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級經濟師基礎第六章重要知識點

一:城鎮集體所有制企業創造的國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為四部分:1、稅金 2、合作事業基金3、企業基金4、工資

二:十八大科學發展觀的精神實質: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觀最鮮明的精神實質

三: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1、轉變政府職能,發揮市場機制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2、建立健全財稅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政績考核制度;3、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繼續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4、突出社會經濟工作的重點,切實解決關係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

四:社會積累基金(物質形式:一年內新增加的生產資料總量):擴大再生產基金(最主要的部分)、非生產性基本建設基金、社會後備基金

五:消費基金(物質形式:一年內用於個人消費和社會消費的消費資料總和):個人消費基金(物質生產部門和非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的勞動報酬基金)社會消費基金(國家管理基金、文教衛生基金、社會保障金)

六:國內生產總值計算方法: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

七:三次產業分類法(非物質產業生產部門):第一產業(農業)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第三產業(服務業)

八:兩大部類分類法:生產資料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

九: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消費結構、資源結構、投資結構、科學技術進步、勞動力素質和數量、產業間關聯方式

十:社會主義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徑:國家財政收支、銀行信貸、勞務費用的支付、價格體系

十一:社會主義國民收入必須進行再分配的主要原因是

1.加強重點建設,保證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2.滿足非物質生產部門的需要

3.建立社會保障基金

4.建立社會後備基金

十二: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實現兩個"翻一番”,指的是( 國內生產總值)和( 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

十三: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強調要加強經濟發展的

1.平衡性

2.協調性

3.可持續性

十四:根據不同的產業在生產過程中對不同生產要素的依賴程度的劃分,產業包括

1.資本密集型產業

2.技術密集型產業

3.勞動密集型產業

十五:國內生產總值(又稱GDP)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地區領土範圍所有居民在一定時期內生產與經營活動的最終成果和提供的勞務價值。

國民生產總值(又稱GNP)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範圍內本地所有居民在一定時期內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終成果。

GDP和GNP兩者含義其實沒有什麼區別,只是統計範圍的不同而已。GDP是按國土原則計算的,只要其經濟活動是領土範圍內,不管是本地居民還是外地居民都要計算在內;GNP是按國民原則計算的,只要是本地居民,不管生活在本地還是外地,其經濟活動都要計算在內。

國外淨要素收入=來自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一支付給國外的勞動報酬和財產收入

十六:社會保障是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一種分配關係

十七:社會主義再生產的特點是擴大再生產

十八:經濟增長是指一個特定時期內一國(或地區)經濟產出和居民收入的增長。

十九: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繫和比例關係。

二十: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二十一: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

其基本特徵是依靠增加生產要素量的投入來擴大生產規模,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高,成本較高,產品質量難以提高,經濟效益較低。

二十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其基本特徵是依靠提高生產要素的質量和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以這種方式實現經濟增長,消耗較低,成本較低,產品質量能不斷提高,經濟效益較高。

二十三:國內生產總值有三種表現形態,即()。

1.價值形態

2.收入形態

3.產品形態

二十四:社會主義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形成的三種基本原始收入為

1.國家集中的純收入

2.企業收入

3.生產勞動者的個人收入

二十五:擴大再生產從其實現的方式來看, 分為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

內涵擴大再生產:依靠生產技術進步、提高勞動效率以及改善生產要素質量來擴大生產規模。

外延擴大再生產是指在生產技術和勞動效率不提高的情況下, 單純依靠擴大生產場所, 增加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數量, 來擴大生產規模。

二十六: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累計基金主要用於基本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