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自从莱昂纳多主演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在国内上映后,原著小说也被带动着引起一轮新的关注和讨论。而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对此书的推崇,也让它在文艺小资中得到了更多的青睐。

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曾高居第二位,仅次于《尤利西斯》。而美国文学研究的先驱托尼.坦纳斯也断言这是“最具匠心的美国小说”,《牛津美国文学词典》中对此书的评价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他(菲茨杰拉德)最好的小说”,可以说此书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尽管写作此书之前他已然成名。

作者菲茨杰拉德在24岁时就以《人间天堂》成为畅销作家,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的发言人和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不但小资教父村上春树推崇他,小资教母张爱玲也对他推崇至极,张师太说:“菲茨杰拉德是我最推崇的美国作家,他是个天才,写作技巧高超,他的作品有强烈的时代特性,叙述清晰,文风优雅,词句多姿多彩。”

《了不起的盖茨比》如今是美国的国民读物——许多中学指定其为学生的必读书目,每年的平均销量近十万册。同样,在国内它也是文艺青年的必读书目。但这样一部叫好又叫座的著作,在1925年出版之际可没有这样的好待遇,在作者菲茨杰拉德死后情况才逐渐发生变化,它的杰出地位才被世人发现。这正是说明了菲茨杰拉德具有超出时代的伟大艺术性。

本书是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小说,通过寒门子弟盖茨比的爱情悲剧讲述了一个金钱至上的“美国梦”破灭的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一战前,来自寒门的少校军官盖茨比与美丽的富家女黛西相恋,不久却因战争爆发而不舍分离。战争结束后归来的盖茨比发现昔日情人已嫁给一名富二代。为了重新接近他的梦中情人,盖茨比通过贩卖私酒等不法经营,成为一名成赫赫有名的暴发户。他在黛西家对面建起豪宅,散尽千金,夜夜笙歌,接待各路豪门名流,终于得以接近黛西,并与她鸳梦重温。黛西的丈夫汤姆是一名花天酒地的富二代纨绔子弟,在外包养了一名粗俗的汽修工妻子当情妇。黛西出于情感寂寞和报复丈夫的心理,接受了盖茨比的追求。当盖茨比鼓动她与汤姆分手时,面对上流社会对盖茨比财富和身份来源不明的质疑,她退缩了。她因酒后驾车在慌乱中意外撞死了汽修工妻子,盖茨比为了保护她决定代其受过,但他不知道的是黛西为了自保竟栽赃于他,结果导致他死于汽修工复仇的枪口之下。

全书节奏紧凑,构思精巧,结构完美,译本总共不过十万余字,原文只有四万多单词,但通过盖茨比出场,盖茨比与黛西重温旧梦,盖茨比、黛西、汤姆三人摊牌争执、车祸发生,这四个场景紧凑地演绎了盖茨比传奇而悲情的一生。

至于小说文笔那更是如张师太所说,”文风优雅,词句多姿多彩“,文中拟人、比喻、象征、双关、通感等多种修辞手法繁复运用,又自然贴切,语言诗意富有韵律,将那个时代宏大、艳丽,充满感官刺激的醉生梦死般的场景和盖茨比的梦想传神地表达出来,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意象当属文中盖茨比仰望的”绿灯“,这盏绿灯既象征了爱情也象征了他的理想。

《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表面上就是一位满怀理想的穷小子爱上富家女,为了她付出所有,却被无情抛弃老套爱情故事,但实质上却不仅是一个通俗的爱情故事,而是具有发人深省的社会意义,预示了一个时代的悲剧性。要理解这个故事的深刻内涵,个人以为需要了解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什么?盖茨比之奋斗的“美国梦”是什么?为什么说盖茨比了不起?

一、故事的时代背景

此书作者动笔于1922年,成书于1925年,而书中故事本身也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正处于一战结束后(1918年),美国大萧条暴发(1929年)之前,这个时代因爵士乐在白人中的普及被世人称为“爵士时代”。

从美国独立战争到爵士时代之间的几十年,由于远离一战战场,并在战争中大发横财,美国取代伦顿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同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国国内在电气工业技术的革新和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都促进了国内经济的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奋斗起家的工商业巨子。比如依靠个人发明而创立通用电气公司的爱迪生、采石油的洛克菲勒、搞银行的摩根、发明汽车生产线的福特。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起家寒微,但通过勤奋终于创立了自己庞大的事业,成为传奇人物。

到20年代初美国社会经济达到了历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电话应用普及,汽车尤其是豪华轿车成为普遍的家庭追求。年轻人蜂涌到大都市去拼搏去捞金,投身金融投资行业是最理想的职业,他们在物欲横流身不由己的生活中幻想着实现一夜暴富的奇迹,书中的叙述者尼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

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也在拉大,社会分层逐渐固化,个人靠品性、勤劳和节俭出人头地发财致富的机会越来越小,要想暴富更多只有铤而走险,行法外之事或潜规则交易。

另一方面由于一战的残酷,使得很多人对传统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失去信仰,放浪形骸,沉湎于享乐。金钱主义、消费主义开始大行其道,不管上流社会还是底层社会都是向往豪宅、豪车,终日沉浸在放纵玩乐中寻找感官刺激。男人为了金钱卑躬屈膝讨好有钱人,女人不惜出卖肉体给别人当情妇,有钱人则四处出轨乱搞寻求刺激。

更为可怕的是众人都用一种见惯不怪的态度来接受这一切,美国建国之初所崇尚的传统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

而盖茨比的故事就设定在这样一个机会不再均等、道德已然崩坏的“迷惘的时代”。说起来,这背景好像与我们的当下很相似,用狄更斯的话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二、关于什么是“美国梦”

“美国梦”与美国的建国历史息息相关。

1620年一批来自英国的不满当朝专制统治的清教徒来乘坐“五月花号”渡轮来到北美洲创建了殖民地,约定在北美建设一个法治而不是人治的社会制度。1766年,美国宣布脱离英国独立,《独立宣言》规定"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就是”美国梦“的基础与内涵,意即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成功的机会,成功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不是家世和背景,人人都拥有平等的权利。

曾经的美国是一个梦想的国度,先后抵达北美的移民对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充满了幻想,希望在这里抓住机遇以实现理想, 历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个例,例如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富裕的生活,仅仅靠自己对宗教的虔诚,对教育的重视,生活的简朴,以及不屈的奋斗获得了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他是美国“清教主义”的杰出代表,也是实现人人生而平等的”美国梦“典型代表。

在书中,本杰明·富兰克林这样的伟人就类似于盖茨比年少时的偶像和榜样。他少年时代曾经完全按照清教徒的要求制定“ 作息时间表” 和“ 个人总守则” ,从小就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锻炼,注意节俭......这些都是传统的“ 美国梦” 奋斗模式的要求,这个梦想通俗地说就是成为一个既道德完美,又事业成功,甚至为人民造福的大人物。

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社会分层日益固化,社会流动性变小,加之物质丰富带来人们对金钱和财富的崇拜,以及战争对宗教道德信仰的摧毁,“美国梦”渐渐改变了模样,变成了单纯的出人头地和金钱至上主义,而机会面前也不再是人人平等,出身和阶级成了阻碍“美国梦”实现的高高的栅栏。

在书中这时的盖茨比他那最初的伟大梦想也具体化为对黛西的爱情,而为了实现这份爱情,他的梦想又实物化为金钱和地位。

作者用一个著名的意象”绿灯“来象征他的这个梦想,最初它只是爱人门前的一盏灯,代表了一份坚贞的爱情,后来成为了盖茨比实现”美国梦“的全部象征。最后以灯灭人亡象征了那个曾经充满理想的”美国梦“的破灭。书中写道:”盖茨比信奉的那盏绿灯,是年复一年在我们眼前渐渐消失的极乐未来。我们始终追不上它,但没有关系——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把手伸得更长……“

三、盖茨比”了不起“在哪里

在书中,表面上盖茨比的“了不起”是体现在他短期内聚集起巨大财富和成功之上,人们艳羡他,但又暗地里揣测他的财富来源不明,上流社会表面上与他接近,在他举办的大型宴会上夜夜享受免费消费,实际上暗地里当他当作暴富的没有根基的乡巴佬,看不起他。

书的的叙述者”我“尼克一开始也看不起他,但当他发现在派对上盖茨比不像其他人一样耽于享乐,在众人沉溺于吃喝玩乐时,他居然只是清醒旁观,出污泥而不染,这时他开始对盖茨比产生了好奇和关注。

而后当他了解到盖茨比苦苦奋斗赚来金钱,购豪宅,开派对宴请全城人民,夜夜笙歌,却只为了实现年轻时的梦想,一睹梦中情人黛西的芳容,他开始理解盖茨比。

相比他所看到的所谓自诩为真正的上流社会的人们却是只知享乐纵欲,寻求刺激,比如黛西的丈夫汤姆一面与人偷情,一面还大言不惭地谴责他人道德败坏,尼克不由得对盖茨比产生了敬意,所以他对盖茨比说出了他的心里话:”他们都是烂人,加起来也不如你高贵。“因为在作者看来,对爱情仍然像清教徒信仰上帝般保持坚贞的人已经是稀有之物,所以通过尼克明确地传达出了盖茨比的了不起之处。

最后盖茨比为了保护酒驾撞死人的黛西,决定代她顶缸,而冷酷自私的黛西不仅隐瞒了真相,还唯恐避之不及地离开盖茨比,与丈夫汤姆一起去了外地度假,连盖茨比的葬礼都没有参加。在汤姆挑唆污蔑下,盖茨比未来得及在警察面前揽罪,就死于非命。他的纯洁梦想随之一起破灭。

但是盖茨比真的是糊里糊涂的送命的吗。应该说并不是,其实他早已已经看到了黛西的变化,”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她的话并不可信,但他依然乐于为了她牺牲自己,就像他已然明白这个世界并非如他年轻时所幻想那样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他依然勇往直前,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我自己一个人的事情。”

对盖茨比来说,他坚持的爱情就是他坚持的梦想,这个梦想其实早已超越了黛西本人,超越了世俗的男欢女爱的恩怨。对于自己的梦想无论如何也是要诚实忠贞的,即便失败,他也并不怨天尤人,有一种“永不言弃的乐观心态”。

盖茨比依然保持着的对爱情和道义坚信不疑的本色,即便他不枉死,也一样会遭到那个唯利是图的社会的抛弃,就像黛西无情地弃他而去。可以说,他的“死”在已经完全腐化的金钱社会既是必然,也代表着追求人生而平等和道德自律的传统“美国梦”精神对异化堕落的一种决绝反抗。

尽管盖茨比为了为了重新赢得黛西的爱,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违反了诚实美德,用非法手段攫取了了财富并伪造自己的出身,但他始终坚持着慷慨待仁厚待人和生活道德自律的“高贵”品质,以及对梦想九死不辞的乐观态度。这种“高贵”和以“乐观”就是作者所传达的盖茨比了不起的地方。

叙述者尼克在目睹东部所谓上流社会的卑鄙冷酷表现之后,在心里将他们归为蝇营狗苟的龌龊之人。为了表达对盖茨比的敬意,甚至不愿与他们握手。尼克最后回到了了西部的老家,决定要按从前西部的传统美德过一种道德自省的生活,以此表示对这个促使盖茨比走上歧途,又无情将他葬送的金钱至上的社会表达否定和决裂。

而这种决裂反过来也是表达了对盖茨比的同情与尊敬。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北岛的一句著名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电影给我们更多展示的是一段爱情故事,但实际上这本著作绝不只是讲述三角恋的小资情调读本,而是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和人性悲剧,这其后的深刻含义确实需要从社会和创作背景上去全面了解后,才能深有体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