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一種無法命中目標的努力

作者:八段錦,人生何處不心理,待我為你八一八。

喬欣:我就想不停地工作 | 焦慮,是一種無法命中目標的努力

現代人工作壓力普遍比較大,被焦慮困擾的人也越來越多。

演員喬欣在《我和我的經紀人》中說的一段話很有代表性,她說,我就想不停地工作,一天也不休息。只有這樣才能有安全感。

一刻不敢停歇,可能是現代人普遍的焦慮帶來的結果。不想變得更好的人是不會焦慮的,但是過度“努力”也會給我們帶來更多問題。

漢斯·薛利曾做過一項研究,他發現在長期壓力下,人類最初和動物一樣,身體會產生一種“戰鬥或逃跑”的反應,可以很好地應對壓力。

但是,如果壓力長時間得不到緩解,身體就會衰竭。

人類是唯一一種會給自己製造壓力的生物。現代人很少像原始人一樣有生存危險,但出於恐懼的本能,我們依然會更關注負面信息。

面對信息時代大量的危險信號,人們的大腦總是很緊張,常常處於憂慮狀態。

在頭腦中反覆思考難題,這種思維方式就是憂慮,適當的憂慮可以推動我們找到答案;但是,長時間憂慮就可能變為消極,引發焦慮。

焦慮是什麼?

它是一種“天哪,肯定有什麼糟糕的事情要發生了”的感覺。也就是說,憂慮還有具體原因,但到了焦慮階段,已經演變成由於恐懼而感到不適的整體情緒,很難分辨源頭。

怎麼才能更好地面對焦慮,釋放焦慮背後的積極力量呢?

1 把憂慮分類

麥先生58歲,有一份很不錯的工作,但連連遭遇股市崩盤和房價暴跌之後,情況不樂觀了;

他的兒子已經32歲,大學之後就長期失業,偶爾打一段短工。麥先生雖然很生氣,但又不得不資助他,父子倆關係很緊張;

大女兒成績倒是很好,但她想學藝術,麥先生很擔心她畢業後能不能養活自己;

妻子經常因為錢向他抱怨,儘管如此,她自己並不想出門去賺點錢;

全家的重擔都落在麥先生身上。偏偏這時母親還患上了老年痴呆,幾個兄妹正在商量如何照顧她。

麥先生感覺自己要崩潰了,他睡不好、抑鬱、血壓高。在講述這些情況的時候,這個本來堅強的大男人不停地搓著手,強忍著眼淚。

怎麼辦呢?麥先生求助了“解憂專家”馬丁·羅斯曼博士。

馬丁請麥先生把他所有的憂慮分為三類,可能改變的,不確定的,不能改變的,並且根據憂慮程度給它們分別打分。

麥先生最初的打分是這樣的:

可能改變的憂慮:收入/支出(10),照料母親(8),投資的價值(8)

不確定的憂慮:繼續工作的能力(10),妻子的花銷(6),兒子養活自己的能力(6),女兒的未來(6)

無法改變的憂慮:母親的健康(8),房子的價值(8)

但在最後一分鐘,麥先生又改變了後兩項的分值,母親的健康和房子的價值都改為4分。

“既然無法改變,擔心又有什麼用呢?”

這正是把憂慮分類的第一個意義:減少那些無法改變的憂慮對我們的影響。

分類的第二個意義在於,理清究竟是哪一部分憂慮讓人變得焦慮?

顯然,“可以改變的”是積極憂慮的範疇,只要通過努力就有可能解決。

不確定的憂慮才是焦慮最大的源頭。

喬欣:我就想不停地工作 | 焦慮,是一種無法命中目標的努力

2 找到你的內心力量

如何面對這些不確定因素呢?麥先生感到無能為力了。

馬丁博士請麥先生想象一個人,這個人要有智慧而且非常慈愛。

麥先生閉上了眼睛,父親的形象清晰地出現在眼前。父親在世的時候,曾經給過他很多關愛和人生指引。

麥先生一項一項梳理著那些不確定的憂慮,工作、妻子、兒子、女兒,想象著父親會對他說什麼。

最開始,他彷彿聽到父親說,“這是一個男人要為家庭承擔的責任,我很為你感到驕傲。”

接著,父親又問他,能不能把“工作能力”(原來是“不確定的”)移到“可以改變的”那一欄去?

至於兒子,父親告訴他應該清楚明白地讓兒子知道,這個家庭也需要他的幫助。這樣不僅能讓他找到人生價值,而且有助於發掘出自己的優點。

對於女兒也是同樣,情感上支持她追求夢想,但也要讓她明白追求夢想的過程中要想辦法養活自己。

漫長的內心對話之後,麥先生雖然沒有徹底消除悲傷和不安,但是,他不再感到茫然了。

他按照父親說的話,有規律地鍛鍊,減少喝酒,睡眠質量提高了,心情也逐漸變好。身心狀況的變好,讓他對原本最擔憂的“工作能力”不再感到害怕。

那以後,他常常想象和父親在一起。

這種想象“父親”(也可能是其他人或物)和自己對話的方式,就是“意象導引”

現實中不存在的“父親”,究竟代表什麼呢?

藉助於信賴的父親形象傳達給麥先生的,其實是他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這個意象練習的意義,在於發現麥先生真實的想法。

“父親”就代表麥先生的內在智慧。

喬欣:我就想不停地工作 | 焦慮,是一種無法命中目標的努力

3 改變不確定憂慮的辦法

麥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如何改變不確定憂慮:

  • 首先要接受自己。

不要因為焦慮否定自己。在麥先生的意象中,父親一開始就表達了鼓勵,這很重要。

焦慮其實代表一種努力。麥先生的焦慮是因為要對家庭負責,只是他還不清楚該怎麼做。

  • 重要的是真實地面對。

一個老太太每天繞著自家房子走三圈,手裡還抱著一捆樹枝唸唸有詞。

鄰居問她,“你在幹嘛?”

她說,“我在讓老虎遠離我的房子。”

鄰居驚訝地說:“但這是印第安納州,本來就沒有老虎啊!”

老婦人開心地說,“你瞧瞧,我成功啦!”

焦慮可以帶來一種錯覺,讓我們覺得自己正在努力解決問題。但它是對想象中危險的反應,並非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因此,焦慮註定是無法真正命中目標的努力。

把一切都還原到本來的樣子才能發現,有些憂慮是無法改變的,有些不確定的憂慮,其實並沒有那麼值得擔憂。

喬欣:我就想不停地工作 | 焦慮,是一種無法命中目標的努力

另外,焦慮還會掩蓋真正的威脅。

曉南是一名成功的設計師,工作中,她從來不會錯過任何一個哪怕極其微小的細節,而這正得益於她常常“焦慮”。

她最大的問題是腦子永遠停不下來。她感到壓力很大,可當她試圖用冥想放鬆時,她的焦慮感就更嚴重。

只要一閉上眼,她的身體就會進入高度警戒狀態,伴隨著強烈不安的情緒,甚至還會出現潛伏的捕食者形象。

因為要放鬆,她反而進入了“戰鬥或逃跑”的狀態!

原來,曉南患上的是“放鬆導致焦慮”的心境障礙,因為她有一個酗酒且情緒不穩定的父親。

受過驚嚇的孩子長大以後,大腦識別危險的區域就會變大,對攻擊特別敏銳。他們會用對眼前事務的擔憂,來躲開那些真正可怕的記憶。

大腦停不下來,就是為了避免面對內心深處的恐懼。

發現隱藏在焦慮背後的原因,修復這些影響到人格的深層創傷,就可以釋放被壓制的能量。

喬欣:我就想不停地工作 | 焦慮,是一種無法命中目標的努力

  • 我們不能承擔別人必須要承擔的責任,哪怕這個人是自己的孩子。

麥先生需要的不是獨自揹負重擔,而是讓孩子們對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試圖無限度地替他人承擔,只會加重我們的焦慮。

  • 我們有能力改變,欠缺的只是如何激發。

焦慮會抑制你的智慧。

改變抑制狀態有很多種方法,比如上文提到的意象導引。它看似神秘,其實就是藉助某種“意象”,讓真實的想法有機會展露。

但是,只要把憂慮分類、改變了錯誤的想法,就可以不再焦慮了嗎?

4 如何放鬆

現代人總是過度強調思想的重要性,而對身體很忽視。

感到焦慮的人,身體都是緊繃的,很容易患有慢性疾病,而這反過來又會加深焦慮。

焦慮的人不是不願意放鬆,而是害怕失控。

從根本上解決焦慮,可以從身體放鬆開始,把身心當做一個整體。

馬丁·羅斯曼在他的《解憂小鋪》一書中,談到了放鬆的三個秘訣:

呼吸、放鬆肌肉和心理意象

推崇“理性思考”的人,可能會排斥這類練習,將其視為“無用”。但如果你擁有“正確”的思想還是無法擺脫焦慮的話,也許就該試著放下和嘗試。

你會發現,放鬆以後遠比努力控制的時候更強大。

尊重自然的感覺,你的身體不會撒謊。

喬欣:我就想不停地工作 | 焦慮,是一種無法命中目標的努力

.END.

這裡是八段錦的原創文章,更多關於情緒管理、心理療愈的內容,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