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花結果」的幫扶接力

“开花结果”的帮扶接力

趙芸(右一)與當地農民交流農業種植經驗。(受訪者供圖)

新華社上海9月10日電(記者黃揚、於嘯月、許曉青)在參加接力扶貧幫困多年後,上海農藝師趙芸回到“既熟悉、又有點陌生了”的雲南省邊陲小城開遠。她發現,農地裡出現了不少用塑料杯罩著的木棒。木棒上貼著小紙條,清楚記錄了農作物的生長數據。

趙芸欣慰地說,當年自己到開遠,在當地協助推廣測土配方,而今這顆為貧困農村增加農業技術含量的“種子”,“開花結果”了。

2009年,27歲的趙芸第一次踏上位於中國西南部的雲南省。當時,乘車經過“顛來顛去”的盤山公路,數不清過了幾個小時,才隨志願者隊伍進入開遠市的小龍潭鎮。趙芸的責任是幫扶當地的百姓提升農業種植技術。

作為上海市對口幫扶雲南省等中西部省份的一項內容,共青團上海市委和上海市文明辦,自1998年起實施一項長期的志願服務計劃,每年從上海招募一定數量的青年志願者,到雲南省普洱、紅河、文山、迪慶、楚雄、德宏等地,開展醫療衛生、基礎教育、農業科技、企業管理、技術支持等幫扶工作。

儘管第一次來到開遠小龍潭鎮的趙芸還未到而立之年,但當時她已是上海市嘉定區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青年骨幹。

那時,她隨身帶著上海市哈密瓜研究所研育的優質新品種。她回憶說:“到雲南前,充滿了各種想象,想要大幹一番。”

但是,開遠當地“有點出人意料”的農業自然環境,給了趙芸一個下馬威。由於當地山地較多、土地貧瘠,因此農產品產業結構極為單一,主要是玉米和菸葉。這也讓趙芸擅長的園藝栽培技術很難一下子發揮出來。

要解決當地農業和農產品結構單一的癥結,必須先給土地“補充營養”,提升土壤肥力。然而,當地早前的施肥辦法相對老舊,不夠高效。於是,她聯合當地農科站的工作人員共同開展測土配方工作——給土地做個“體檢”。

在之後數月裡,趙芸與農科站的工作人員幾乎跑遍了整個小龍潭鎮,在全鎮數百個取樣點採集土樣。過程中,時常遇到坡度陡峭、地形複雜的地方,花上個把小時步行五六里地,也是家常便飯。

除了完成數據採集,趙芸等志願者還深入農戶家中,向當地農民傳授農業技術。

“搞農業的,最清楚農業生產的特點是週期長、見效慢。在農業理念方面,更是這樣,你需要不斷循序漸進,才能看到成果。”儘管志願服務期僅有6個月,但趙芸儘可能多接觸當地的老百姓。她不僅參與每週一次的集中宣教培訓,還抓住每月一次的市集契機,向深山裡的農民發放宣傳資料。

後來,據不完全統計,趙芸等接力開展的農技志願服務,讓開遠當地2000多名農民獲益。

“开花结果”的帮扶接力

在萬壽菊的花海中,趙芸(左一)與當地農民詢問種植情況。(受訪者供圖)

回到上海後,趙芸並沒有忘了那個“彩雲之南”“顛來顛去”的開遠小龍潭鎮。她向當地提供新、特、優蔬果品種5個,並對接上海蔬果收購商,向雲南當地的種植大戶提供農產品購銷信息,為雲南紅河的“愛心石榴微店”線上服務平臺提供發展思路。

今年8月末,趁著滬滇志願服務接力計劃實施20週年的契機,趙芸帶著6歲的女兒又一次從上海出發,回訪雲南。

此次重回開遠,沿路不再只有玉米、菸葉,更有花果飄香。當地農業和農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新產品有萬壽菊、檸檬、火龍果等,也長勢喜人。

“媽媽,哪些水果是你種的呀?”女兒牽著趙芸的手,好奇地問。趙芸居然一時有些眼眶溼潤。

趙芸告訴記者,自己從小生長在農村,家裡長輩都支持她赴滇扶貧,而今趙芸也希望自己的女兒在長大成人後成為一名志願者,加入全國各地的“愛心接力”中。

統計顯示,20年來,按照上海對口幫扶雲南的志願者計劃,與趙芸一樣的青年志願者還有470多人。這些志願者還累計為雲南貧困學生捐款或聯繫捐款120餘萬元,並捐助了大量物資。(參與採寫:李懷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