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總是做錯事的六大因素,寶媽寶爸看看不後悔!

孩子做錯事時,通常有很多誘因。家長的態度與心理預期,以及家庭的內部衝突、外界壓力等6因素,都會引發孩子的問題行為。孩子做錯事情一定要讓他道歉,這樣才能讓孩子建立正確的是非觀念,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長也表示了不贊同,他們認為:孩子無需口頭道歉,只要能用行為來彌補錯誤,願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就可以了。

寶寶總是做錯事的六大因素,寶媽寶爸看看不後悔!

1.心理預期:“他是故意的!”對“難纏”的孩子,家長動不動就是打罵,所以虐童事件時有發生。研究表明:男孩比女孩更容易遭到體罰,特別是調皮的男孩子;被家長認為倔強、叛逆、愛搗蛋的孩子也容易受到體罰。很顯然,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遭受體罰的經歷。那麼,被體罰的孩子與未被體罰的孩子,他們的家長有什麼不一樣呢?

研究表明,產生體罰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家長覺得孩子是故意惹事的,認為孩子明知應該怎麼做,但卻故意跟家長對著幹。據我所知,很多家長都有這種想法。當孩子對他們說“我不去做!”或“我討厭你!”這樣的話時,就會進一步加深家長的這種想法。不過,這種想法其實是錯誤的,因為它只會讓家長更生氣。

寶寶總是做錯事的六大因素,寶媽寶爸看看不後悔!

孩子生氣時容易衝動,一衝動就會用最不費勁兒的“招數”達到目的。他們很可能會“故技重演”,用過去最管用的招兒得到他們想要的結果,哪怕這一招錯了。許多著名行為心理學家曾指出,行為的結果會直接決定這種行為是否會再次上演。所以,如果孩子的“招數”讓他達到了目的,那他更有可能會故技重施;而如果家長沒有妥協,那孩子下次就不大可能再用這一招了。

聯想的力量也非同小可。如果孩子經常藉助某種行為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哪怕這種行為有一兩次不管用,他也不會輕易放棄。當你大惑不解,不明白孩子為什麼總這樣做時,請回想一下:這種行為以前給他帶來了什麼?是不是他因此而如願以償?當孩子對你軟硬不吃時,你是不是一生氣就聽之任之?如果是這樣,那孩子很有可能已經知道,只有讓你對他心灰意冷,他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即使他要為此又哭又鬧。回想一下史蒂夫和媽媽的例子:他拒絕收拾積木,最終還是媽媽自己收拾了。孩子的潛意識裡會因此記住什麼?下次再發生這種事的時候,孩子可能會怎樣做?

寶寶總是做錯事的六大因素,寶媽寶爸看看不後悔!

孩子們總會變著招來達到他們的目的。例如,一個孩子被家長處罰時,即使這項處罰很恰當、很合理,那孩子開始時也可能會哭喊、跟家長頂嘴。如果沒一招管用,那孩子最終會乖乖就範。不過,如果家長被孩子的哭鬧弄得心煩意亂,想圖個清靜(或心軟了)而取消了處罰,那以後孩子被處罰時,他將會“故技重演”。等到那時,很多家長都以為孩子是成心的,其實孩子只是抓住了父母的心思。惹家長生氣只不過是孩子實現自己願望的“副產品”,並非最終目標。只要這招管用,孩子就會屢試不爽。

2.心理準備不充分。

那麼,如何才能預知事情發展呢?首先,你要牢記,孩子並不是“成心”氣你,你也不可以為了讓孩子聽話而不擇手段,這樣,你就能更冷靜、更客觀地看待整件事情了。

教育孩子時,你的首要任務是合理執行獎罰後果包括積極後果和消極後果,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你就能想出許多好點子。本書第2條定規矩法則會重點講述怎樣執行後果。現在你只需要知道,即使孩子不聽話,你也不能亂了陣腳。每次出現問題時,都是一個絕佳的教育機會,而不是一定要分出個勝負的“戰爭”。

寶寶總是做錯事的六大因素,寶媽寶爸看看不後悔!

作為家長,你應該能預料到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牴觸情緒。下面這些情況最容易讓孩子有意見:當孩子玩得正開心,卻突然被你叫去做其他事情時;當你不讓孩子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時;當他被迫做他極不情願做的事如收拾房間或做作業時;或者當他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被要求幹另外一件事時如前文史蒂夫的例子。對這些情況要做到心裡有數,這樣你才能使你對孩子的行為有所準備。

別怕孩子不聽你的話,只要多給自己一些時間、一點耐心就可以了。也不要嚇唬孩子,這一招起不了什麼作用就像史蒂夫的媽媽嚇唬他,要把玩具統統扔進垃圾筒一樣。你應該事先想出一些可執行且恰當的懲罰措施,以在孩子不聽話時“出招”。如果每次你只是嚇唬嚇唬他,卻從沒有實際行動,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拿你的話當真,你就會在孩子心中失去威信。

寶寶總是做錯事的六大因素,寶媽寶爸看看不後悔!

3.家庭衝突的錯誤解決。

家庭衝突、親友關係及重大壓力的出現,常常會觸動孩子出現諸多問題行為。家庭成員教育方法的不一致經常會引發家長之間的爭吵。尤其當孩子不聽話時,夫妻間的爭吵就更容易發生:雙方都覺得自己說得對,總想糾正對方的想法。

這種事情很普遍,在大多數家庭裡都會發生。只要雙方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這些分歧,而是以一種想共同教育好孩子的態度對待這些不一致的意見,那麼這種“不一致”甚至會引發一種好結果。而在有些家庭,這些分歧卻使家長雙方“大動干戈”,甚至當著孩子的面爭吵,那麼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受到很大傷害。當孩子聽到家長雙方因他做的事而相互斥責時,他會覺得非常難過。

寶寶總是做錯事的六大因素,寶媽寶爸看看不後悔!

4.夫妻雙方沒有齊心協力。

有些家庭中,意見的分歧會致使一方壓制另一方,進而取代弱勢一方的意見。那麼孩子就會知道父母的教育意見不一致,這就會讓他趁機“離間”父母雙方。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家長雙方繼續爭執不下,孩子的行為通常就會變本加厲。這往往也會撕開婚姻中無法彌補的裂痕,因為弱勢一方會覺得被強勢一方所壓制,從而產生牴觸心理。如果你正處在這樣的困境中,我強烈建議你,請你試著心平氣和地與你的愛人溝通,解決雙方的分歧,停止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如果自己無法解決,那我力勸你進行恰當的諮詢。

寶寶總是做錯事的六大因素,寶媽寶爸看看不後悔!

5.外界壓力帶來的負面氛圍。

很多孩子都受到家庭環境的無形壓抑,絕大多數家庭都遭受經濟、親戚等方面的壓力,但在某些家庭中,這些問題卻讓家人之間互相仇恨。這些衝突會讓孩子產生消極、敵對的態度和行為。通過預先準備,我再次奉勸你與你的愛人一起化解這些衝突,雙方面對面的交談或尋求專業諮詢都有利於緩解衝突。如果忽視這些矛盾,那麼在解決孩子的問題行為上,你就不會有所突破。

6.家長沒能合理規劃孩子的生活。

家長越能合理地安排孩子的家庭生活,孩子的日常生活越協調、越有規律、越明晰,他就越不容易發脾氣。小孩發脾氣,大多是因為

寶寶總是做錯事的六大因素,寶媽寶爸看看不後悔!

某件事出乎他們的預料,使他們毫無心理準備,如馬上準備出門去銀行或商店(就像前文例子中的史蒂夫)或讓他們停止正玩得高興的事,開始做另一件事等。一般說來,如果你能使孩子的生活環境更和諧,孩子能知道什麼時間要做什麼,他就會越聽話,因為合理的規劃使他有時間為將要做的事做好心理準備。你可以在家裡制定日程安排,規定起床時間、吃飯時間、做作業時間、自由玩耍時間、睡覺時間,這對孩子都很有好處。本書餘下部分將教你如何執行這些細節。

孩子的情緒反應主要取決於家長的心理狀態及家長對孩子負面情緒的應對能力。要多抽空和孩子溝通、多聽聽他說今天發生了什麼事,當他說到一些說別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的時候家長要堅持正面教育。孩子也有他的小願望和自尊心,如果你不多和他溝通和了解你根本就不知道他的小心思,小孩子雖然小,但他也希望父母多關心自己,多陪陪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