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金燦榮:全球治理出現「赤字」 中國逐漸成爲治理參與者

每经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全球治理出现“赤字” 中国逐渐成为治理参与者

氣候變化、網絡安全等全球性問題愈演愈烈,中國將面臨怎樣的國際形勢?今年正值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將如何擴大開放,如何尋求與世界的合作空間?

9月8日,《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就以上問題在第二屆“太和文明論壇”上專訪了國際問題研究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

金燦榮向記者表示:“當前全球性問題較多,像氣候問題、網絡發達帶來的種種問題等,我們把它稱之為‘全球治理赤字’,即對全球治理的需求是上升的,但全球治理的供給是下降的。”在金燦榮看來,中國要改變角色,逐漸轉變為全球治理的參與者。

推進部分產業加速開放

NBD: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入世也有17個年頭,您如何評價近些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

金燦榮:我們的開放有不同的階段,普遍認為2001年入世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節點,因為入世後中國的開放是全方位的,達到了一個新階段。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改革還是開放,都是成功的,這表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國家的國際地位在提升,我們無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

NBD:改革與開放相互促進,您認為未來擴大對外開放的主要方向有哪些?

金燦榮:當前,無論外部環境發生什麼變化,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大方針是不會變的。我認為未來的開放有幾個關鍵,首先要發展與周邊經濟體的合作關係,中國積極推進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或許會成為未來的重點;此外還有推進中日韓自貿區建設、加速推進雙邊自貿區等。

未來,我們還應加強對外開放,比如推進部分產業加速開放、區域合作,加強與發展中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等。

NBD:近日,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順利召開,您認為未來中國與哪些區域有合作空間?

金燦榮:我國對外合作有四個部分是比較固定的,分別是與大國的合作、與周邊國家的合作、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以及與國際組織的合作。中非合作屬於第三類,其實我們合作的發展中國家非常多,不限於非洲,還包括阿拉伯國家、拉美國家等。

不過,近十年來,在我們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過程中,中非或者的成就非常大。目前,中國已經連續9年成為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2017年中非貿易額達1700億美元,同比增長14%。

中國正在轉變角色

NBD:在全球化進程中,您認為中國在國際社會將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金燦榮:大家普遍認為,2015年以來,中國逐漸變成了一個提供全球治理、公共產品的角色。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強大,由我們推動的一些新的國際機制將會更為重要,比如說亞投行、金磚銀行、上合組織等。

需要強調的是,由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不再那麼有效,而新體系又尚未建立起來。當今世界存在“全球治理赤字”的局面,氣候問題、越來越發達的網絡、極端主義,對全球治理的需求是上升的,但全球治理的供給是下降的,這種全球性問題在上升而全球治理能力在下降的狀態我們把它叫作“全球治理赤字”。這種狀態對世界各國都沒有好處。

美國以自己的利益優先,不再願意提供全球治理;而歐洲前景堪憂,經濟形勢不好,難民問題突出。原來全球治理的供給者缺失,我認為,中國要改變角色,轉變為全球治理的參與者。

NBD: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加強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與合作,有哪些重要的平臺?

金燦榮:中國參與全球治理起步較晚,我個人認為是從2015年開始的。世界瞭解到中國的全球治理觀,迄今為止剛剛三年,中國還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主要有兩個渠道,首先是在傳統的國際平臺發揮作用,促進中國在國際組織,如聯合國、WTO當中的貢獻,包括中國的治理觀念的貢獻。此外,我們也在引導建立新的合作平臺,比如“一帶一路”、亞投行、金磚銀行等。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