自己不相信流言的態度,相信諸葛瑾的立場,還使得猜忌諸葛瑾的人無話可說,更讓諸葛瑾這一類人更加地為自己賣力,我們不得不歎服孫權的超強能力。

手下的人能力太強了有時候也是很讓領導者頭疼的,每個人都是那樣有才能,那麼就很可能出現這樣的一個局面:任用這個人去做某事,另外的人就會感到不滿,認為領導看不起自己,更嚴重的還可能出現窩裡斗的情況。作為三國霸主之一的孫權是否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呢?

《三國志 周泰傳》記載了這樣的一件事:"(周泰)與周瑜、程普拒曹公於赤壁,攻曹仁於南郡。荊州平定,將兵屯岑。曹公出濡須,泰復赴擊,曹公退,留督濡須,拜平虜將軍。時朱然、徐盛等皆在所部,並不伏也,權特為案行至濡須塢,因會諸將,大為酣樂,權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權手自指其創痕,問以所起。泰輒記昔戰鬥處以對,畢,使復服,歡宴極夜。其明日,遣使者以授御蓋。於是盛等乃伏。"

孫權在知道了他手下有將領對周泰不滿這件事情之後,並不忙著跟他們解釋,因為他知道,事實和真相比任何的言語更要來得重要。於是他把眾位將領召集在一起來喝酒。酒席上,他親自給周泰倒酒,然後命令周泰把身上的衣服脫掉。這樣一來,周泰身上那傷痕累累,簡直可以用體無完膚的刀劍創傷的傷痕瞬間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孫權接著問周泰這道傷痕是在哪一場戰爭中留下的,周泰就回答是在某某戰役中所留下的,孫權只是一個勁的問,絲毫沒有理會身邊的大臣們的反應。周泰身上的傷痕是數不完的,沒數上幾處孫權就泣不成聲了。人哪,都是有感情的啊,你孫權能夠被感動,難道我們作為臣下的就是草木不成?沒有說的,對於這樣一個身經百戰,為國家獻出熱血的將領,誰又會再有不服氣的呢?

孫權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生命處處都充滿了智慧,他運用自己的智慧使得天下的人才都彙集在自己的帳下,最終成就了自己的霸王偉業。但是,人才的歸心不單單是靠智慧,還得靠一顆真誠的心,一個包容宇宙的心懷,能用人更要能容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