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員工根本不怕丟工作,你的團隊該怎麼帶?

今天看一文章,說一位90後的HR工作上犯了錯誤,70後上司沒有直接批評,而是特意在一起午餐比較輕鬆的時候指出來:"以後約候選人要了解對方基本情況和期望,也要向對方介紹公司的基本情況和創業方向,避免浪費上級時間,這樣的失誤要是放在他以前的公司是要辭退的。"

誰知90後HR妹子直接回敬了一句,"那你辭退我呀?"

70後領導一楞,一臉懵逼,甚是尷尬……

這也許是個故事,但類似的事情已經並非新聞了,現在有很多管理者都覺得隊伍不好帶。

現在的員工根本不怕丟工作,你的團隊該怎麼帶?

難道以前的隊伍就好帶?也不盡然,以前的隊伍也有以前的問題,只是那時的員工有底線,不敢越雷池而已。

在計劃經濟時代,工作基本上是由國家分配,誰要是被開除了那真和天塌下來差不多,再橫的刺頭也怕丟飯碗。所以無論有理沒理、領導管得對不對,下面的人都得認。

現在的員工根本不怕丟工作,你的團隊該怎麼帶?

現在無論是就業環境還是收入來源都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現在勞動力流動很正常,不僅公司可以淘汰舊人招新人,員工乾的不爽也可以主動辭職,要不了多久就可以從當地勞務市場或網上的招聘網站找份新工作。

而且現在很多人在工作之外也有各種不同的經濟來源,例如投資理財、房租收入、兼職收入……

現在的員工根本不怕丟工作,你的團隊該怎麼帶?

所以,現在的人對丟工作雖不是毫不在意,但起碼是沒那麼可怕。丟工作就是丟飯碗這條底線已經完全不存在了。

既然底線已經淪陷,如果現在的管理者如果還按老套路去"管"人,除非這個崗位有什麼特別誘人的地方,否則受傷的只能是管理者自己。

所以管理者必須轉變思路,以前"管"的目的是為了讓員工按企業的要求去工作,並且"管"這個動作對於員工來說是外力的約束,當然不舒服。

現在的員工根本不怕丟工作,你的團隊該怎麼帶?

現在大家都認識到:企業需要的不是員工在這工作,而是員工通過工作創造的價值。例如工人操作機器這是工作、是過程,而生產出的產品才是企業需要的價值(確切的說產品是價值的載體)。

而利用有限的員工和有限的資源創造更多的價值才是現在企業管理存在的理由。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管理者更需要員工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所以管理者必須放下身段,迴歸到"為員工服務"這個本位上來。

現在的員工根本不怕丟工作,你的團隊該怎麼帶?

管理者更應該稱為協調者,因為他的工作重點就是為員工創造和維持一個穩定的、合適的工作環境,所能做的就是協調內外關係、協調各種資源、協調員工與企業的關係,使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一致,使員工從心底願意去做、自己想去做、並且有條件去做,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員工的作用,實現員工與企業的雙贏。

現在的員工根本不怕丟工作,你的團隊該怎麼帶?

縱觀企業管理中對員工的定位:最初拿員工當"人"看,因為那時候的產品主要靠人力完成;後來機械化生產的大規模應用,員工的價值只是操作機器,人成了機器的附屬物;現在,一方面更加智能的機器在搶掠人的工作崗位,另一方面複雜的環境和激烈的競爭使企業再次關注人這個最具潛力的生產力,對人的要求更高,為人提供的軟硬支持也更完善。

其實無論時代怎麼變、環境怎麼變,企業和員工的生存方式都沒變,那就是企業必須在市場中體現出自己的價值、員工必須在企業中體現自己的價值。只要抓住了這個根本,企業就有生命力、團隊就有生命力,你這個"領導"就有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