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引發對全球變暖焦慮 開展氣候傳播迫在眉睫

■本期嘉賓:中外對話氣候傳播項目負責人 武毅秀

■本期觀點:今年夏天,33天全國範圍內的連續高溫帶來了氣候變化討論高潮,引發公眾對全球變暖的焦慮,這為氣候傳播者提供了講述氣候變化新故事的契機。

今夏高溫討論“熱度”不一般

近幾年,每年夏天有關高溫的新聞都會暴發,不過今夏,公眾關於高溫的討論逐漸轉化成了對全球變暖的焦慮。

在本輪有關高溫的討論中,“全球變暖”這一話題的熱度首次超過了公眾對“高溫天氣”的關注。在搜索引擎百度上,“全球變暖”這一關鍵詞的搜索熱度不僅遠遠超過了過去的七個夏天,甚至遠遠超過“高溫天氣”的熱度。

由於氣候科學艱澀難懂,氣候談判理解起來也有專業門檻,怎樣將氣候變化變成“熱點”,讓公眾也看見、關心氣候變化,一直是傳播工作的難點。當高溫讓全球變暖一不小心成為了輿論熱點,當公眾主動走近氣候話題時,我們更應該利用這一契機講述一些新的氣候變化故事。

氣候歸因判斷越來越有信心

隨著氣候模型研究取得進展,氣候變化與極端天氣現象的關係已經越來越容易被公眾接受。

當極端天氣發生時,科學家使用模型模擬一套真實世界的氣候環境,而另一套則構建了一個沒有人類活動產生溫室氣體的氣候環境。通過對兩套模型進行模擬測算,科學家就可以分析出氣候變化對於極端天氣產生幾率的貢獻。

2017年,有研究指出氣候變化使得颶風“哈維”引發的降雨增加了三倍,而當年2月美國冬季高溫的發生幾率則因氣候變化增加了三倍以上。

因為要面對來自“氣候懷疑論者”的質疑,傳統的氣候傳播格外嚴謹,往往不會強調氣候變化對於單次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但近年來,隨著氣候歸因研究的迅速發展,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已經為氣候變化傳播創造了絕佳契機。

有研究顯示,高溫天氣的確會使人們更傾向於相信氣候變化現象。在全球89個國家採集的數據顯示,當氣溫高於當季的平均溫度時,人們對氣候變化的確信程度也在上升。

談論氣候適應的好時機到來

在氣候變化熱度已經高漲之時,應該利用這一熱度把氣候傳播做得更進一步,在氣候變化緊迫性的印證之外讓公眾的思考更深一層。

如今,有關氣候適應的討論變得越來越迫切。面對愈演愈烈的極端天氣事件,公眾需要明白,做好準備、積極主動地去適應十分重要,因為現實狀況很難再回到從前。

那麼,在高溫天氣再次來臨之時,氣候傳播者要做的也就不僅僅是傳達公眾氣候變化的現象本身。在個人生活方式的層面,傳播者也需要提醒公眾對更糟糕的天氣做好應對的準備。

在社會層面,氣候傳播也應該避免複製氣候談判中“重減緩,輕適應”的狀況,向決策者和企業等傳遞出氣候適應的緊迫性:只有積極主動地投入大量資源,為氣候變化的長期適應做好準備,才能避免延誤時機、付出過高的代價。

除此之外,傳播者還應該將高溫天氣“炙烤”出的氣候變化認識,最終轉化成公眾實實在在的行為改變。

有研究表明,認識到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的關聯,並不必然帶來行為的改變。如果人們不相信他們的行為能夠帶來不同效果,那人們改變行為的意願就不會那麼強。

有模型研究顯示,公眾對氣候風險的接受程度以及採取的行動的不同會影響氣候變暖進程,最好的情況下,可以使全球在2100年的升溫幅度減少1.5℃之多。這些行為包括減少肉類食物的消費、選擇低碳旅行方式等。讓公眾看到自身行為、生活方式的改變的確會帶來不同,會增強氣候緩解工作的效果。而如何幫助更多的人在餐桌和通勤路上找到行為改變的動力,同樣也是氣候傳播工作需要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